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04.第四章-维生素(1)课件ppt
最新04.第四章-维生素(1)课件ppt
三、维生素PP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1.维生素PP包括 尼克酸(nicotinic acid) 尼克酰胺(nicotinamide)
2.体内活性形式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
3.性质:稳定、不易被酸碱和加热破坏。
尼克酰胺
CONH2
N+ HH
HO OH
OH OH
O H2C O P O P
OO
NAD+:R为 H OH
NADP+:R为 P O
NH2 N
N
N
N
O CH2 O
OH OR
OH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来源 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如米糠、豆 类、蔬菜、肉类中含量丰富。
2. 生化作用 (1)NAD+及NADP+是体内多种脱氢 酶(如苹 果酸脱氢酶)的辅酶,起传递氢的作用。 (2)可降低血浆胆固醇,尼克酸可扩张血管。
3.根据功能作用命名,如抗干眼病维生素、抗癞皮病 维生素、抗坏血酸等。
(二)分类
可按溶解性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维生素。
二、维生素的需要量
是指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的必需量。
三、维生素的缺乏与中毒
(一)维生素缺乏的原因
主要有摄入量不足;吸收利用率降低; 需要量增加;肠道细菌合成减少。
(二)维生素中毒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来源 在谷类、豆类的种皮中如米糠中含量 丰富。
2.生化作用 (1)TPP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的辅酶, 也是转酮醇酶的辅酶。 (2)在神经传导中起一定的作用,抑制 胆碱酯酶的活性。
3.缺乏症 缺乏时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心力 衰竭、四肢无力、肌肉萎缩、下肢浮
肿等症状即脚气病。
3. 缺乏症 缺乏时可出现对称性皮炎,腹泻,痴 呆等症状即癞皮病。
肾,骨,胎盘中的 1α-羟化酶
肾,骨,胎盘、软骨 中的24-羟化酶
1, 25-二羟维生素D3 (1, 25-二羟胆钙化醇)
24, 25-二羟维生素D3 (24, 25-二羟胆钙化醇)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来源 由皮肤中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化而来;鱼 肝油、动物肝、鸡蛋等食物中含量丰富。
2. 生化作用 作用于小肠黏膜、肾及肾小管,促进钙磷吸 收,有利于新骨的形成、钙化。
二、维生素B2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1.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riboflavin) 黄素单核苷酸(FMN)
2.活性形式为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3.性质 耐热,酸性环境下稳定,对光敏 感、易破坏。
FAD与FMN结构
H3 C H3 C
O H2C O P HCOH OH
HCOH
HCOH
CH3
N
2. 转化
麦角固醇→VitD2 胆固醇→7-脱氢胆固醇→VitD3
3. VitD3的活性形式 1, 25- (OH)2-VitD3
阳光及 紫外线 作用下
紫外线
CH2
OH
7-脱氢胆固醇
OH
维生素D3
OH
麦角固醇
紫外线
CH2
OH
维生素D2
维生素D3在体内的转变
维生素D3 (胆钙化醇)
肝25-羟化酶
25-羟维生素D3 (25-羟胆钙化醇)
α-生育酚的结构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来源 植物油如大豆油、棉子油、玉米油以及绿 叶蔬菜中含量丰富。
2.生化作用 (1)抗氧化作用。 (2)维持生殖机能,防治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3)促进血红素代谢。 (4)抑制血小板凝聚。 (5)维持骨骼肌、心血管、脑组织结构和功能。
3.缺乏症 动物缺乏时,生殖器官受损导致不育。
N CO
N
C NH
O
Vit B2 FMN
FAD
NH2 N
N ON P CH3 O N OH
OH OH
AMP
(二) 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来源 米糠、酵母、肝、蛋黄中含量丰富。
2.生化作用 FMN及FAD是体内氧化还原酶的辅基,
主要起氢传递体的作用。
3.缺乏症 缺乏时可出现口角炎、舌炎、唇炎、结
膜炎、阴囊炎、脂溢性皮炎、视物模糊等。
NH 维生素K4
(二)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1.来源 绿色植物中含量丰富;肠道细菌可以合成。
2. 生化作用 维持体内凝血因子Ⅱ、Ⅶ 、 Ⅸ和Ⅹ的 正常
水平,参与凝血作用。
3. 缺乏症 易出血 口服广谱抗生素时可导致维生素K缺乏。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一、维生素B1
(Water-soluble Vitamins)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1.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thiamine)
N
CH2
N+
CH3
H3C
NH2·HCl
CH2
N
S
2.体内活性形式为焦磷酸硫胺素(TPP)
CH2OH
N
CH2 N+
CH3
OO
H3C N
NH2
CH2 CH2-O-P-O-P-OH
S
OH OH
3.为白色结晶,易被氧化,酸性环境中稳定,碱
性环境中加热易破坏。
四、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一)化学本质及性质
1.天然形式 K1、K2 人工合成:K3、K4 2.对热稳定,易受光线和碱的破坏。
o
CH3
CH3
CH3
CH2CH=C-CH2(CH2CH2-CH-CH2)3H
o
维生素K1
o
CH3
o o
CH3
CH3 (CH23
o 维生素K3
04.第四章-维生素(1)
第一节 概 述 (outline)
一、维生素的命名与分类
(一)命名
1.按发现先后以拉丁字母命名,如维生素A、B、C、 D、E、K等。有些在发现时认为是一种,后经证明是多 种维生素混合体,命名时便在其原拉丁字母下标注1、2、 3等加以区别,如B1、 B2 、 B6等。
2.根据化学结构特点命名,如视黄醇、硫胺素、核黄 素等。
3. 缺乏症 (1)儿童——佝偻病;成人——软骨病。 (2)VitD过量时,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 呕吐,血钙升高、骨破坏、异位钙化等。
三、维生素E
(一)化学本质与性质
1.种类 生育酚,生育三烯酚。 2.易自身氧化,故能保护其他物质。
CH3
HO H3C
O CH3
CH3 CH2( CH2
CH3 CH 2 CH CH2 ) 3H
摄入过多时可发生中毒,干扰物质代谢。
视紫红质的合成、分解与视黄醛的关系
视紫红质
暗处
视蛋白
弱光 视觉
11-顺视黄醛
(视网膜) 异构酶
全反视黄醛
视黄醛还原酶
异构酶
11-顺视黄醇
(肝)
全反视黄醇
二 、维生素D(抗佝偻病维生素)
(一)化学本质和性质
1. 种类
VitD2(麦角钙化醇)、VitD3(胆钙化醇) VitD2原(麦角固醇)、VitD3原( 7-脱氢胆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