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单元训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单元训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一、选择题1. [2013·广东茂名二模] “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

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 )A. 辛亥革命B. 新文化运动C. 五四运动D. 五卅运动解析: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不极力争则吾国之无日等可知是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的表述。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则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五卅运动则是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故符合题意的是C项。

答案:C2. [2014·广东省六校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 )A. 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B. 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C. 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D.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解析:五四运动由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排除A项。

从性质上看,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二者截然不同,排除B项。

五四运动受到十月革命、巴黎和会等国际政治事件的影响,主要参加者来源于学生、工人、商人,并没有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排除C项。

答案:D3. [2013·北京西城高三期末]20世纪20年代,某文章宣称:“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

”该文呼吁( )A. 支持五四爱国运动B. 建立无产阶级政党C. 进行国民革命D. 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关键信息:20世纪20年代、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

“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反映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政治要求,故B项正确。

从时间上看,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是30年代,D 项排除。

A、C两项似乎符合题意,但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是反帝反封建,故排除。

答案:B4. [2013·江西宜春市五校高三12月联考]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B. 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 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D. 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

答案:C5. [2013·四川泸州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为纪念“中共二大”召开90周年,仁海静安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特推出系列展览。

中共二大最杰出的历史贡献在于( )A. 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B.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 确立了与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D. 决定在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解析:中共二大立足国情,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与最高纲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A项正确;B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八七会议内容。

答案:A6. [2014·江西省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陈独秀意在强调( )A. 国民革命的必要性B. 领导工人运动C. 对国民党进行妥协D. 国共合作的必要性解析:从材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可知此为中共三大,结合中共三大的背景、第一次国内工人运动的高潮和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即可知答案选择D 项。

答案:D7. [2014·武汉市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国民党在一次军事行动前发表宣言:“本党从来主张用和平方法,建设统一政府,盖一则中华民国之政府,应由中华人民自起而建设;一则以凋敝之民生,不堪再经内乱之祸。

故总理北上之时,即谆谆以开国民会议,解决时局,号召全国。

孰知段贼于国民会议,阳诺而阴拒;而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益肆凶焰。

……本党至此,忍无可忍,乃不能不出于出师之一途矣。

”这一行动应是( )A. 二次革命B. 北伐战争C. 抗日战争D. 解放战争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内乱之祸”“总理北上”“开国民会议”“帝国主义者复煽动军阀”,涉及此次军事行动的背景有:军阀混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勾结。

结合史实可知,这一行动应是北伐战争,故答案应为B。

答案:B8. [2013·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读下面画报封面及其说明( )中幅画面印“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

右幅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左幅漫画为一瘦骨嶙峋的农夫浇灌禾穗。

禾穗十分茁茁壮,但五条肥硕的害虫地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却在无情地啃噬穗子,题词:“我们辛辛苦苦,他们却吃得快快活活,不把他们除掉,我们何以安生?A. 三民主义的局限性B. 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C. 国共合作存在的隐患D. 当时农民运动的革命对象和目标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927年,即可排除A、B两项,此时三民主义已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此时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北伐,而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选择D项。

答案:D9. [2014·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针对土地革命策略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曾论述到:“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

……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

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

”这种土地分配标准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 体现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B. 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C. 满足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D. 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解析:抓住材料中“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及“主要目的”关键字眼。

土地革命满足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不正确。

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经济封锁,军事进攻,从材料“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可以看出,主要目的是调动有能力劳动者积极性,生产出更多物质,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

故B项正确。

从材料“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说明A项不正确。

土地革命没有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故D项不正确。

答案:B10. [2014·广东省“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蒋介石日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

”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A. 国民大革命期间B. 土地革命期间C. 抗日战争期间D. 解放战争期间解析:根据提示“寇患及匪祸二者”以及蒋介石的态度“前一项,加强防御;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蒋介石对于日本侵略——寇患和中国共产党——匪祸的态度,这出现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前期。

答案:B11. [2013·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一联]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

”此歌词反映了( )A. 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B. 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C. 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解析:由材料有效信息“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六盘山;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等信息可判断是长征取得胜利。

答案:B12. [2013·烟台适应性练习一]把握历史阶段的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

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其中1927~1937年处应该填写( )A.C.坚持和平,民主建国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解析: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

蒋介石却对日本妥协,对红军进行“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故选A项。

答案:A二、非选择题13. [2014·湖北省百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

……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在这以前,中国社会也有不自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有改革派的主张和呐喊,但相对于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而言,不占优势;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的积极向上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前期“沉沦”的过程。

“过渡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2)根据材料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史实,说明觉醒后的中国人民在扭转“沉沦”方面取得的伟大成果。

解析:第(1)问回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回答“沉沦”;从时间信息“1901年到1920年”入手,联系此时民族资产阶级等先进中国人的斗争等知识回答“准备”。

第(2)问联系五四运动以来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及意义回答。

答案:(1)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准备: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的转折做了必要准备。

(言之有理即可)(2)成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促使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并“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