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16传播刘冕飞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神圣家族》之后合写的第二部著作写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
关于撰写这部著作的动因,马克思自己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过概括的说明:“当1845年春他(指格斯——编者注。
)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已经形成自己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源头之作,它在本体论革命的渊源中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本来内涵,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具有关键的启发意义。
从篇章结构上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共有两章,第一章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其中包括:第一节:一.费尔巴哈;二.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之后是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第二章,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
从内容上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证和阐述了很多我们学习和涉及到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提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
揭示了人类历史过程的主体,科学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
第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三,生产力决定分工,进而决定所有制和交往形式。
第四,人们的存在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二、强调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
第一,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第二,人的生产表现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关系,历史表现为物质决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第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第四,分工是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以及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异化的根源。
第五,受生产力制约的交往形式即市民社会是历史的发源地和舞台。
第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个经验事实。
三、论述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第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唯有此,统治才能长久。
第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第三,统治阶级维持思想统治需要职业思想家。
思想家的“独立性”或“超阶级性”给统治思想增添了神秘性或迷惑性。
职业思想家的独立性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依附性是职业思想家的基本属性。
第四,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统治阶级中的哲学家是如何编造原理的?马克思恩格斯将其归结为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手段:一是把进行统治的个人的思想同这些进行统治的个人本身分割开来,从而承认思想或幻想在历史上的统治。
这样就割裂了思想与个人、思想与阶级的联系,为思想的独立化创造了前提。
二是使这种思想统治具有某种秩序,证明在一个承继着另一个而出现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把这些思想看做是“概念的自我规定”。
这样就割
断了思想和其现实基础的联系,进一步把这些思想独立化、神秘化,好像这些思想本身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和独立的发展。
三是为了消除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神秘外观,便把它变成某种人物——“自我意识”或“思维着的人”、“哲学家”、“意识形态家”等。
总之,为了保证政治和思想统治,统治阶级总是不遗余力地建构自己的思想,并保证其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总要在历史上找出各种统治思想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四、阐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变迁的内在根据。
第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无产阶级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运动的产物。
第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
第四,对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五,共产主义是对私有制、固定分工和异化的扬弃。
第六,“市民社会”即物质交往关系的总和构成国家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
第七,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法是现存所有制关系的表述。
我感触最深的一段内容是: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没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其正的人。
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
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
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①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
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
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关键点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等等,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这样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
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看法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和物质发展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
对于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感受来说,我觉得真的像老师所说,读书要读原著,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书中所提到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社会分工论等基本内容,之前我基本都了解和学习过,知道它们的观点和内容。
这次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觉得和我所通过课堂学习的是不太一样的。
课堂学习是老师和教材编写者对知识进行的总结归纳和概括,每个知识点和要点都十分清新明确。
而在自己进行原著的阅读时,你会发现这些观点都需要自己来分析提炼总结。
并且在书中,你能够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原理的步步分析和阐述,还用到了很多例证及比喻。
这样读下来,会对某一原理的前因后果都了解的十分清楚,自然更加深了对于该原理的理解和感受。
这是在不读原著的情况下完全不能得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