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探微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探微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探微摘要:体育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陈独秀提倡取西洋之法,采用“兽性主义”的教育以改造国民性;主张德、智、体三者并重,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

关键词: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历史陈独秀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基于对中国旧教育的深刻反思和对近代西洋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充满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本文仅对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略陈管见,敬请方家指正。

一、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晚清以后的中国时值千年以来之大变局,社会剧烈动荡,内忧外患并存,民族危机日甚,中国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困境。

陈独秀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濒临亡国灭种的命运与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人性质,只争生死,不争荣辱,但求偷生苟活于世上,灭国为奴皆甘心受之。

”[1] 在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统治下,老百姓“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只知道听天命,不知道尽人力”[2]。

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民仍处于蒙昧状态而不自觉。

基于深沉的爱国之心和深刻的忧患意识,陈独秀不仅以诗言志:“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

”[3] 表达为国为民捐躯沙场的英雄豪情壮志,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各种政治活动,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国家奔走呼号,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冲锋陷阵,高扬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勇于担当启蒙与救亡的历史责任,向封建的伦理道德发起猛攻,通过开启民智,力求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奋起自救。

在进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陈独秀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教育办好了,可以利国利民。

他指出:“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4]。

通过新教育,彻底改变中国传统教育扼杀个人自由人格与个性自由发展的弊病,使受教育者“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

”[5]陈独秀强调,“务使社会明瞭教育内容,深知舍教育以外,不足以培成社会上经营各种事业之人才。

”[6] 办好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改造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中国的传统教育弊端丛生,难以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

陈独秀主张学习列强教育的成功经验,他指出“吾人所需于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

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即“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而已。

”鉴于国内外形势,陈独秀提出:“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应以“现实主义”、“惟民主义”、“职业主义”、“兽性主义”为依归,只有这样,“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7]。

他主张中国教育必须贯彻“是自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是世俗的非神圣的,是直观的而非幻想的”,“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8]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便是重文轻武,重视德育智育,轻视体育。

其结果不仅造成了国民“抵抗力之薄弱”,而且养成了国民性格和国民文化心理的消极秉性,正如陈独秀所言:“吾国社会恶潮势力之伟大,与夫个人抵抗此恶潮势力之薄弱,相习成风,耻廉道丧,正义消亡,乃以铸成今日卑劣无耻退葸苟安诡易圆滑之国民性!鸣呼,悲哉!亡国灭种之祸根,端在斯矣!”[9] 要重塑国民性,彻底改变重文轻武,不重视体育的现象,必须通过教育,“人性,兽性同时发展”[7],采用“全身的,而非单独的脑部的”教育,特别是通过“兽性主义”教育训练,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塑造身体强健,个性发展,崇尚竞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救亡国存的目的。

二、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的内容:“德智体三者并重而不偏倚”教育内容的改革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相应的教育内容上。

中国的旧教育重德智轻体育的现象十分突出,不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陈独秀指出:“我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专门讲德育,智育也还稍稍讲究,惟有体育一门,从来没人提倡,以至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这也是国促种弱的一个原因。

”[10] 不重视体育教育,造成“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

”以此之身体,“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7] 没有强健的体魄,何谈强国保种,救亡国存?鉴于此,陈独秀认为,中国教育要借鉴西洋教育的长处,即“现今欧美各国之教育,罔不智德力三者并重而不偏倚,此其共通之原理也。

”[7] 中国的教育也必须坚持德智体三者并重,全面发展。

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既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

陈独秀认为,“国之强弱,当以其国民之智勇富力为衡。

”[11]“今世列强并立,皆挟其全国国民之德智力以相角,兴亡之数,不待战争而决。

”[12] 陈独秀认识到,西方国家之所以强盛,与其坚持德智体三者并重的教育,全面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

陈独秀一直比较重视体育,早年便提倡“军国民教育”。

1903年5月他在安庆藏书楼发表演讲,倡导成立安徽爱国学社,并亲自起草宣言和章程,其宗旨便是“发爱国之思想,振尚武之精神,使人人能干戈卫社稷,以为恢复国权基础。

”在他影响下,一些学生要求学堂开设体操课,教授杀敌本领,以便奔赴前线,效命疆场[13]。

陈独秀也曾主张“体育兴国”[13]。

从陈独秀的言行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他提倡和重视体育,是把体育视为立国之基来对待的,从中体现出他深深的忧患意识和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感。

陈独秀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体育教育。

针对“中国教育大部分重在后脑的记忆,小部分重在前脑的思索,训练全身的教育,从来不大讲究”的现象,反观“西洋教育,全身皆有训练,不单独注重脑部。

既有体操发展全身的力量,又有图画和各种游戏,练习耳目手脚的活动能力。

所以他们无论男女老幼,做起事来,莫不精神夺人,仪表堂堂”[8]的现实,陈独秀认为教育应该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

他主张在学校里不仅要提倡做游戏、体操等体育活动,而且“要寻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心身各种器官,使他各种器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并认为“游戏体操手工图画正是用做生长发育这些本能的工具,所以小学底游戏体操不专是发育体力的,兼且是发育各种器官肢体之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反应的本能和道德情感的。

”[4] 在陈独秀看来,体育不仅能发展人的体能,体育同样具有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发展人的身心各种器官、道德情感和各种潜能的积极作用。

陈独秀非常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希望。

他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青年是人生最可宝贵的时期,“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且把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但同时,陈独秀也看到,“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

”[14] 青年人的状况令人十分担忧。

陈独秀指出,“健全思想,健全身体,本是应该并重的,现在青年不讲体育,自然是一大缺点。

”[15] 他主张中国的新青年,思想上要追求解放,追求真理,“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担负起社会责任,同时要“以强健之身体正当之职业称实之名誉为最要。

”[5]只有思想健康、身体强健的新青年才能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三、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的实现途径:取西洋之法,提倡“兽性主义”近代中国,国运衰微,危机四伏,究其原因,除了外敌入侵和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外,中国国民“抵抗力之薄弱,为最深最大之病根。

”[9]中国国民抵抗力薄弱主要是长期深受传统文化消极影响所致。

在传统文化消极影响下,“儒者不尚力争,何况于战?老氏之教,益堕健斗之风。

”[16]中国人缺乏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传统文化的长期熏染已内化为国民坚韧的文化心理,外化为国民的固定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固有的消极退让,隐忍避世,畏缩苟安等劣性皆源于此。

陈独秀指出:“审是人生行径,无时无刻不在剧烈战斗之中,一旦丧失其抵抗力,降服而已,灭亡而已,生存且不保,遑云进化!盖失其精神之抵抗力,已无人格可言;失其身体之抵抗力,求为走肉行尸,且不可得也!”[9]失去抵抗力,在竞争社会里将无以图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要从根本上改变国民性,增强国民的抵抗力,陈独秀认为,必须取西洋之法,提倡“兽性主义”。

“兽性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而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5]。

陈独秀指出:“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

其他或仅保兽性,或独尊人性,而兽性全失,是皆堕落衰弱之民也。

”他认为,“晰种之人,殖民事业遍于大地,唯此兽性主义;日本称霸亚洲,唯此兽性故。

”[5]人生、兽性同时发展,是西方强国教育成功的经验。

纵观世界列强,莫不如此,“德之立教,体育殊重,民力大张,数十年来,青年死亡率之锐减,列国无与伦比。

英、美、日本之青年,亦皆以强武有力相高:竞舟角力之会,野球远足之游,几无虚日,其重视也,不在读书授业之下。

故其青年之壮健活泼,国民之进取有为。

”[5]同西方的教育不同,中国的旧教育由于长期轻视体育,缺乏“兽性主义”教育,其结果是“全国青年,悉秉蒲柳之资,绝无桓武之态。

艰难辛苦,力不能堪。

青年堕落,壮无能为”,“年龄虽在青年时代,而身体之强度,已达头童齿豁之期。

盈千累万之青年中,求得一面红体壮,若欧美青年之威武陵人者,竟若凤毛麟角。

人字吾为东方病夫国,而吾人之少年青年,几无一不在病夫之列,如此民族,将何以图存?”[5]身体是德智的载体,没有强健的身体为基础,很难充分发展人的德智,更谈不上救亡图存。

正因如此,陈独秀十分赞成日本学者福泽渝吉的教育方法,即“教育儿童,十岁之前,当以兽性主义;十岁以后,方以人性主义。

”[5]只有取西洋之法,采取“兽性主义”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强健有力的体魄,而且可以塑造出坚毅果敢,进取有为的精神风貌,达到人性、兽性同时发展。

由此可见,陈独秀提倡“兽性主义”,重视体育的作用,不仅是要重塑国民性,造就身心健康的各种人才,更重要的是,他把强健体魄作为强国的重要手段来对待,体现出他深深地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精神。

四、对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陈独秀提出的包括体育教育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思想是对旧的封建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公开挑战和彻底否定,他是把教育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工具来对待的。

陈独秀认为,“教育虽然没有万能的作用,但总算是改造社会底重要工具之一,而且为改造社会最后的唯一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