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一高2017-2018学年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A. 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 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 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 神权色彩比较浓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我国封建社会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封赏贵族的称谓,而不涉及神权色彩,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等级制度2.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明清的科举制度,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
八股取士,实际上是古代科举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然而,随着封建政治的僵化,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八股取士有很大的弊端,但也有合理的因素值得借鉴B. 科举制度最值得肯定的时期是明清时期C. 八股取士因其规范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 八股取士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应彻底批判【答案】A【解析】从材料“八股取士,……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然而……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可以看出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了八股取士——既有很大的弊端“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也有可取之处“就其制度的严密性、规范性来说,堪称完备”,故选A。
B项说法与事实相反;C项错误,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重于儒家经典,忽视了科技的作用,阻碍了科技的进步;D项错误,只看到了科举制的局限性。
点睛:材料“八股取士,……在技术手段上,达到了古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然而……八股取士也同思想禁锢结合为一体……”是解题的关键。
3.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
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A. 导玫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B. 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C. 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D. 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只有英国输华货物总值,无中国输英货物总值数据,无从判断中国在对英贸易中是否出现逆差,故A项错误;英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B项错误;从1842年至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逐渐减少,他们认为是在中国的侵略权益过少造成的,成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后协定关税,关税主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不能形成关税保护,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名师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4.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
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
作者的观点是A.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B.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D.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族工业的兴起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能力。
关键信息: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
由关键信息分析可知,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故B项正确;由题干中的“过于微弱”、“大多凋零”等信息分析可知,A项“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说法错误;C项“同样重要”说法错误;D项“无关”说法错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兴起的原因5. 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
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
”这反映了A. 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D. 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是梁启超给康有为的信,信中说“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体现出他的排满思想,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错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选项错误,梁启超大部分认同康有为的观点,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态度,所以与革命派主张并基本不一致。
6. 1927年“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作报告,指出: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的。
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A. 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B. 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C. 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D. 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七会议”上强调的是“武装、军队”的重要性,并且这些能促进土地革命,可见瞿秋白的报告是对国民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D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张,排除。
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此时,中共已认识到革命的形势任务,就是搞土地革命,发动农民武装力量反抗,C项不符合材料旨意,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7.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可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
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
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A. 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B. 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C. 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D. 迫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答案】D.....................8. 德国哲学家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
”那些被“毁灭性批判”的观点不包括A.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B. “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C.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D. “只有君主才有权利思考、决策,其他人只有执行的义务”【答案】C【解析】“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是主张法律与自由,并且是强调法律对自由的作用,这种思想正是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当然就不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之列了。
而A强调的是要服从国王等,是为君主专制辩护,这与启蒙思想相背;B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君权神授”思想、D是天主教会的教权至上观点,当然也在启蒙运动批判之列了。
点睛:注意要“毁灭性批判”的观点是指旧思想、旧主张。
9.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世界范围的移民潮。
观察下表,分析该时段对美洲人口的变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1700~1860年美洲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单位:万人)A. 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B. 带去了商品经济和近代制度C. 外来移民数量超过土著人口D. 形成新兴的美利坚民族【答案】C【解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由欧洲白种人移民到美洲,可以判断A、B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白种人及黑种人移民到美洲,与当地土著人不断融合,共同构成了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为美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外来人口在1700年时并没有超过土著人口,因此C不正确,符合题意。
10.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消息,当地时间2月9日,针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恢复其移民禁令的要求,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宣布裁决结果,决定维持此前移民禁令暂停的裁决,拒绝恢复特朗普的禁令。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特朗普颁布“禁穆令”违背美国联邦宪法B. 体现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的思想C. 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是最终司法裁决D. 特朗普可以否决第九巡回上诉法院的裁决【答案】B【解析】美国联邦第九巡回法院拒绝恢复特朗普的“禁穆令”,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反映出“分权与制衡”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特点。
故答案为B项。
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而不是法院的司法裁决,排除D项。
点睛:根据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本题材料所反映的事例正是这种原则的体现。
本题的解答要通过对材料反映的总统与法院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体现的原则,从而作出正确选择。
11. 2014年以来,整个世界在中日外交恶化问题上表态谨慎和纠结,日本与西方有共同价值观,理应是朋友。
中国对世界重要性太大,世界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大多数欧美国家更希望中日改善关系,各国和中日都保持密切经贸关系。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 日本积极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B. 日本极力提升政治诉求大国地位C. 多极化格局使各国相互制约又联系密切D. 中国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由材料信息可知,世界各国在中日问题上持谨慎态度,说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处于相互制约的状态,这表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
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
12. 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于1925—1933年留学英法,其间给上海开明书店《一般》杂志写稿,他写作可能涉及的话题有①《哈姆雷特》:诗性语言的张扬②《人间喜剧》:尽释悲悯情怀③《格尔尼卡》:无理性现实的折射④塞尚:调色盘上刮起一股现代风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为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而作,应该在1933年以后,所以③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