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积累成语。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学习重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学习过程:一、了解成语故事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好,请根据画面来猜一个成语。
真不错!再来一个!2.成语是祖国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而且很多的成语背后都有着一个生动的故事——它们就叫成语故事。
(读题)这些成语故事,有的来源于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还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
3.那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看来大家了解得还真不少!4.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一则《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它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听出来了,这是个故事,但里面藏着一个道理。
)板贴:故事、道理二、导学《自相矛盾》(一)初读。
1. 那第一步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出示:自学引导一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件什么事?2.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家边听边在心里默读,对比中你才能有所发现。
注意文中有两句话很容易读错,你可要仔细哦!3.我们来看看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开火车读,从你开始。
(1)(课件依次演示生字词)戳伸出手指做一做戳的动作。
要不就是给戳穿了(师用铅笔戳穿纸头),要不就是戳不穿(师用铅笔戳整本书)。
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2)屏示:矛盾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大家看:(链接)谁来读读介绍。
大家注意了:“矛”字的最后一笔撇可千万别丢了。
少了就成给予的“予”了。
在田字格内写一个。
板书:矛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一撇吗?(画矛,一撇就是红缨)“盾”字第一笔是撇,最后是个“目”字,要写得紧凑些。
写一个。
板书:盾(3)继续。
屏示:锐利、坚固。
能用它们和上面两个字连起来说说吗?(4)读读这两个词。
屏示:夸口张口结舌这回加大难度了,你能用上这些字词,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真了不起,三言两语就把故事说清楚了。
)(二)再读。
出示:自学引导二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
1.这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那他是怎样卖的呢? (谁来读读楚国人叫卖的语言)我想来学学这个楚国人,仔细听哦,谁能和老师心灵相通,听出老师是用什么口气来卖东西的。
师读学生评价。
像用这样的口气来说话,就叫——板书:夸口瞧,“夸”字上面是个大!换种说法,夸口就是——(说大话、吹牛、夸耀、)那你能用一些成语来形容一下这位吹牛、说大话的楚国人吗?自吹自擂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夸大其词自夸自大大家都来学一学,夸耀一下这盾和矛。
谁来试试!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特点突出啊!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谁的读法跟他不同?b.你强调的是什么?“随你”是什么意思?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
谁还能读出不同来?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读书就要这样,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读,才能读出不同的味道。
2 同学们,那你能用一些成语来形容一下此时这位楚国人的神情心境吗?神气活现得意洋洋兴高采烈满面春风眉飞色舞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就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3 那结果呢?“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有一个围观的人问他:屏示听了围观者的问话,那个楚国人——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这就是——板书:张口结舌。
还可以怎么说?(目瞪口呆、哑口无言、理屈词穷、呆若木鸡……)你还能用上一些成语来形容此时这位楚国人的神情举止吗?(落荒而逃狼狈不堪无地自容面红耳赤羞愧难当)这人窘态毕现,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成了“锅堂里的老鼠——灰溜溜”!(三)深入理解,明白寓意。
1.同学们,看看,之前他是——读板书多么的神气活现啊,现在呢?——读板书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啊?2.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生读前一句,女生读后一句)有问题吗?那么用他的矛来戳他的盾会有怎样的结果呢?屏示(3种结果)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用“如果……,就说明……。
”的句式来说一说。
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戳不穿呢?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3.同学们,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能同时成立吗?像他这样说话前后抵触,就叫?——补完课题:自相矛盾4.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啊? 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爱说大话就变得愚蠢可笑。
)5.对啊!以后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6.同学们,老师觉得这个故事,书上写得一点儿也不生动,如果给弟弟妹妹讲的话,可能他们就不爱听了。
但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生动的词语用进去的话,效果就不一样了。
出示:自学引导三 巧用美词佳句,配上表情动作,将故事讲一讲,演一演。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绘声绘色地来讲一讲,演一演。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编出很生动的《自相矛盾》来。
同桌也可以合作来完成,一个讲一个演。
试试吧!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刚才你们把故事给变长了,老师还能把它给变短。
瞧!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屏示)写了这样一则寓言,它就是《自相矛盾》的原文。
出示:自学引导四 读准、读通、读懂古文《自相矛盾》。
1、借助拼音和下面的注释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练读。
指名读。
真棒,你已经过了第一关——读准了。
是不是觉得很难读,有些地方还不知怎么停顿!2、老师来帮忙。
再练练。
男生来读读,女生也来。
真不错,第二关闯过了——读通了。
3、简洁明了就是古文的魅力所在。
那你读懂了吗?谁能告诉大家,这篇古文讲了些什么呀? (悄悄告诉你,有个秘诀:对照课文想想就明白了。
) 你真了不起呀!掌声!4、看,短短的几句话,就讲述了一个蕴藏着真理的故事。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就是这样的博大精深啊!这么好的东西,我们就要勤积累。
老师给大家3分钟时间,把它背下来。
看看这第四关有多少戳 穿 盾不坚固 戳不穿 矛不锐利 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断了。
盾不坚固,矛也不好。
人能闯过去。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出示:自学引导五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相矛盾的事例。
1.同学们,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有很多,比如我们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经常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看屏示句子找找看,毛病在哪里?那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2.还有自相矛盾的生活实例吗?谁来举个例子?知道电视里最著名的自相矛盾的广告词:脑白金的!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记住,以后我们不管是写作,还是说话办事,可千万别犯这样的错误。
五、作业超市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作业超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道题,你可自由选择一道自己感兴趣的来完成。
读读第一题的要求吧!第二题要求去找一些成语故事来阅读,并学习分类积累成语。
板书设计: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学故事明道理夸口张口结舌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后反思:这节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课上收获颇丰,课堂上,许多教学环节都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现将此课教学进行反思如下:(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几个环节体现得很充分:在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现在课题中。
什么是“寓言”,我没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寓”里藏着道理,“言”是用言语讲述的故事。
在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孩子进行个性化朗读。
不管他突出强调哪一个词语来体现夸口,老师都给予肯定。
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评价中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在评价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深化对寓意的理解,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
表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角色。
而老师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当中顺势而导,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使表演不是对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有延伸、有升华。
(二)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注重语文三维目标的训练。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来。
训练的味道要浓,育人的意识要强,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要体现。
例如:成语的积累训练:从课前的游戏——开火车说说“自()()()”的成语,到课上交流了解哪些成语故事的成语,还有拓展与“夸口”“张口结舌”相关的一系列成语,学生参与积极,思维活跃,效果很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成语,突出了课题“成语故事”中的“成语”二字。
为了突破难点,我将这个人夸口叫卖的两句话以结构图的方式出现,引导孩子抓住这两句话中的质问点进行文本对话。
师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思维进行梳理,为寓意的理解搭设了桥梁。
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跟预计比较吻合,学生对古文很有兴趣,让学生读读,讲讲,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古文,同时也产生了学生古文的兴趣,由于前面的学习活动比较充分和深入,学生也消除了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拓展活动。
联系实际,拓展思考。
由于以往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时很难找出合适的例子,这次采用病句分析判断的方法,学生表现踊跃,分析得都很到位,并且掌握了修改病句的一般方法,在实践中巩固了认识,提高了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品质,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总之,上述教学设计体现了教育新理念,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