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例会会议纪要晋建安生发[2010]48 号公司所属各单位:二O 一O 年五月四日,由陈玉生经理主持,在公司五楼会议召开了第二期安全生产例会,参会的公司领导有邵有信、要明明、史林雄、李焕文、常家英,参会的部门人员和基层单位人员有:张耀根、苏志清、李维国、梁波、赵海江、张润喜、郭浩文、贺永杰、李军红、周秋明、李建立、刘跃、林增寿、海波、任玉玲、孔繁荣、申显明、李白阳、闫少鹏、杨吉丰、李满平、杜建民、郭志恒、李昕、董伟红、武毅、郭海云、薛敏杰、谢亚斌、李周贵、史嘉玲、王建华等。
二O 一O 年年一月三日下午14∶20时,云南省昆明市,由云南建工市政公司承建的昆明新机场航站楼配套引桥工程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突然发生了支架垮塌事故,造成7人死亡、8人重伤、26人轻伤。
单就施工单位责任来讲,该起事故原因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分析。
技术方面:1、施工单位擅自将施工方案由将常规的底板与上部顶板箱梁分开二次浇筑的施工方法改为一次浇筑整体成型,不符合有关施工技术规范,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深度过大,支撑架承重过大。
2、大型混凝土施工没有进行预压和试压,没有安排专职监控人员监测沉降和标高,甚至由于沉降造成涨模,都未引起重视,从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3、箱梁支撑体系搭建不规范,模板支撑不够,支撑架中剪刀撑欠缺、碗扣松动,甚至有的没有碗扣。
4、支撑架钢管质量不合格、不符合安全技术标准,比规定的钢管厚度薄。
管理方面:1、项目安全管理混乱,安全隐患得不到整改,监理指令落空。
该项目经理同时担任7 个项目的负责人,现场监理发现了多起安全隐患,并多次下达整改通知,都未得到项目部的落实和整改。
2、由于采用劳务和材料分包的模式,项目技术和施工管理人员无法对一般施工人员下达施工指令,而要通过劳务分包负责人才能下达指令,对现场缺乏监督。
劳务分包队伍采用层层分包模式,劳务队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偷工减料,劳务包工头连一把专用的架子工扭力扳手都不肯花钱买,支撑钢管及碗扣等达不到规范要求。
3、特种作业未能持证上岗。
架子工属于特种作业人员,而劳务队伍为了降低成本,劳务人员未经任何培训,甚至连妇女(死伤人员中有7 人是妇女)都纷纷上阵,再加上层层分包,施工人员按件计价,致使整个支撑系统质量不合格。
4、应急系统指令不畅通,应急预案形同虚设。
在最后几分钟,事故现场某些施工人员发现了坍塌的征兆,但由于未进行过相关应急事故演练,指令不能畅通,错过最佳逃生机会。
反观上述事故案例的分析结果,我们要“一处亡羊,多处补牢”,针对我单位存在的类似隐患并及时加以整改。
一、施工现场隐患排查情况分析本阶段共进行了10 个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开处罚款3 700 元,下达隐患通知51 项,其中洞口临边防护隐患、临时用电隐患、脚手架(板)隐患、施工机械隐患、消防器材配备不足、安全警示标牌不足、习惯性违章为普遍存在的隐患。
1、塔吊、劳务队自有设备的维护保养、机械员执证上岗问题现场共发现4 台建筑塔吊未办理准用手续或无合格证,有的项目固然有业主的原因,但却又没有书面证据,无论从行业管理要求还是现场安全出发,都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我们要求今后新投入使用的塔吊,必须办理准用手续;现在因客观原因已投入使用的,一定要对所用塔吊再进行一次检查、加固,并按要求做好日常的维护保养与监测工作。
因现在大包情况越来越多,除大型吊装设备外,现场分包队伍的自有设备占了多数,其对自有设备的管理仅仅停留在了能迁就用、能防丢的措施上,要求对设备的进场验收、维护保养必须按我公司的办法进行,分公司与项目部要随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分包队伍的机械操作员多数没做到执证上岗,各单位在与分包签订合同前要明确此要求,并要在人员进场时逐一核对。
2、临时用电半数项目编制了临时用电方案进行了审批,现场临时用电私拉乱接、线路破损、木制配电箱或配电箱破损、设备接地保护不当、一闸多机现象较多。
3、洞口、临边防护不少洞口、临边未做任何防护、没有任何警示标识,防护损坏或临时拆除后未及时修复、安全网敷设不够或没有敷设现象存在较多。
4、脚手架(板)24 米以上脚手架有专项方案,但现场搭设的脚手架存在立杆间距过大(大于2 米)、作业层未满铺脚手板、剪刀撑或斜撑不够、无纵横向扫地杆、脚手板未固定、多数为探头板。
5、习惯性违章施工现场“十不准”、安全生产“十大禁令”、防止违章和事故的“十项操作要求”规定中所列的违章行为在所有项目都可以见到。
6、安全警示标牌一、多数项目的安全宣传、警示牌、警戒线布臵不够。
二、项目经理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专职安全员配备情况与工作效果、安全员的待遇提高问题经对所检查的十个现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现场安全管理的好坏与项目经理的重视程度和专职安全员的素质高低有着正比关系,典型例子为峰峰项目部与金象项目部。
有的项目所设的安全员无证上岗且为兼职,其对安全的管理内容资料不能满足公司要求,对现场必要的安全技能还不掌握。
经与一些现场专职安全员了解,不少人对安全岗位热情不高,觉得工作开展阻力较大,对自己的待遇觉得偏低,公司现正对这一问题制定解决办法。
三、危险源识别与措施落实的情况(有问题没措施、识别没有针对性)经查项目的危险源识别工作,多数套用公司下发的危险源识别范本,进行删减作为项目所要控制的危险源,虽然制定有管理方案,但没能真正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而且,多数专职安全员自己也知道现场存在安全隐患,但现场没能按制定的方案去落实防护措施。
四、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论证在一个项目上发现了深基坑开挖方案只是由项目部人员签字,不经分公司和公司审批,更未经专项方案论证的情况,要求各单位按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规定,对重大方案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上报审批或论证。
五、大包带来的安全投入不足问题由于我们的分包已逐渐发展成了除主材供应外的所有内容承包方式,分包方出于其成本利益的考虑,能省则省,能迁就则迁就,特别是一些挂靠资质的分包方和小规模的分包方,没有自己的专职安全员,不知道最基本的安全防护手段和规范。
在同一工号或区域存在多专业、多分包队伍作业的工程中,由于对分包方所应承担的安全防护内容不明,而项目上又没有综合对安全设施进行布臵,造成了安全防护的盲区。
六、公司的制度传达与项目部自身的制度完善问题在有的项目,公司所下发的安全管理文件、制度、规范没有全面及时传达下来,对于兼职安全员来说,其工作无章可循。
七、从前几天的大风天气反映出的应急响应重视不够四月二十六日,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八级以上大风天气,检查经过的两个项目均有临建受损情况发生,项目上以前还能执行的天气预收集、预防范工作没能坚持做下来,并且在大风天气当日也没引重足够的重视,应急工作显得很迟钝。
八、前期策划不足带来的现场平面布臵不合理问题对一些工号多、现场条件较差的项目,因前期策划中未对此进行考虑,至使开工后特别是抢进度过程中,现场施工条件更加恶化。
九、安生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所检查到的项目上,分公司与项目的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书,多数项目也与分包方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或合同约定,但还没形成全员参与、人人知道各自的岗位安全责任效果。
十、安全培训教育、安全交底存在走形式现象个别项目入场教育深度不足,没有召开项目周安全例会(纪要不见),安全交底没有真正到人,班前安全教育没有针对性。
十一、现场条件、业主管理水平和规范程度、分包队伍素质与安全管理的关系现场安全状况与以上三种情况存在直接关联,如果三种不利条件叠加,则现场存在的隐患更加明显。
十二、检查中发现的工作亮点和反映在公司、分公司层面上制度不足的问题在第一阶段的专项行动中,我们发现几个项目在管理中的亮点,同时也确实感觉到了公司、分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严重的制度、标准不足,待专项行动全部结束后,要认真加以总结和着手编制。
通过以上三个分公司的汇报,可以看出,他们能根据公司四月份安全生产会安排的工作要求,及时开展部署和行动,能够针对本单位的安全管理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陈经理要求,在以后的安全生产例会上,会随机要求参会单位汇报本单位上个月份的安全管理工作。
从所上报的资料来看,不少单位对公司制度和会议要求的执行力度不够,要求未按规定上报资料的单位必须在五月九日前报回公司工程部。
根据目前统计,虽然全公司的执证安全员有70 多人,除去执证但不在岗人员,只能勉强达到每个项目平均一个,对一些大项目所要求安全员配备人数(不少于2 人)就更不能满足要求,所以执证安全员的进一步充实还需引起各单位的重视。
公司工程部上个月组织进行了专职安全员培训,主要是针对《三项制度》和《安全员便携手册》内容,对安全员的内业资料规范管理和现场针对性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使安全员的技能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各单位根据自身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再组织更加细化的培训活动。
公司的不少工程项目方案,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论证中,安全管理内容经常被忽略,要求各单位在审核、论证过程中,一定要有专职安全员参与,识别出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措施。
多年来公司在“认证”工作中存在“两张皮”现象,有客观原因,但更多是因为我们自身工作不到位、不严谨造成的。
如有的项目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机具计划一节中,只有简单机具台数,所计划到场设备任务不清、进场时间不清,劳动力计划只有简单的工种总数,对现场的组织没有具体的要求,使施工组织设计失去了可操作性。
还有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危险源识别工作,基本上是照抄公司的范本,没能根据本工程特点和现场环境进行认真策划。
本年度的内审工作公司要求分公司一把手参加,主要目的是要让其知道全分公司的体系实际运行情况,目前参与体系认证单位的管理体系还算健全,但有的单位的职责还不明确,尤其是现场人员,有的还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另外不少分公司、项目部的岗位人员经常在中途进行变动,很不利于工作的稳定开展。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应该是人人皆知的安全管理方针,但对许多单位一把手和项目经理来说,并不是“安全第一”,而是“成本第一”,将安全、质量放在次要位臵。
在我们的工作中体现不“预防为主”,现场隐患依然很多,危险源识别出后的预防治理没有落实,分包队伍的以包代管现象时有发生,对现场出现的安全隐患还只是停留在制止和避免上,已经严重滞后,从工作方法上来讲,也没有突出预防功能,应付现象明显。
“综合治理”更谈不上,安全生产责任制、三项制度,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强调全员参与,但从管理实施中还体现不出来,还只能靠少数人的“人治”。
从整个安全管理过程来看,安全生产的氛围不浓,现场司空见惯的隐患太多,管理层面的缺失太多,我们的不少工作“说在口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浮在应付差事上”,就是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我们所检查的资料应是所做工作的管理痕迹,资料没跟不上行动,行动不按资料进行,“虚”工作太多,说明一定程度上还是对安全管理的假重视、假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