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6日15时32分作者:查看次数:次渝经信发〔2011〕72号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有关单位:根据《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体要求,在认真总结我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的基础上,我委制定了《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五日主题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通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10月26日印发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为更好地发挥人才在重庆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核心作用,打造与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队伍,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重点产业是指汽车摩托车工业、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化医工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即“6+1”重点产业,同时兼顾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一)人才发展成就1、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近年来,全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强了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才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末,重点产业从业人员达220万余人,包括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各类技能人才等在内的重点人才9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49.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33.3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才1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6.4%。
2、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直辖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的决定》、《关于进一步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若干政策的意见》、《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从科研经费、福利待遇、住房、户籍、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人才引进与人才工程发展,为重点产业人才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1、急需紧缺人才缺口较大随着重庆工业规模急剧扩大和结构升级,高精尖人才和新型技能型人才缺口不断增大,已经成为制约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瓶颈”。
如具有传统优势的汽车摩托车产业,在关键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仍缺少大量人才支撑;电子信息新兴产业,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急需大量系统设计(SA)、项目管理(PM)等高端人才,尤其缺乏重点产业创新型人才、顶尖工业技术带头人。
2、人才资源分布不尽合理从区域分布看,主城九区高层次人才密度较大,而其他区县的人才数量偏少。
从产业分布看,传统产业人才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较少,特别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一线人才严重不足。
从企业分布看,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大多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部分外资企业,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高学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相对不足。
此外,有相当多的人才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与重点产业结合度不高。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尚待健全长期以来,各级政府侧重于抓重点产业的技术项目和资金,对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关注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发展工作领导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的重点产业人才工作机制。
二是人才发展政策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近年来全市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优化人才环境的政策,但还没有一个针对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
现有养老、住房、医疗、户籍等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一些紧缺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
三是实践中对人才的实际重视程度与使用效率不高,大多是纸上谈兵或装点门面。
四是现阶段人才培养对象、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比较单一,适应重点产业发展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培养任务还十分艰巨。
4、人才发展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重庆专门为重点人才发展搭建的平台层次低、数量少,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还比较落后,对重点人才吸纳能力有限。
全市重点产业需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合作,加强教育资源共享、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服务等平台建设。
(三)发展形势分析“十二五”开局,重庆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通过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汽车摩托车工业、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化医工业、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了“6+1”重点产业的定位,指出“6+1”重点产业今后重点发展壮大53条产业链。
到2015年,重庆“6+1”重点产业销售产值将达到2.5万亿元;到2020年,实现4万亿元,力争突破5万亿元。
未来5-10年,全市“6+1”重点产业将进一步扩张和提升,所需产业人才将成倍增长,特别是对掌握产业链高端技术的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将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不断深入,人才已成为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国际国内市场的产业竞争已经演变为产业人才的竞争。
全市重点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夯实人才基础,以世界眼光和创新思维建设一支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以人才创新、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贯彻“314”总体部署,按照“重统筹、抓两端、建机制、增投入、筑高地”总体思路,坚持人才知识化、专业化、实用化方向,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快推进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为全市重点产业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党管人才,形成聚才合力。
加强党对重点产业人才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加快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的整体合力。
——依托基础,突出发展重点。
在重点产业现有人才基础上,根据各行业人才发展需求,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协调发展,合理配置人才。
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协调推进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环境,健全成才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落实鼓励政策,优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要求,立足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技能人才为基础的总量增长、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素质优良,能够充分满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发展局面。
2、具体目标——人才总量充实,结构合理。
到2015年,全市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5万人,占重点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1%;到2020年,全市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5万,占重点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5%,各类人才基本能够满足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
——人才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
到2015年,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重点产业高级管理人才占比达到9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90%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为1:3.5:5.5。
到2020年,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达到95%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95%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为1:4:5。
——紧缺人才得到有效补足,适合产业要求。
加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到2015年末,新增急需紧缺人才8.7万人,急需紧缺人才总量达15.8万人;到2020年末,新增急需紧缺人才4.5万人,急需紧缺人才总量达20.3万人。
表1: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建设预测——人才布局合理,协调发展。
人才逐步向重点优势产业、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园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区县流动,基本实现人才分布与产业布局发展相协调目标。
——人才开发多样,满足需要。
采取培养、培训、引进等方式,打造人才队伍,满足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
充分发挥高校和各类职校主体作用,加快产业与教育资源的紧密结合,培养产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100万名高技能人才,培育500名左右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开辟人才“绿色通道”,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高技能、懂市场规则的重点产业人才,到2020年新引进1000名以上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和外国专家。
——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机制创新。
到2015年,重点产业吸纳当年高校毕业生50%左右就业,吸纳年度工业类留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18%,引进国外工业专家0.78万人、外国工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5万人。
到2020年,重点产业吸纳当年高校毕业生的52%左右就业,吸纳年度回国人员增长率达18.5%,引进国外专家1.26万人、外国工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万人,人才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人才使用效能提高,贡献增长。
到2015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人才贡献率达到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到2020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8.2%,人才贡献率达到38.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6%,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配合全市重点产业建设思路和目标,着力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建设的“四个三”战略,即着力培育和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构建覆盖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三大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完善促使重点产业人才成长成才的三大基地,搭建推动人才创新创业的三大平台,为重庆重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一)造就三类关键核心人才1、加紧培养一批高精尖关键技术人才以化解重点产业发展“瓶颈”为突破口,加紧培养一批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
重点加快五个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即能够对科技进步、企业自主创新起关键作用的国家级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能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国际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汽车、船舶配套装备、精品钢材、电子信息、制药、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风险投资、理财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