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刘旭光内容提要:人文旅游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
由此出发来考察甘肃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其特征,陇东、陇中、甘南、河西走廊以及敦煌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历史特点而具有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人文旅游甘肃资源当代价值一、关于“人文旅游”的构成如果我们把“人文”两个字,理解为“人类文化”,那么从旅游源源学的角度来说,人文旅游就是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
这里包含着三层含义:首先是对自然景观的人文观照,也就是说,在自然物中去探寻人类自身的发展历史与实践过程;其次,是对特定时空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观照,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历程与风神情态,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这本身构成了对异民族与异社会形态中的人的好奇;最后是包含在这种生存方式——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的精神因素的体验与感受,宗教、道德、审美、艺术等等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东西。
这就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样性。
这种多层次性使得以下一些因素必然可以成为旅游资源。
一、自然。
这个自然并不因为其美而成为旅游资源,而是因为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痕迹与文化的成果,它可以不美,但它必须饱含意蕴;二、风土人情。
这是生活在文化中的人的形态,是地域性的、民族性的,说到底,必须是独特的;三、宗教生活、艺术、历史遗迹、奇特建筑等体现着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与民族性格的物质形态。
以上因素构成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
让我们从这种基础出发,对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从而揭示其人文历史价值及当代旅游价值,并从当代人观游需求的角度对它的资源进行提炼。
二、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与历史根基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讲,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东西狭长,南北较广,是我国南北跨度最长的一个省,从而也是跨气候带最多的一个省。
其东部(通常称为陇东地区)的天水、庆阳与平凉地区,处黄土高原之上,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渭河与泾河穿过该地区,气候较为温润。
南部为陇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秦岭与岷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地带,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多山而险峻,也是连接四川与陕甘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也是也是连接藏汉的中间地带。
陇中地区是以兰州为中心,由渭河、洮河、黄河三河谷地为主体的地区,干旱少雨,但却处于中心,北接河西走廊,东连陇东,西通青海。
甘肃西南部为青藏高原边缘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藏、回、土、东乡、保安等民族聚居于此,此地以高原风光胜,以民族文化胜,佛教和伊斯兰教在此地区有深厚的根基。
陇中往北为河西地区,该地区延河西走廊展开,地貌丰富,高原、大山、冰川、草场、大漠、戈壁、绿洲相间而布,此地区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自古是汉区与西域地区的联结处,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繁华地段。
再向北是酒泉与敦煌地区,地处温带荒漠,地貌以沙漠与戈壁,还有绿洲为主。
从地理上讲,甘肃省是一个从南向北,从亚热带向温带荒漠逐渐过度的气候,地貌变化丰富多姿,以此为基础,植被变化与民族分布,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点。
甘肃省的历史底蕴也异常的雄厚,由于地处西域地区与中原文化区的交接地带,因此,甘肃这块土地上凝聚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与其它民族的交往史,它一方面凝结着汉文化在边陲地区的独特呈现,一方面也是汉文化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前哨,它更是西部各民族吸收汉文化的地方,因此,甘肃这方土地上曾发生出这样一些重大的历史文化事件:首先,由于它地处黄河上游,渭河穿境而过,所以,可以说是这块土地孕育并滋养了华夏文明,陇东和天水地区就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其次,这块土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交流的遗迹,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的相互影响,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交流之路就是见证,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看到佛教传向中原地区的历史,纵贯甘肃全境的无数佛教石窟就是见证;它也是汉民族展示自己力量的一个舞台,汉长城和明长城的终点都在甘肃,而且军镇和古代兵城散布于甘肃各地;它更是西域各民族展示自身的舞台,藏族的佛教文化,回族的伊斯兰文化,蒙古族、裕固族等二十多个民族,还有古代的各少数民族,如党项、吐谷浑、楼兰,回鹘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文化遗迹。
最终,所有这一些历史文化的意蕴又汇集为一个点——敦煌,它是历史的凝聚点,也是文化的凝聚点。
在这样一种地理格局与历史底蕴之上,甘肃省的人文旅游资源异常雄厚,而且,这种人文旅游资源与地理格局相呼应,也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我们分为四个板块进行分析。
三、陇东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当代旅游价值陇东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这得益于该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历史,该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源头性的地位,是炎黄部落的发祥地,特别是穿越该地区的渭河谷地,是华夏文明早期的栖息地,而且这个地区是甘肃与陕西与交接地区,也是从中原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部,因此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这个地区是以历史积淀与文化遗迹见长。
这个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中心是天水市与平凉市,所依托的重点资源是天水麦积山石窟与平凉道教圣地崆峒山。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保存有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384-417年)到明清为止的历代石窟149个,雕像7000余尊,壁画1300平米,被寓为“东方雕陈列馆”,其中泥塑最负盛名,与其它三大石窟相比,兼雕兼塑,在艺术传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麦积山所处位置自然风光优美,群峰青翠,温润多雨,植被茂密,称秦州林泉之冠。
此山因酷似农家之麦堆而得名,山壁陡峭,佛像依峭壁而雕,加之常年云雾缭绕,佛因云而弥远,云因佛而显辉,颇显佛国之庄严与神秘。
这种自然景观与佛像艺术的交融在四大石窟之中是唯一的,加上与之相邻的仙人崖等自然风光景区与其相互辉映,因此它既有文化艺术旅游的价值,也有自然风光游的价值,是这个地区旅游资源的重心所在。
天水本身是历史文化古城,原名秦州,是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名城,该城有“羲皇故里”之称,城中有伏羲庙,是国内最早、得到公认的伏羲宗祠,也是海内外华人认祖归宗的圣地。
庙内每年的正月十五与农历五月十三都有大型的祭典活动,现已扩展为伏羲文化节。
城杜甫曾居住过的杜甫草堂与颇具规模的道观玉泉观,都具有相当的人文旅游价值,与伏羲庙共同构成天水市内的人文旅游资源。
与天水互为猗角的平凉市,其重点旅游资源为崆峒山。
崆峒山是道教文化圣地,历史悠久,相传为黄帝得道处,山上道观林立,景色怡人,道教文化遗迹与宗教活动是该处人文旅游资源的重点,可以与天水共同构成陇东人文旅游资源的骨干。
从人文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天水地区与其相邻的陇南地区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文资源——三国文化。
该地区属于川甘交接地带,正好是三国时期蜀魏交战的地区,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数次伐魏都是在这个地区与魏交战,五丈原、街亭等古战场都在本区。
因此,发展三国文化旅游也是本地区的旅游资源之一。
就人文历史价值而言,陇东地区是最深厚也是最具开发性的,该地区作为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和展开地,它的重要性毋须多说的。
就其当代旅游价值而言,它可以满足当代人三个方面的人文需要,首先是文化寻根与民族寻根。
随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对民族起源的追思和民族文化起源的探寻已经成为一个热潮,伏羲文化,八卦文化,对每一个在中国文化熏陶下的炎黄子孙来说,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它们的人文历史价值是超时代的,而对它们的追问与探源,构成了它们在当代的旅游价值。
其次,与这种文化寻根相应,大地湾文化遗址又能够满足在文化寻根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考古的要求,这就把文化寻根与上古文化遗迹考古结合在了一起,从而使两者都增强了旅游吸引力。
再加上这个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特别是三国文化,盛唐文化,使得历史考古与文化的地域体验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凸现出了这个地区在文化考古与历史考古方面所具有吸引力与潜力,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历史素养的提高,它们势必成为富有当代旅游价值的热点地区。
第三,宗教艺术文化资源。
特别是麦积山的佛教文化艺术资源与崆峒山的道教文化艺术资源,它们都是极具人文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们在宗教上和艺术上,都是久负盛名的名胜之地,它们的当代旅游价值必将随着人文旅游的发展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陇中与甘南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及其当代价值从陇东地区向西北方向前进,我们就到了甘肃省省会兰州市。
兰州市古称金城,是西北地区重工业和商业中心,也是古时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兰州市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穿城而过。
南面有五泉山,林木蔽天,泉水甘美,景色清幽,是兰州第一胜景。
山上有寺庙五座,依山而建,绵延不绝。
北面有白塔山,因山上有白塔而得名,山上梵宇遍布,钟声不绝于耳,更有以索靖、张芝作品为核心的兰州碑林,尽收淳华阁帖与西北书法之精萃。
登上白塔山顶,兰州全景尽收眼底,白云孤城,落日长河,实为登临休闲之胜地,更兼此山自1958年辟为公园以来,经过兰州人民近50年的不断绿化,山上已林木参天,在植被缺乏的周边环境中,令人感叹人工之奇。
山上还有缆车横跨黄河,壮观惊险。
近年来,兰州市依黄河沿岸而建成黄河风情线,黄河母亲、搏浪等著名雕塑依河而布,有黄河水车、羊皮筏子漂流等旅游项目,还有回汉群众自发的民歌花儿会。
落日时分,夕阳无限;河山相应,灯桥互辉;更有清风拂面,歌声缭绕,黄河风情颇令人心醉。
在兰州周边,还有两处人文胜景,共同构成兰州的人文旅游资源。
其一是离兰州市区约40余公里的兴隆山,此地是以原始的温带针叶林为主的自然景观,清泉甘冽,古木参天,雪山远立,云气氤氲,各种野生动物时现林中,景观迷人,是感受温带森林、避暑消夏的胜地。
除自然景观外,此地还有成吉思汗的陵寝,与之相对的栖霞山上还有清初《西游原旨》的作者刘一明道人的曾主持过的道观,深山访道,颇有“云深不知处”的野意。
兰州的另一处人文胜景是居刘家峡水库上游的炳灵寺石窟。
该窟始凿于公元420年(西秦建弘元年),是我国所能考证的最早开凿的石窟。
“炳灵”为藏语十万之意,其中有佛像694尊,泥塑82尊,壁画900余平米,颇具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
该窟紧临水库,乘船方可到达,船程约二小时,沿途峭壁林立,奇峰对峙,水蚀与风蚀地貌千奇百怪,素有小三峡之称,湖光山色与石窟艺术相佐相伴,是此处人文景观的特点所在。
甘肃人文旅游资源的另一个版块是地处兰州西南的以临夏市与夏河县为中心的甘南地区。
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缘,处甘青川三省之间,高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别具特色,其人文资源的核心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族风情和夏河县的藏传佛教圣地拉卜愣寺。
临夏市是回族集居区,市区建筑富有伊斯兰风格,各色民族风味小吃久负盛名,州内还有一些风景区定期有民歌花儿会,是体验西北民族风情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