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宜兴紫砂考察报告指导老师:马骋吴桥执笔:倪小芸张晓楠紫砂器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的陶土工艺品,产品主要以紫砂壶为主。
从明代正德以后,紫砂壶制作蔚然成风,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成为雅俗共赏的实用器和艺术品。
紫砂壶的原料紫砂泥产于江苏宜兴,紫砂壶也以江苏宜兴出产的最好,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2012年4月13日到4月15日这三天我们来到了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对紫砂壶从最基本的泥的开采,到制作,烧制成形,销售做了全面考察。
宜兴的紫砂泥“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宜兴的得意,得益于天下独此一家的宜兴紫砂泥。
可塑性好,透气不透水,不用施釉,把摩的时间越长,它就会发黯然之光,这些都是宜兴紫砂泥适合做茶具的特点。
4月13日,考察的第一天我们爬上了黄龙山,也就是宜兴紫砂原矿区,这里有丰富的紫砂泥。
紫砂泥是紫泥、绿泥、红泥三种基本泥的统称,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
紫泥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中最好的是“底槽青”,位于紫泥矿层的下部,烧后颜色偏黑;还有“红皮龙”,位于紫泥矿层的上部,烧后偏暗红色。
红泥原料外观颜色呈黄色,烧后呈红色。
朱泥是否是红泥,一直存在争议,值得一提的是朱泥中的“石黄泥”,是夹在石层中间的一种黄色泥,更为珍贵,十分难得。
绿泥原料外观颜色呈青绿色,烧后呈淡黄色。
绿泥中最好的是“本山绿泥”。
基泥天然的混合在一起形成段泥,也叫作团泥。
段泥原料外观颜色是基泥混合的颜色,烧后呈淡白色。
在被开采过的地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紫泥、红泥和段泥,但是很少见到绿泥。
因为量少,绿泥制作的紫砂壶的价格也通常都比较贵。
紫砂泥是宜兴所独有的,但是因为大量的开采,眼前的这座山已经快变成一座湖了。
宜兴储存的陶土虽然极为丰富,但紫砂矿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曾有一段时期,因违法开采、过度开采,很多紫砂矿矿井都已基本报废。
2005年宜兴颁布实施紫砂矿“禁采令”:暂时冻结对紫砂泥土的开采。
这在一定时间内做到了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全方位呵护紫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恢复开采,体现了新时期的需要。
紫砂壶的成型工艺紫砂壶的成形工艺,原理是采用泥片镶接法成形。
将湿紫砂泥拍打成一定厚薄均匀的泥片,分别作出壶的各个部件,在粘接在一起。
主要的成形法有:拍身筒成型法用来做圆形紫砂壶,镶身筒成形法用来制作方形紫砂壶,这两种方法属于手工制作,紫砂壶手工制作技艺自宋、元时代诞生,明代成熟。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石膏模型成形法,从1972年起,石膏模型成形工艺被大力推广使用。
此文中的石膏模型法不包括那种用石膏模具来做灌浆壶的方法。
考察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紫砂壶的成形工艺。
在自己动手制作紫砂壶的前一天下午,我们先参观了一个工作室,认真观察了里面的工作人员制壶的过程。
他们每人一张小矮桌,桌子的正上方吊着一盏日光灯,在桌上有各种制壶工具,如木拍子,挖嘴刀,尖刀,距车,转盘等。
桌子边上有一个盖着木盖的缸,用来存放做到一半的紫砂壶,为其保湿。
我们在他们的边上静静的观察着他们制壶的动作,其中特别的是他们拿出石膏模型,把捏好的泥放进模具中,一压,放一会儿,再打开模具,就变得很挺,确切的说是形很准。
看到这样的又快又美观的方法,令人印象深刻。
15日早上,我们去了日月同辉工作室亲自动手做了紫砂壶。
专业师傅教我们的制紫砂壶的方法是拍身筒成形法,和前一天下午参观的石膏模型成形法有些不同。
原本以为做紫砂壶就像捏橡皮泥一样,但自己亲自做了之后才知道,这做紫砂壶真的很有难度。
虽然有专业的师傅先示范给我们看,一步一步教,同时,我们做紫砂壶的时候又有巡视的师傅们不断帮助指导我们,但依然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拍身筒时候拍的力度不均匀导致裂开和壶形不圆,粘假底片时因紫砂壶是空心的,没有依托粘不上等等诸多问题。
大多数同学只能做出个很粗糙的形似紫茶壶的物体,而且上面还有裂缝。
通过这样两个工作室,考察了紫砂壶成形工艺,比较了拍身筒成形法和新型的石膏模型成形法,这两种有些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的工艺。
拍身筒成形法主要是用木拍拍打,转动转盘,拍出需要的壶形。
拍身筒成形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壶的形状大小可随时调节,制壶者有足够的创作空间,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制出的壶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艺术价值。
拍身筒成形法的缺点在于壶形很可能不够准、不够圆。
圆器要求“圆、稳、匀、正、比例协调、转折圆润、线条流畅。
” 1要做到这些要求非常难,虽然有转盘,但是拍打的力度难以完全的均匀。
因此,对于制壶者的技艺要求比较高。
很自然的就会花比较长的时间。
除此之外,它大多数情况下用来制作圆形光器,无法达到紫砂壶器形的多变性和多样性。
一些形状复杂的紫砂壶,比如筋纹器等,用拍身筒不可能能制出。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没有石膏模具发明前人们用镶身筒成形法用来制作方形紫砂壶的原因。
1马骋《文物鉴定实务》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第77页石膏模型法是先用拍子拍出大致的形状,然后放入模具中压制。
并非把紫砂泥放入模具内就能成壶的形状那么简单。
模型法的优点有操作简单,节省时间。
比起拍身筒法,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助于扩大紫砂壶生产的规模,利于批量生产。
有了模具,还能够制造出形状复杂的器型。
用模子准形则能使壶体曲线更精确更优美。
大部分当代大师作品会选择用石膏模具准形。
模型法的缺点就是必须用模具,压出的壶比较死板。
制作模具本身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此,一般的模具主要都是一些市场上主流和大众的款形。
这两种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来决定用哪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做出来的壶,艺术价值的高低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全在于制壶者自身的技艺,创造力,等因素来决定。
因此,比较以后,觉得两种方法都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现在市场上紫砂壶的价格高低差距很大,一般情况下,现在针对普通消费者的壶,是先拍身筒拍出基本造型再用石膏模型压准形状,也就是上文说的石膏模型法,这些壶的价格大多数几百元能买到。
相对来说,全部零件都用模具压制的会比一些有手工零件的壶便宜一些。
石膏模型法的出现顺应了现在紫砂壶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仅供应少数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全手工紫砂壶,已经无法满足随着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精神层面消费的需求,紫砂壶这种带有文化含义的产品,大批生产,走产业化道路,弘扬民族文化,符合时代的需求,符合大众的需要。
产业化大批量生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用石膏模具做灌浆壶的做法,这种壶价格就在几十元左右,就像市场上有五六千元的Iphone出现后,只要999的有山寨的苹果手机随之出现一样。
当然,任何一类产品都有面向大众、面向小众的不同价格层次的产品。
紫砂壶也是一样的。
拍身筒成形法,走的就是小众化路线。
因为制出的造型独一无二,全手工,不可能大批生产,于是成为了艺术家,收藏家,特别喜欢喝茶、特别喜欢紫砂壶的人的首选。
即使一把紫砂壶上万甚是上百万,只要那些人心里很喜欢,觉得它值这个价格,依然会买。
这种文化情趣和一般大众不同。
因此,除了以大众为目标的一般石膏模具紫砂壶外,制作全手工的拍身筒紫砂壶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通俗的说,前者是为了“跑量”,更讲究经济效益,那后者是为了艺术,为了文化精神。
不论紫砂壶的价格差距多大,成形工艺又有多少种,现在的紫砂壶产业在宜兴集聚,规模也越来越大,紫砂壶市场已呈现出了多层次的蓬勃发展。
紫砂壶的烧制陶,被称为火与土的艺术,泥胎入窑经过火的考验,重获新生。
烧成紫砂壶的窑炉,经历了龙窑、倒焰窑到隧道窑的演变。
其中龙窑使用时间最长直到1957年才被倒焰窑代替。
1973年,隧道窑取代了倒焰窑。
龙窑所用燃料是茅草、松柴。
倒焰窑的燃料是烟煤。
隧道窑则以重油为燃料。
2012年4月14号,考察的第二天下午,我们前往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的前墅龙窑。
车子停下,我们必须走过一条并不宽敞的街道才能到达前墅龙窑,在路上看到了一个风格独特的门,由几条简单的木框和陶盆组成的门板,伴随着稀稀落落的小雨通过这扇古朴随性的门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龙窑的气息。
龙窑大门前石碑上写着,宜兴窑址-前墅龙窑(明至今)。
站在这里望向山坡上的龙窑,这座明朝留下来的古窑薪火相传至今。
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了龙窑从兴起到兴盛再到被其他烧窑方式取代的历史,同时也是传统紫砂烧制工艺的发展过程。
前墅龙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制陶瓷器的唯一一座龙窑,在国内也是仅存的两座还在烧制陶瓷品的明代古窑之一(另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
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宜兴就出现了圆形的升焰窑,唐代中叶开始向龙窑转变,直到1932年,出现了第一座倒焰窑,1957年,烧烟煤的倒焰窑普遍取代了烧柴草的龙窑。
1965年,以重油为燃料的隧道窑烧制技术出现,到1973年,隧道窑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1990年代,又陆续出现了推板窑、辊道窑、梭式窑和电窑。
现在保留下来的前墅龙窑通长 43.4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
窑身左右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
西侧设装窑用壶口(窑门)5个。
我们没能进入窑内,因为里面已经装好窑并且把窑口封住了。
在窑身左右的投柴孔边已经放好了很多柴火,周师傅告诉我们,现在正在预热(用煤炭),一天之后会开始加柴火。
龙窑呈32度斜坡,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
最高的时候窑外可以高达几十度,投柴孔附近的温度更高,对窑工来说是很大的考验。
看到在门旁堆放着一些散落的陶器,便问周师傅龙窑烧紫砂器损坏率高吗。
周师傅说,窑烧肯定是有风险的,没办法,损坏率大概20%,放在窑首和窑尾位置的比较容易烧坏,在中间位置的烧的相对比较好,所以装窑也是有学问的。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更多具体的关于温度控制和装窑的技术。
(1)温度控制是烧龙窑最富技术含量的节点,不同种类的陶器、不同大的生坯,烧结的温度不同,但与其烧制的临界点上下相差不能超过5℃,否则不是致密度不够就是变形。
而在1000多度高温情况下,把不同区域的温度控制在这么小的范围之内,凭的完全是经验。
所以,一般窑主必须是行家里手,指挥投柴人的工作,特别是在后期二十多个小时的柴烧过程中,几乎寸步不离,否则一把火不适,就会影响烧成效果。
烧制时,通过投柴口观看窑里面的颜色,根据颜色确定投柴时间和数量。
500℃,暗红色;700℃,鲜红色;800℃,橘黄色;1000℃,浅黄色;1300℃,白色;1600℃,耀眼的无色透明。
不同的陶土,烧结温度也不同。
即使是紫砂泥,烧制温差也跨160℃左右。
一般来说,紫砂泥纯度越高耐火性越好,石英、氧化铝、氧化硅含量越多耐火性越好,胶质越多耐火性越差。
朱泥中的高岭土最多,石英含量则较少,所以朱泥的收缩率最高,烧成温度也最低,只在1000℃左右;本山绿泥烧制温度最高,需要达到12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