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的含义: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3)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
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 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9.唐代“画圣”吴道子;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14.“西学东渐”是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了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第五章 1.黎族的纺织技术传入中原;2.藏族的《格萨尔》是世界上范围内英雄史诗之冠;3.日本曾出版的《大正藏》,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4.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印度药方;5.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已延绵4世纪,仍在继续;6.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此后200多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公元645年,返日的留唐学生策划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7.中国的哲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第六章 1.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第七章 1.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记录,是在中国。
2.中国,印度,阿拉伯,埃及,巴比伦的古天文学中都有28宿,形成最早的是中国;3.元代郭守敬集历法之大成,于1280年编订《授时历》;4.形神学说研究心理与生理,病理的关系;5.1957年西安灞桥出土的西汉初期的麻纸,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6.唐,宋两代造纸业又有重大发展,宣纸,蜀纸,歙纸,苏纸,池纸,蠲纸; 7.元代继泥活字以后,又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8.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实用性,整体观(最能集中体现中国科技整体观的是中医学)第八章 1.《学记》和《大学》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学专著。
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2.晋代中央学制分为两种,一,国子学,二,太学;3.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色:一,综合观,即大教育观(如孔子十分重视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成立国的的三大要素);二,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三,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4.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第九章 1.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2.秦汉以后的散文除了叙事,论说之外,又增加了抒情的功能;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4.“诗仙”李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诗;5.广义的元曲包括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但元杂剧也可以单独称为“元曲”;6.明清时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明代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是著名的长篇小说;第十章 1.青铜纹饰有两个明显的现象,即饕餮纹和人寿共生;2.古代宫殿建筑具有高,大,深,庄四大特点;3.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纂,隶,楷,草,行;颜真卿楷书天下第一,代表作《颜勤礼碑》;第十一章 1.《尚书》是较早且更具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殷,周王朝的大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是鲁人系统叙述春秋时期历史的著作;孔子修《春秋》,体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它的特点是文句简短,措词隐晦;2.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断代的初祖;3.“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的;4.“史评”系指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批评史事,二,批评史书;5. 刘知几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第十二章 1.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提出“四维七体”四维即礼,义,廉,耻,七体即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诎樽,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董仲舒“三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子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2.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体现了这一点),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3.“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内容比较复杂,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4.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主要由三方面内容构成:人伦,人道,人性;第十三章 1.宗教的本义是人与神的一种关系;2.我国远古时代出现自然,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尤以自然神崇拜,鬼魂崇拜最为盛行;3.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4.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一种宗教佛教;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第十四章 1.六经:《诗》《书》《礼》《义》《春秋》《乐》(不传);2.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3.“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说的;第十五章 1.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2.多数学派的思想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尊君思想,比如韩非,孔丘,董仲舒,韩愈,程颐,朱熹;3.由恻隐之心立论,引发出: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合称为四个“善端”;第十六章 1.中国文化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2.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第十七章 1.价值观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第十八章 1.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2.1940年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有一篇专门论述新民主主义论,说它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简答题1.简述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答:(1)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2)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2.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指南针的发明给航海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促进了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成为新航路开辟和新大力发现的重要条件;3.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答: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德识为先,才学并茂;4.简述我国80年代文化热的特点;答:80年代文化热的特点有:现实性;广泛性;世界性;带有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5.简述中国地理环境对社会开放与封闭的影响;答:首先,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与封闭;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6.简述西周的文化创新及其意义;答:周朝建立后,一方面因袭商代的种族血缘统治方法,一方面实行文化主旨上的转换;周人的“维新”表现在(1)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建立,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2)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的情感艺术系统(乐),便是所谓的“礼制作乐”;意义:(1)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2)周人所确立的礼,,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情操与是非善恶观念;(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论述题1.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正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注重道德修养,比较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它的负价值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必有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2)中国社会机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