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二年级学生;2、学科:思想政治;3、课时:一课时;4、课前准备:(1)、预习教材,归纳知识结构。
(2)、思考教材“探究活动”。
(3)、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收集出土文物(生产工具)的发展资料,联系教材理解:生产力与生关系的关系。
二、教学课题社会发展的规律三、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规律。
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最终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
四、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学习,初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能力,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六、教学方法举例讲解法归纳法案例释疑法分组讨论法七、教学过程导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的内容,今天我们就进入历史唯物主义学习,了解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等问题。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学生讨论】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略【教师讲解】根本原因是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找到社会存在的物质根源。
具体地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同社会历史这个特殊的认识对象有关,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二是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生产规模的狭小,社会发展的缓慢,都影响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把握;三是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学生讨论】阅读教材88页“相关链接”,掌握“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两个概念。
【教师提问】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进行教材87页的探究活动。
【学生讨论】(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略【教师引导】这两个问题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学生讨论】教材88页探究活动(1)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并不是亦步亦趋、绝对统一的关系,而是具有不同步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课堂练习】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主要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答案:C【教师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
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学生讨论】教材88页探究活动(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分小组讨论分别回答问题:略【教师小结】马克思解开社会之谜的关键正在于找到了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学生讨论】教材89页探究活动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从社会形态的演变上说明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生产力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
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师提问】在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归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呢?【学生回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教师引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这种关系表明什么规律性的联系呢?【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教师提示】此知识点分三层分析,首先,明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的含义;其次,分析二者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最后,得出结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学生讨论】阅读教材89页到90页并讨论如下几个问题(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略【教师小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教师归纳】通过对以上两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三要点:(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这一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课堂练习】下面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n①③④答案:D解析:考查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
①③④都正确。
②错误,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任何社会之中。
故选D。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学生讨论】教材91页探究活动(1)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学生回答】(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解决矛盾的实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内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教师小结】(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由低级向高级,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2)、实现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课堂练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人类的实践活动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答案:C八、布置作业:略(相关资料上的作业题)九、教学反思在教授本课时,因为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不是很紧密,学生在理解上不是很直接;而且还牵涉到历史知识,需要学生具有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教师首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把理论知识有条理地讲透,使学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树立辩证唯物史观。
而且要善于列举大量的历史事实,结合历史知识,证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还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阐述我们党的方针政策。
从而让学生信服: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