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经济法基础知识x

1经济法基础知识x

第1章 经济法基础知识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一、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应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

(一)经济管理关系 (二)维护公平竞争关系 (三)经济组织内部经济关系三、经济法的特征 经济法具有一般法律的基本特征,即国家意志性、特殊的规范性和应有的强制性。

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较,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性 (二)经济性 (三)行政主导性(四)政策性 四、经济法的渊源 经济法的渊源,亦称经济法的形式,这是指经济法的存在或表现形式。

我国法属成文法,判例不是法的形式之一,经济法也不例外。

就现有立法情况来看,经济法一般没有法典这一法律表现形式,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宪法(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 (五)部门规章(六)司法解释(七)国际条约或协定【例题1】下列规范性文件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C、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深圳经济特区注册会计师条例》D、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五、经济法的体系1.经济组织法。

2.经济管理法。

3.经济活动法。

六、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法律规定而应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亦有学者将前两项责任中涉及经济内容的部分称为经济责任。

(一)民事责任 (二)行政责任(三)刑事责任 第二节 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法律关系.这里先介绍一下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其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一种意志关系,属上层建筑范畴。

(2)它是由法律规定和调整的关系。

(3)它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关系。

(4)它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系。

(二)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由经济法律规范规定和调整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这里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1.经济法律关系是在经济领域中发生的意志关系。

2.经济法律关系是经济法规定和调整的法律关系。

3.经济法律关系是一种具有经济内容的权利义务关系。

4.经济法律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权利义务关系。

任何经济法律关系都具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即主体、内容和客体。

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项内容发生变更,都可能会引起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

以下对这三者分别加以分析。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经济管理和协调过程中依法独立享受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

享有一定权利的当事人叫做权利主体,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则称为义务主体。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主体资格。

主体资格是指当事人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享受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资格或能力。

只有具有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当事人,才能参与经济法律关系,享受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既可由经济法律部门规定,也可由其他法律部门规定。

(三)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范围是由经济法调整的对象范围决定的。

由于经济法调整的对象范围的广泛性,这一主体范围亦十分广泛,其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经济管理主体。

2.经济活动的主体。

这是指依据民法、经济法、行政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设立,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这类主体主要包括:(1)各类企业。

(2)事业单位。

(3)社会团体。

(4)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

(5)公民个人。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二)权利 权利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在经济管理和经济协调关系中依法具有的自己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在法定范围内依照自己的利益需要,根据自己的意志实施一定的经济行为。

这一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前者指按其意志进行某种行为,后者则是依其意志不进行某种行为。

2.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有权依法要求负有义务的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

如:税务机关有权要求纳税人依法纳税;消费者有权要求商户提供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产品等。

3.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在其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或不能实现时,有权依法请求国家有关机关给予强制力保护。

权利的本质在于满足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利益。

经济法律关系主体通过权利的行使,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丁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因此,经济利益是权利的实质和核心内容。

经济法赋予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一定的权利,就意味着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获得了实现经济利益的自由。

(三)义务 义务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为了满足特定的权利主体的权利,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必须实施或不实施某种经济行为。

这是以相对权利而存在的,是法律对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行为的限制和约束。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义务主体必须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

这一行为的目的在于满足权利主体的利益需要。

(2)义务主体实施的义务行为是在法定的范围内进行的。

超越法律规定的限度,义务主体则不受限制和约束。

(3)义务主体不依法履行义务,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的。

没有权利,就不会有义务;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亦不能只尽义务而不享受权利;一方的权利依赖于另一方的义务来实现,另一方的义务则是为了满足一方的权利。

四、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一)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客体是确立权利义务关系性质和具体内容的依据,也是确定权利行使与否和义务是否履行的客观标准。

如果没有客体,权利义务就失去了依附的目标和载体,也不可能发生权利义务。

因此,客体是经济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二)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类型 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十分广泛。

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1.物,亦称有体物。

这是指可以为人们控制和支配,有一定经济价值并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物体。

有些物不能为人所控制或支配,或即使可为人们控制和支配,但无一定经济价值的物,都不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从法的角度来看,物亦可作多种划分,如: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流通物与限制流通物;特定物和种类物;有形物与无形物;主物与从物等。

2.行为。

这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为达到一定经济目的所进行的行为 。

3.智力成果。

这是指人们刨造的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

4.人格利益(公民的肖像、名誉、尊严、人身、人格和身份等)五、法律关系的变动原因――法律事实1、事件(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1)人的出生与死亡(能够引起民事主体资格的产生和消灭,也可能引起人格权的产生和继承的开始)(2)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3)时间的经过(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将丧失胜诉权)2、人的行为(1)法律行为(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如订立合同)(2)事实行为(与意思表示无关的行为,如创作行为、侵权行为) 第三节 法律行为与代理 一、法律行为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本书法律行为是狭义的,仅指民事法律行为,即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法律行为有三个特征: 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3.是一种合法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分类 法律行为从不同的角度可作不同的分类。

不同的法律行为在法律上具有不同的法律意义。

1.单方的法律行为和多方的法律行为。

2.有偿的法律行为和无偿的法律行为。

3.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4.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除以上分类外,还有双务的法律行为和单务的法律行为、独立的法律行为和辅助的法律行为等之分。

(三)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1.法律行为的实质有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2.法律行为的形式有效要件。

(四)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1.附条件的法律行为。

这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定一定的条件,把该条件的成就(或发生)或不成就(或不发生)作为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终止的根据。

法律行为中所附的条件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行为,但是能够作为法律行为所附条件的事实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将来发生的事实,已发生的事实不能作为条件;(2)不确定的事实,即条件是否必然发生,当事人不能肯定;(3)当事人任意选择的事实,而非法定的事实;(4)合法的事实,不得以违法或违背道德的事实作为所附条件;(5)所限制的是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而不涉及法律行为的内容,即不与行为的内容相矛盾。

(1)附延缓条件(附生效条件、附停止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延缓条件成就之前,民事法律行为已经成立,但是效力却处于一种停止状态。

条件成就之后,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

(2)附解除条件(附消灭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所附条件成就以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行为人已经开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当条件成就时,权利和义务则失去法律效力。

【例题2】甲打算卖房,问乙是否愿买,乙一向迷信,就跟甲说:“如果明天早上7点你家屋顶上来了喜鹊,我就出10万块钱买你的房子。

”甲同意。

乙回家后非常后悔。

第二天早上7点差几分时,恰有一群喜鹊停在甲家的屋顶上,乙正要将喜鹊赶走,甲不知情的儿子拿起弹弓把喜鹊打跑了,至7点再无喜鹊飞来。

关于甲乙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合同尚未成立B、合同无效C、乙有权拒绝履行该合同D、乙应当履行该合同2.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这是指在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的期限,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终止的依据。

期限是必然到来的事实,这与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所附的条件不同。

法律行为所附期限可以是明确的期限,如某年某月某日,也可以是不确定的期限,如“某人死亡之日”、“果实成熟之时”等。

(1)附延缓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虽然已经成立,但是在所附期限到来之前不发生效力,待期限届至时,才发生法律效力。

(2)附解除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在约定的期限到来时,该行为所确定的法律效力消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