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pptx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pptx

体内药物分析
Biopharmaceutical analysis
第一章 体内药物分析概述
一、体内药物分析的定义 狭义: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和分离手段对人和动物血
液、尿和组织等样品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广义:通过体内药物浓度的分析,了解药物在体内
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获得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药品 的生产、临床应用作出评价
与蛋白质结合 c. 温度与平衡时间
37℃ 16~48h 注意防腐剂加入,药物的分解 d. 透析袋
渗漏检测 3%三氯醋酸 e. 搅拌 保持动态平衡
④影响因素
a. 药物膜上吸附 b. Donnan效应
由于电荷的影响,可造成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游离药浓 不同,donnan效应,加入中性盐可消除。 c. 空白值增加 d. 缓冲液体积变化,水分进入血浆 游离药浓↑ 此法用于测定药物时,耗费时间太长,一般少采用
二、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
(一)在新药评价 和开发中的意义 1.全面质量控制 2.新药报批 3.为设计新药提供信息 ①从代谢产物中开发新药 保泰松→羟基保泰松(作用强、副作用小) 非那西丁→扑热息痛 ②前药设计 ③新剂型的研究,缓控释、经皮制剂等 以上内容必须通过测定体内药物浓度得以解决
(二)临床合理用药中的意义
(2)超滤法
❖ 原理 ❖ 计算 ❖ 注意事项
a.装置 50μl→5ml,选择不同型号超滤膜,保湿。 b.速度与时间 3000~10000r/min 5~15min c.温度 37℃,25℃,4℃ ❖ 影响因素 a.膜吸附 b.超滤液的体积 超滤液/总体积≈0.3~0.6 c.超滤膜温度
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对体内药物分析的影响
(三)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四)代谢分型的应用 (五)内源性物质测定
五、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
1.干扰杂质多 2.样品浓度低 3.取样量少 4.工作量大 5.时间短 6.有一定设备
六、体内药物分析的发展
1.国外发展概况
60年代初
发现药效与血药浓度关系
70年代
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建立
80年代~至今
发展迅猛,新仪器不断涌现
3.血浆蛋白结合的测定 平衡透析法、超滤法、凝胶过滤法、光谱法等。 (1)平衡透析法
①原理 ②计算 β= 袋袋内内药-袋物外×100%
=Ct-Cf/Ct×100%
③注意事项
a. 蛋白质溶液 新鲜血浆 pH7.4,至少三个浓度测定 b. 缓冲液 0.13mol/L磷酸盐缓冲液,因为Na3PO4 抑制酸性药物
1.血浆不同对体内药物分析的影响 2.平衡状态不同对体内药物分析的影响 3.平衡状态受破坏对体内药物分析的影响 4.游离与结合同时出现时对体内药物分析的影响
四、药物代谢
1.研究药物代谢的意义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命运及相互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有效 研究药物代谢途径、药物结构与药理作用关系,寻找新
药 研究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有利于建立体内药物分析新方法,避免代谢物干扰
1.血药浓度与药理作用
2.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1)机体因素
a.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生理状况 b.病理因素 c.遗传因素
(2)药物因素
a.剂型因素(生物利用度问题) b.药物合并使用(酶抑、酶促) c.时间因素
(三)药物中毒解救的意义 (四)兴奋剂检测的意义
三、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
母体药物
1.从分析物分
书籍出版
《Drug Level Monitoring》
1980
《Therapeutical Drug Monitoring》
1981
《Textbook of Biopharmaceutic Analysis》
1981
2.国内情况
80年代初,药物分析工作者倡导,1980年版《药物 分析》教材中纳入部分内容,第二、三版增加体内药物 分析一章。第四版、第五版取消,各学校开设体内药物 分析课程。
80年代开始在医院进行临床药学工作,主要测定药 物浓度。
有关书籍
吴如金《体内药物分析》
人卫版
1984
陆明廉《血药浓度测定与临床应用》上海科技 1986
陈刚《治疗药物监测理论与实践》人民军医 1988
吴莱文《治疗药物监测》
人卫版
1989
曾经泽《生物药物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姚彤炜《体内药物分析》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1.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非特异性的结合) ①在血浆、组织中均存在游离型和结合型的药物 ②尿液中含微量P,血浆中含大量P,唾液中P为血浆1/10 ③与药物 结合的蛋白主要有白蛋白,a1-酸性糖蛋白、脂
蛋白 弱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弱碱性药物与白蛋白、a1-酸性糖蛋白结合 ④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通过共价键(氢键,离子间静电 力等)
2.药物代谢的途径
第一相反应:在酶作用下发生的氧化、还原、水解, 使极性增加,水溶性增强
2.血浆蛋白结合率
Df+P
Db
K= [P]·[Df] Db
血浆蛋白结合率:
Β= Db =
1
Db+Df
1+K/np+Df/np
解离常数
结合力强的药物可以置换结合力弱的药物,通过竞 争蛋白是药物相互作用类型之一。 由此可见,K、np是影响β的重要因素
np↓ β↓ K↓ β↑ 药物在足够高浓度时使结合部位饱和,浓度再增高, 多余的药物均呈游离状态,结合部分比率降低,药物血 浆蛋白结合率是药代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
浙大
2001
张君仁《体内药物分析》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3.学科前沿
❖ 游离药物浓度测定 ❖ 直接进样方法研究 ❖ 代谢物测定 ❖ 对映体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章 体内药物存在的状态与 体内药物分析的关系
一、药物的体内变化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ADME过程 发生两种变化
物理变化 可逆变化
化学变化 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
代谢物 内源性物质
均匀样品 2.从生物样品种类分
非均匀样品
3.从样品的来源分
人体 实验动物
四、体内药物分析的任务
(一)方法学的研究 (二)治疗药物监测
TDM,therapeutical Drug Monitoring 1.定义 2.哪些药物需进行体内血药浓度监测
①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稍高毒性大,稍低无疗效 ②剂量小,毒性大的药物 ③个体差异大,剂量难以控制 ④药物毒性反应与疾病症状相似 ⑤多种药物合并应用,有中毒危险 ⑥胃肠道、肝脏、肾脏疾病 ⑦呈非线性动力学的药物 ⑧判断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