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
它不但对个人品行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思”富于其间。
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
比附人品之典范。
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合污。
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永不变节。
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谤惑,他们心中的信念绝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
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
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锻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
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更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
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读书的习惯钱歌川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所谓耳食流所得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一些道听途说。
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
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
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
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先在很少有人手上那着书本。
终日终夜,不离开牌桌的人,我曾见到过,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人,却尚未遇到。
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
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
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应酬,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
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杀不去读罢了。
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
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
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
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既在饭馆菜馆中亦莫不为然。
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
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
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也就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除旅途的无聊。
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管了。
(选自季羡林《百年美文》有删改)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拓展人生的宽度郑伟钦①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
芸,香草也。
”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蛀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
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
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②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
③知定力不足。
“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
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信念。
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
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
④知才具不足。
毛主席当年就告诫全党领导干部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学习。
习总书记也说:“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
”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
⑤读书无止境。
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
⑥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
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
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
⑦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
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
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
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
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
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
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
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
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
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⑧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
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
读《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要求我们立身用权、廉洁奉公、求真务实,那么我们就要带着这样的价值观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断反思工作中是否有失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激励我们落实改革举措,切实为人民服务。
⑨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6.文章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让人,乃众妙之门①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后面有这样的碑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每句最后一字巧妙地组成了“从文让人”。
让人,可以说是沈从文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人,让他得享八十有六的高寿,让他由作家转为学者,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可见,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让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涵养,一种胆识。
“让人非我弱,弱者不让人。
”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个不具备这样的品格?“将相和”的故事流传甚广。
蔺相如不想和廉颇争地位,路上遇到廉老将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避让。
这种豁达大度,不正体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吗?因他的这种美德,才有后来廉颇老将军的“负荆请罪”,从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③让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容人之量,有让人之心,才有和睦,才有和谐。
当今著名词作家乔羽,偕夫人佟琦做客央视《夫妻剧场》,主持人问:“二老相濡以沫,白头偕老,有什么秘诀吗?”乔老答:“一个字,忍。
”夫人佟琦抢答:“我是四个字,一忍再忍。
”诙谐中尽显相处之道。
④让人,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人在事业上很难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陷入绝境。
如果宁折不弯,不退不让,事业很可能会就此终结。
而让人,则会让你的人生之树在即将枯萎的时候焕发新的生机。
沈从文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再继续写他钟爱的小说、散文,几乎被世人遗忘。
但他以大度的襟怀,超人的毅力,忍了,让了,既不悲观,也未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用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
不哀不伤,潜心学术,写出皇皇巨著《中国服饰史》,又一次为世人刮目相看。
⑤可是真正做到让人并不容易。
首先,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要认识到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否则,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遇到别人冒犯,当然不容易大度起来。
此外,想要做到让人,最好还要有点幽默细胞。
生活中遇到不顺,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这时候不妨自我解嘲一下,心情有时就好多了。
⑥让人,乃众妙之门。
生活中多一些让人,我们的心灵会多一些阳光,事业也会多几分顺利。
不信,你试试!7.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让人,让沈从文成就大事业,享誉中外。
B. 让人,是人生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