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都非常努力地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积极投身改革,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
但是欣喜的背后,我们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教学片段进行冷静的思考时,不难发现,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令人担忧。
以下是我的粗浅略谈:一教学方式的转变——素材问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能对学生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引导学生解决不同的问题,举一反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然而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许多教师喜欢创设去商场购物的问题情境,学习一步应用题时用,两步应用题也用,三步应用题还是继续选用,就连不少的计算题教学也喜欢采用这一情境。
相似的素材,稍加变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使用,正如有的教师所说的,“一
开放,就到超市里去了”。
反思:教学将数学课程生活化,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现行的新课程教学,对学习素材的选用已经相当重视,大多数教师都对教学中的素材进行了更换,赋予它更多的生活气息,更加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然而,不少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过多地关注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
经常选用一些情境相同或相似的素材。
正如案例中提及的,选用商场购物这个素材作为学生的认知背景,确实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然而,随着选用同样素材的次数不断增加,学生经常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学习兴趣和欲望会越来越低,再好的素材,也会由于一次次的滥用,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价值,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程标准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知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
素材是学习数学知识的载体,它的主要作用是衬托教学内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取素材时,不仅要看它是否现实、有趣,更重要的是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因此,选用素材时首先要讲究实效,不能乱用,更不能滥用,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从实际生活出发,选用合适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应用意识与驾驭教材的能力,不
断地收集和选用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书本的例题。
但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时处处强调实用,造成牵强附会,导致素材的滥用。
因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说所有数学情境都一定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
教学应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获得知识的载体。
教师应注意创设情景和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问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活动上,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一下子,教室里乱得像一锅粥,有的小组只有组长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充当观众,有的小组大家争着发言,缺少交流。
这时,学困生乘机搞小动作。
然后学生开始汇报,说自己认为是怎么样、怎么样的。
反思:其一,在现行的课堂中,小组合作几乎每课必不
可少,并且不少课上多次安排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并不明确,随意性很大。
表面上看,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但是一味地强调合作,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缺乏自主性。
其二,小组合作趋于形式。
在不少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相倾听。
从学生汇报发言中的“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么样”不难看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常常一发难收,课堂纪律,难于控制。
活动中教师照顾不全,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活动时间变成聊天时间了,教师的辅导引导作用就起不到了,难以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
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其实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是受到一定外在条件的限制,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或是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感到需要与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的时候开展,因此,我们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时要选用合适的内容,提出具有思考性的、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在学生意见不同时,学生思考困难时,和答案多样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效果就比较好。
其次,开展小组合作应该做到“三合”。
一是合理分组,小组成员的划分上,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差异,体现成员之间的互补性,使每个小组都能均衡开展学习,并使成员定时流动,以保持新鲜感和竞争性。
二是合理分工,小组成员之间应该合理分配角色,并且实行轮换制。
特别是组长的角色,应该让每个成员分别担当,可以使学生在担当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促进成员间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发展。
三是合作交流,小组内的不同做法,不同意见,应该有交流、沟通、融合并形成一致看法的过程。
它是一种生生碰撞,相互交流的互动学习。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学习的兴趣,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只要学生地位平等,可以畅所欲言,自身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展示,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互相倾听、交流、补充和纠正,达到互相帮助、学生互相合作的目的。
真正把小组合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发展创新思维,并自觉担负起学习责任,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只要学生地位平等,可以畅所欲言,自身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展示,积极性得到充分提高。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互相倾听、交流、补充和纠正,达到互相帮助、学生互相合作的目的。
真正把小
组合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有效的合作学习中发展创新思维,并自觉担负起学习责任,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