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5)明鬼。墨子信鬼神。
(6)天志。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有意 志的、最高的神。
(7)非命。不要相信命运,只要做个好 人,一切就会好起来;
(8)非乐。认为音乐和艺术都没有用, 是浪费。
(9)节用。他认为如果贵族减少无用的 浪费,财富就会增加。
(10)节葬。他认为厚葬是极大的浪费。
三、道家、法家
活贡孔
动献子
产给是
生教我
了育国
深事教
远 的 影 响 。
业 的后将
世毕
的生
教精
育力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 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 传统,创造了以“仁”、“礼”、“中 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 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 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中国文化概论

墨 家 思 (1)尚贤。就是尊重贤人,他以为凡 想 是做官的都是贤人,他主张打破世袭
制,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
(2)尚同。把天下的人组织起来,全 国都层层向上同。同时,对君主无须 进贡。
(3)兼爱。他设想如果诸侯相爱,兼
爱各国之人,就不会打仗了。
(4)非攻。他反对不义之战。
他赞赏尧提出的“允执其中”(《尧曰》),反对 “过”与“不及”。
孔子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是指在认识 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 分”,而“适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础就是从实 际出发。
《子罕》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 我。”排除固执主观成见,尊重客观事实。
道家文化: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 子和庄子
1、老子:春秋末期陈人,在先秦古籍里,通称 老聃,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详 考其乡里姓氏及其子孙,始谓“老子,姓李名 耳,字聃,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隐君子也。” 据说他一生下来就满头白发,故号称老子。
2、道家的学派特征
中国文化概论
(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 “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 地位,
(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 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 当的修改。
(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 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孔子所谓“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 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
应的各种伦理关系。所以,他认为讲礼,更 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 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注重“礼”之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 神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
一、诸子百家
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这 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 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 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诸侯各国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发生大小战220余次,因此春 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就是在这动荡与变革 的时期,中国文化却奏起了辉煌的乐章。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孔子崇奉、维护周礼,但并非泥古不化, 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对周礼有所损益: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子罕》)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 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 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 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
他教育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批评和抵制违背礼法原则之行为:季氏八佾 舞于庭,是对礼的僭越,他说“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八佾》)
正名
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 所以和每个人的地位名分又是相通的。行为 上恪守自己的名分就是守“礼”,越出自己 的名分就是违礼。因此,孔子明确提出“正 名”的主张。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就政治而言是仁政: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子路》) 就伦理而言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曾子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子解释为“尽己之谓忠,
推己之谓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
“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 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 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 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 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梁。
◇墨家:其创始人是战国时的墨子 墨子,也叫墨翟,关于其生平, 《史记》上记载的很少,关于 他是哪国人,历来也有分岐。 一说是鲁人,一说是宋人,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附带 写了几行:“盖墨翟,宋之大夫, 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 时,或曰在其后。”可见,在 西汉初年,墨翟的事迹己不能 确知。
故退之”(《先进》)。 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 “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 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 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 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 养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无常师,虚心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也。”(《卫灵公》)
教学方法
主张因材施教。: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