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尔雅释亲(2009300000004)

尔雅释亲(2009300000004)

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作业学号2009300000004(清)郝懿行撰《爾雅義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尔雅·释亲》4(1).011父之從父晜弟之母爲從祖王母。

父之從祖晜弟之母爲族祖王母。

父之兄妻爲世母,父之弟妻爲叔母。

父之從父晜弟之妻爲從祖母。

父之從祖晜弟之妻爲族祖母。

父之從父晜弟之母者,是即父之世母叔母也。

上云,從祖祖母,此言從祖王母一耳。

父之從祖晜弟之母,是即族父之母也。

謂爲族父王母,即族祖祖母也。

父之兄妻爲世母,弟妻爲叔母者,喪服傳云,世母叔母,何以亦期也,以名服也。

大傳云,服術有六,三曰名。

鄭注,名世母叔母之屬也。

按此二母,亦稱伯母叔母,故雜記云,伯母叔母,疏衰不絕地是也。

父之從父晜弟之妻爲從祖母者,上云父之從父晜弟爲從祖父,故其妻爲從祖母也。

父之從祖晜弟之妻爲族祖母者,上云父之從祖晜弟爲族父,故其妻爲族祖母也。

本爲族母,言祖者,亦如從母言從祖母之例。

4(1).012父之從祖祖父爲族曾王父,父之從祖祖母爲族曾王母。

族曾王父母,即己之從曾祖父母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族曾祖父母。

鄭注,曾祖昆弟之親也。

賈疏,己之曾祖親兄弟也。

4(1).013父之妾爲庶母。

庶者,眾也。

庶母,猶言諸母也。

妾者,釋名曰,接也,以賤見接遇也。

庶,也,拾之也,謂拾微賤待遇之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士爲庶母。

傳曰,何以緦也,以名服也。

大夫以上爲庶母無服。

4(1).014祖,王父也。

4(1).015晜,兄也。

今江東人通言晜。

此覆上文之義。

上云,父之考爲王父。

喪服謂之祖父母,即王父母也。

晜兄已見釋言昆後也下。

宗族題上事也,宋本此二字進在前,非,今從唐石經改正,下俱放此,謂之宗族者。

宗,尊也,主也。

族,湊也,聚也。

然則父之黨謂宗族,不言父黨者,母妻異姓。

故別稱黨,父族同姓,故總言宗族也。

4(1).016母之考爲外王父,母之妣爲外王母,母之王考爲外曾王父,母之王妣爲外曾王母。

異姓故言外。

言外者,所以別於父族也。

外王父母,喪服小功五月章云,爲外租父母。

傳曰,何以小功也,以尊加也。

賈疏云,外親之服,不過緦麻,以祖是尊名,故加至小功。

《通典》引馬融云,母之父母也,本服緦,以母所至尊,加服小功。

故曰,以尊加。

按檀弓云,或曰,外祖母也,故爲之服。

鄭注,外祖母,小功也。

然則外曾王父母,禮不爲制服,故略之。

4(1).017母之晜弟爲舅,母之從父晜弟爲從舅。

舅者,詩渭陽正義引孫炎曰,舅之言舊,尊長之稱。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舅傳曰,何以緦,從服也。

鄭注,從於母而服之,按母之從父晜弟爲從舅。

此於禮無服,開元禮謂之堂舅也。

4(1).018母之姊妹爲從母,從母之男子爲從母晜弟,其女子子爲從母姊妹。

從母者,猶宗族之中有從父,言從母而得尊稱也。

檀弓云,從母之夫,言從母有服,其夫無服也。

喪服小功章云,從母丈夫婦人報。

傳曰,何以小功也,以名加也。

外親之服,皆緦也,按異姓服不過緦,以有母名故加重也。

然則舅與從母尊同而服異者,以從母與母同類親,故順母之心而加之也。

知者從母有母名,舅無父名也。

云從母晜弟從母姊妹者,以從母有母名,故子亦有晜弟姊妹之名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從母昆弟。

傳曰,何以緦也,以名服也。

左氏襄廿三年傳云,穆姜之姨子也。

杜預注,穆姜姨母之子,與穆姜爲姨晜弟。

正義云,據父言之謂之姨,據子言之,當謂之從母,但子效父語,亦呼爲姨。

按釋名云,母之姊妹曰姨。

傳曰,姨子,知時已有姨母之稱,緣父呼姨,故子呼曰姨母。

雖不合爾雅及禮經之言,時俗稱謂,亦尚未巨失也。

後世踵之,遂有姨兄弟、姨姊妹之稱矣。

母黨亦題上事也。

黨,猶所也,以皆母所屬。

大傳云,從服有屬從。

鄭注,子爲母之黨,本爾雅為言也。

4(1).019妻之父爲外舅,妻之母爲外姑。

謂我舅者,吾謂之甥。

然則亦宜呼壻爲甥。

孟子曰,帝館甥於二室是也。

舅姑,皆尊老之稱,加外者,別之也。

釋名云,外舅外姑,言妻從外來,謂至己家爲婦,故反以此義稱之,夫妻匹敵之義也。

坊記云,壻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壻。

鄭注,舅姑,妻之父母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妻之父母。

傳曰,何以緦,從服也。

鄭注,從於妻而服之。

服問云,有從重而輕,爲妻之父母。

鄭注,妻齊衰而夫從緦麻,不降一等,言非服差。

4(1).020姑之子爲甥,舅之子爲甥,妻之晜弟爲甥,姊妹之夫爲甥。

四人體敵,故更相爲甥。

甥,猶生也,今人相呼蓋依此。

此因妻黨而幷及外親敵體者之稱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姑之子。

鄭注,外兄弟也。

傳曰,何以緦,報之也。

又云,舅之子。

鄭注,內兄弟。

傳曰,何以緦,從服也。

釋名云,妻之晜弟曰外甥,其姊妹女也,來歸己,內爲妻,故其男爲外姓之甥。

甥者,生也。

他姓子本生於外,不得如其女來在己內也。

按妻之晜弟者,婚兄弟也;姊妹之夫者,兄弟也。

檀弓云,申詳之哭言思。

鄭注,言思,子游之子,申詳妻之晜弟。

然則申詳爲言思,姊妹之夫也,有相哭之禮,無相服之道,故喪服篇無文。

此四甥,字竝生之聲借,據郭注及釋名,知古來有此稱,今所不行。

又按左傳有騅甥甥養甥陰飴甥,恐亦借甥爲甥,所未詳。

拓展4(1).013父之妾爲庶母。

庶者,眾也。

庶母,猶言諸母也。

妾者,釋名曰,接也,以賤見接遇也。

庶,也,拾之也,謂拾微賤待遇之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士爲庶母。

傳曰,何以緦也,以名服也。

大夫以上爲庶母無服。

“庶”的本义是众,“庶母”中保留了此意。

3.古代婚姻制度4(1).016母之考爲外王父,母之妣爲外王母,母之王考爲外曾王父,母之王妣爲外曾王母。

異姓故言外。

言外者,所以別於父族也。

外王父母,喪服小功五月章云,爲外租父母。

傳曰,何以小功也,以尊加也。

賈疏云,外親之服,不過緦麻,以祖是尊名,故加至小功。

《通典》引馬融云,母之父母也,本服緦,以母所至尊,加服小功。

故曰,以尊加。

按檀弓云,或曰,外祖母也,故爲之服。

鄭注,外祖母,小功也。

然則外曾王父母,禮不爲制服,故略之。

1.考2.妣3.古代丧礼宗法之“五服”五服是丧礼生人给死者穿孝,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穿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实际上往往用来指代血缘亲疏。

第一等叫"斩衰"。

"衰"(读若“催”)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

斩衰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衰。

"衰"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衰榱,是最重的孝服。

第二等叫"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第三等叫“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第四等叫“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

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第五等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

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

称为"漂孝"。

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

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4(1).019妻之父爲外舅,妻之母爲外姑。

謂我舅者,吾謂之甥。

然則亦宜呼壻爲甥。

孟子曰,帝館甥於二室是也。

舅姑,皆尊老之稱,加外者,別之也。

釋名云,外舅外姑,言妻從外來,謂至己家爲婦,故反以此義稱之,夫妻匹敵之義也。

坊記云,壻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壻。

鄭注,舅姑,妻之父母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妻之父母。

傳曰,何以緦,從服也。

鄭注,從於妻而服之。

服問云,有從重而輕,爲妻之父母。

鄭注,妻齊衰而夫從緦麻,不降一等,言非服差。

1.舅2.姑3.“舅”“姑”的多重含义4.古代婚俗坊記云,壻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壻。

5.相关文学作品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

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这里的“舅姑”指的是公婆。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下文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三十。

据归有光《外舅光禄寺典簿魏公墓志铭》,其岳母姓顾氏,卒于嘉靖二十五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年六十有二,此文写于“母子相聚,复已三年”之期,则时当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作者年四十三岁。

题目中之“外姑”即岳母的别称,语见《尔雅·释亲》:“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祭外姑文(明)归有光昔吾亡妻[1],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2],知夫人之能教也。

粗食之养,未尝不甘,知夫人之俭也;婢仆之御[3],未尝有疾言厉色,知夫人之仁也。

癸巳之岁[4],秋冬之交,忽遘危疾[5],气息掇掇[6],犹日念母,扶而归宁[7]。

疾既大作,又扶以东。

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

十月庚子[8],将绝之夕,问侍者曰:“二鼓矣[9]?”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呜呼!颠危困顿[10],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甲午、丙申三岁中[11],有光应有司之贡[12],驰走二京[13],提携二孤[14],属之外母[15]。

夫人抚之,未尝不泣。

自是每见之必泣也。

呜呼!及今儿女几有成矣,夫人奄忽长逝[16]。

闻讣之日,有光寓松江之上[17],相去百里,戴星而往,则就木矣[18]。

悲夫!吾妻当夫人之生,即以遗夫人之悲,而死又无以悲夫人。

夫人五女[19],抚棺而泣者,独无一人焉。

今兹岁輤车将次于墓门[20]。

呜呼!死者有知,母子相聚,复已三年也。

哀哉!尚享[21]。

注释:[1]亡妻:指归有光的原配魏氏,为南京光禄寺典簿魏庠的次女,嘉靖七年(1528)嫁到归家,嘉靖十二年(1533)冬十月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