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案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篇四】《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幻灯片首页)一、课程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过闻一多先生的《孟浩然》这篇文章,文中孟浩然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给出的图片描述下孟浩然的外貌(打出幻灯片)(1分钟)明确:(资料;而长,峭而瘦白衣袍靴帽重带骨貌淑清风神散朗)身材修长,瘦削俊俏,潇洒飘逸。
二、知识复习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夜归鹿门歌》(2)故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
(3)用一个字概括孟诗歌的特点:淡。
(诗歌创作大多数是五言,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不事雕饰,自然浑成,清淡简朴,但却不乏韵致。
语言平淡朴实,其人和诗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闷》)“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杜甫《遣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赠孟浩然》)“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闻一多《孟浩然》)(2分钟)(老师重点介绍)2、提到孟浩然的诗,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憾岳阳城。
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过故人庄》,下面请同学以《过》为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分钟)(请两个同学)(1)大家看屏幕,注意诗歌中圈点的部分的景物描写和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样吗?。
(1分钟)明确:不同,诗歌中的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在诗歌中我们称之为意象。
(2)这些意象合连在一起就给我们打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1分钟)明确: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这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意境。
(明确:作者将诗中的绿树、青山、村舍、桑麻这些意象和谐打成一片。
像我们展示了了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
)3、(请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然后幻灯片打出)引出诗歌意境和意象的概念意境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景等。
意境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风物完全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2分钟)(刚刚我们清楚诗歌的意境和意象,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它来赏析孟浩然的另一首诗歌《夜归鹿门歌》诗歌赏析三、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请一同学朗读一下诗歌,注意读音部分以及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对于七言我们用“二二一二式”或者“二二二一式”。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1分钟)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2分钟)3、字词讲解(1分钟)注释(1)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作者隐居的地方。
(2)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3)鱼梁:水中沙注洲名。
《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在襄阳县东,距鹿门很近。
渡头:即渡口。
喧:指人们争渡的喧哗声。
(4)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
(5)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
(6)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7)庞公:庞德公,汉末隐士,襄阳人,与司马微、诸葛亮为友,曾隐居鹿门。
栖:居住。
(8)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
(9)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4、课文讲解(同学们自己再把诗歌朗读一遍,朗读的同时找出诗歌的意象)(1)请学生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1分钟)(2)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学生一起回答)(2分钟)(学生疏漏,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逐步寻找。
提醒学生对这些进行分类,方便下面的比较。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山寺这部分)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分析,得出诗歌的意境①(大家先思考一下,我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这幅图画)(请学生,然后叫学生自己谈看法,最后得出特点)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请学生描述,还有没有哪为同学愿意描述一下)月开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孤寂)--清幽冷寂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生活气息)--喧哗嘈杂(5分钟)②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
(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可以提示有两层含义,然后打出幻灯片)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
③(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出诗所表达出的感情)“归”字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
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失落之情。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笔法清新,意蕴深厚。
(隐逸之路)(3分钟)(小结:同学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上本节课的重点。
)(4)通过几句我们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诗歌语言特点。
(接下来我们看看本诗的语言,首先请大家齐读黑板上的名句,然后下面的选出相应的答案。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望庐山瀑布》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我们今天学习的诗歌有什么语言特点,有没蕴涵其中呢?)结论:本诗歌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深厚的感情没一句都没着力凝练,但并不显得单薄。
平衡均匀的句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这首诗引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让你感受到形象,领悟到韵味,但不能它的意境、形象韵味归结到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它像一位美人,通体美,而不在某一特别的部位超凡脱俗;是天然美,而不是“浓饰盛装”。
(3分钟)(下面我们对诗歌进行一下小结)小结:这首写的“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
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调,抒写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1分钟)总结:我们刚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从诗歌的内容对作者的感情进行了把握。
另外对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把握。
重点要求大家掌握这中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
(2分钟)(5)、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分钟)四、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己鉴赏一首诗歌)(9分钟)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夜归鹿门歌》【注解】: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
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
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
层次整齐,景象萧瑟教学设计说明: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的三维目标既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又关注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还关注了更深远、更本质的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要落实总体的课程目标,就必须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具体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要发挥三维目标的重要作用,就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关系。
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分别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方法的前提;也是提高能力,酝养情感、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中介机制,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
再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我们教学的时候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但同时也要注意:三维目标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
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在我设计的这一份《夜归鹿门歌》的教案当中,我非常注意这三个方面的体现。
首先在知识和技能这个目标方面,我设计时候一方面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累计,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和诗歌赏析能力的提高。
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当中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例如在我教学的第二个部分,我设计了“知识复习”这一环节,因为诗歌孟浩然是我们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这部分主要是对诗人生平的回顾以及创作特点的归纳,并且引入其他人对孟浩然的评价,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孟浩然诗歌的特征。
另一方面,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