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呼吸衰竭的类型、发生机制及处理

3.呼吸衰竭的类型、发生机制及处理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2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5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CO2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对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影响
临床表现
1.I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呼吸困难,尤其活动后,包括呼吸频率 增快、发绀、辅助呼吸运动增强、呼吸节律也可发 生改变。
呼吸机应用(三)
刘海生
概 念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
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
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 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综合征。
分 类
呼吸衰竭
血气分析 I 型 呼 衰 II 型 呼 衰 发病机制 通 气 障 碍 病变部位 中 枢 型 病 程 急 性
治疗进展
1.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各种原发病,如气道病变 (如异物、肿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 病等的治疗。肺部感染常是呼吸衰竭的诱发因素。
治疗进展
2.保持气道的通畅 祛痰、解除气道痉挛等。
3.氧疗 纠正低氧血症,但Ⅱ型呼吸衰竭时应 谨慎应用,采用低流量氧疗.一般FiO2<0.3。
治疗进展
临床表现
2.II型呼吸衰竭(二氧化碳潴留的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取决于其发生的速度。除缺氧的临床 表现外,可伴有头痛、嗜睡、睡眠倒错、球结膜水 肿、皮肤温暖、多汗等表现。
诊断标准
呼吸衰竭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和呼吸空气的条件下,动脉血氧 分压低于60mmHg者为I型呼吸衰竭;伴有二氧化碳 分压高于50mmHg时为II型呼吸衰竭。
衰竭等。
呼吸衰竭的预后
呼吸衰竭的预后与原发病有密切的关系。例如,
COPD是引起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晚期患 者预后较差,尤其是需ICU机械通气者。ARDS也是 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迄今为止它的预后
仍然较差,死亡率仍较高。
影响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
较为常见的是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是导致
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应尽量避免。营养状态对疾 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应适当地加强营养支持治 疗;合并其他基础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心血
病理及病理生理
引起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COPD,肺脏的
病理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的改变。 系统性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等)导致肺部损害并引 起呼吸衰竭时,肺脏的病理改变则与原发及病理生理
ARDS是一种特殊的急性发病的呼吸衰竭类型,
它是各种病因所引起的弥漫性急性肺损伤,早期也 表现为间质性肺炎,随着病情的进展,由于弥漫性 的肺间质性水肿等因素,肺脏表现为广泛实变。
4.呼吸兴奋剂
在呼吸道通畅和氧气供给的前提下,可适当应 用尼可刹米、阿米三嗪等兴奋呼吸中枢,增加通气 量,改善CO2滞留。
治疗进展
5.无创通气
比较适用于因左心功能不全所致的肺水肿等以 低氧血症为主的I型呼吸衰竭。也可应用于COPD等 引起的Ⅱ型呼吸衰竭,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呼吸肌
疲劳,改善缺氧,并能部分减少CO2潴留。
换 气 障 碍
外 周 型


病 因
呼吸衰竭的病因繁多,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气道阻塞性疾病 肺实质浸润性疾病
肺水肿性疾病
胸壁与胸膜疾病
肺血管疾病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基本理论
按呼吸衰竭类型可分为:
1
低氧血症型
2
高碳酸血症型
1)弥漫性双侧肺部病变; 2)单侧肺部病变: 3)局灶性或多发肺部病变 4)其他:
(1)呼吸中枢功能受损: (2)神经肌肉疾病: (3)胸壁/腹异常或胸壁 弹性负荷增加: (4)引起弹性或阻力负荷 增加的肺疾病:
管系统基础病等,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治疗进展
6.机械通气
严重呼吸衰竭在药物治疗未能控制时,应考虑 选择有创机械通气。目前仍无明确的机械通气适应 症标准,主要根据病情的进展、动脉血气分析变化
及医生的临床决定。
治疗进展
7.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
平衡紊乱,保证适当的热量供给,纠正低蛋白血症 等。 8.治疗并发症 如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