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信用、利息与利息率
第一节信用
1.信用的形式:(1)高利贷信用;(2)商业信用;(3)银行信用;(4)国家信用;(5)消费信用;(6)国际信用。
2.高利贷信用是高利贷资本的运动形式,它以贷款利息特别高为特征。
作用:(1)在前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和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2)高利贷信用的高利盘剥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商业信用是指企业间用赊账和预付方式买卖商品时提供的信用。
特点:(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
(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3)商业信用载体是商业票据,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局限性:(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厂家资本数量的限制;
(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3)商业票据流通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
4.银行信用是指银行等信用机构以货币形态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特点:(1)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
(2)银行信用的主体:债务人是厂商、政府、家庭和其他机构,债权人是银行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
(3)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4)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5)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对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需求不同。
优点:规模大、广泛接受。
信用工具: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
5.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
特征:(1)信用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
(2)债务凭证流动性高,风险小。
6.消费信用是指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形式:(1)赊销,是商业信用在消费领域的表现,可以通过分期付款;
(2)消费贷款,消费贷款是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包括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
7.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的借贷信用。
国际信用的形式:(1)国际商业信用,是指由出口商用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有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方式;
(2)国际银行信用是进出口双方银行提供的信用,分为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
(3)政府间信用,是指由财政部出面借款的行为。
特点是金额不大,利率较低,期限较长,通常用于非生产性支出。
第二节 利息和利息率
8.利息率是利息对本金的比率,利率的最高界限为平均利润率,最低界限为零。
利率的计算公式为%100⨯=借贷资金额
利息额利率。
按照计算利息的时间,可以将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年利率又称年息几厘,一般用本金的百分比表示;月利率又称月息几厘,一般用本金的千分比表示;日利率又称日息几厘,一般用本金的万分比表示。
此外,还可以用分作为利率单位,由于分是厘的10倍,因此年息5分,表示年利率为50%;月息5分,表示月利率为5%。
年利率和月利率和日利率之间的换算公式如下:年利率=月利率36012⨯=⨯日利率。
9.计算利息额有两种方法:单利法和复利法。
10.单利法计算公式:I=P n r ∙∙,S=)1(r n P ∙+∙,其中I 为利息额,P 为本金;r 为利息率,n 为借贷期限;S 为本金与利息之和。
11.复利法的计算公式:S=P n r )1(+∙,I=S-P 。
12.影响利率的因素:(1)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3)预期通货膨胀率;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5)国际收支状况。
13.按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利率可划分为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和公定利率。
14.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
一般来说,资金供给大于资金需求时,市场利率会下降;当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时,市场利率会上升。
当资金运用的收益较高,资金运用的风险也较大时,市场利率会上升;反之则反是。
市场利率比较真实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与运用的状况。
15..官方利率是指由货币当局确定的利率,它是由货币管理当局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国际收支状况及其他状况来决定,可用作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
官方利率在利率体系中发挥指导性作用。
16.公定汇率是指金融机构或行业协会按照协商的方法确定的利率。
这种利率对参加该公会或协会的金融机构有约束作用,对其他金融机构没有约束作用。
17.按资金借贷关系存续期间利率水平是否变动,利率可划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18.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
优点:简便易行、便于借贷双方进行成本收益核算。
适用于短期资金借贷关系。
19.浮动汇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
优点:借贷双方所承担的利率风险比较小。
适用于长期资金借贷关系。
20.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利率可划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21.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如果用r 表示实际利率,i 表示名义利率,表示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
率的计算公式如下:r=或r=1-.名义利率=(1+实际利率)*(1+通货膨胀率)-1,简化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2.按金融机构对同类存款利率制定不同标准,利率可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后者的贷款利率往往低于前者,后者的存款利率往往高于前者。
23.按借贷期限长短不同,利率可划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通常以1年为标准。
24.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1)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2)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3)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利率变动影响经济的渠道。
第三节利率理论略
第四节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
25.世界各国采取的利率体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
26.我国的利率体制:(1)1949年到1983年,高度集中的利率管制;
(2)1983年,利率管制下的有限浮动利率体制;
(3)1996年开始,我国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27.利率市场化改革内涵;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
条件:(1)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
(2)商业银行的规范经营、公平竞争;
(3)法律健全、中央银行有效监管。
28.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顺序:(1)先外币,后本币;
(2)先大额,后小额;
(3)先贷款,后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