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乐清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乐清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乐清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前言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乐清市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三种类型。

我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全面推进了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副中心”的城市化总体发展框架已经形成,并提出了“2010年乐清将成为浙江东南沿海集工贸、旅游、港口于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发展战略。

我市地质环境脆弱,随着城镇发展和基础建设规模的逐年扩大,地质灾害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和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增大。

至2004年底,全市共查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184处。

特别是2004年8月12日,第14号台风“云娜”进入乐清市北部山区,使其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诱发了数量众多的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死亡42人、倒塌房屋288间,直接影响到我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

我市是全省较早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县(市)之一。

《乐清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实施四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展。

但是遭受“云娜”台风后,全市地质灾害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灾害点成倍增加,致使原规划难以适应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等工作的需要,修编《乐清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

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切实保护地质环境,促进我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历次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基础,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温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及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工程建设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乐清市城镇体系规划》、《乐清市中等城市总体规划》及各部门专项规划,编制《乐清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适用于全市范围。

《规划》期限2005~2020年,近期为2005~2010年,中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规划基准年为2004年。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1.自然地理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背山靠海,行政隶属温州市。

南与温州市仅一江之隔,东临乐清湾,西与永嘉县毗邻,北与台州市区接壤,东北部与温岭市交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7′05″~121°15′19″,北纬27°57′34″~28°32′26″。

南北长约7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全市陆地面积117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70平方公里。

有岛屿14个。

乐清市地形属浙南低山区和沿海丘陵平原区,素有“六山二水二分田”之称。

地势西高东低,境内最高峰为雁荡山主峰百岗尖,海拔1056.6米。

东部和南部沿海平原地势平坦,河网交叉,海拔3~5米。

乐清湾是我省最大的海湾,市境内大荆溪、清江和淡溪,由西向东注入乐清湾。

全市海岸线129.64公里,海塘长约157公里。

乐清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气温17.9℃,极端最高气温36.7℃,极端最低气温-5.8℃。

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64mm,年最大降雨量为3648.3mm(砩头站1990年),年最小降雨量为883.0mm(乐清站1979年),24小时最大降雨量874.7mm(砩头站2004年8月12日~13日)。

多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75天,暴雨日数为4.5天。

降雨大多集中在4—9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3.5%,梅雨期和台风期的暴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2.社会经济全市下辖21个镇、10个乡,有910个行政村,1911个自然村。

乐成镇是全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个中心(乐成—柳市—北白象)、两个副中心(虹桥、大荆)”的城市化总体发展框架已经形成。

2004年底总人口116.23万人,人口密度990人/平方公里。

乐清市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252.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04亿元、第二产业151.44亿元、第三产业89.02亿元,财政总收入24.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7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47元。

乐清市交通发达,104国道与甬台温高速公路基本平行贯通全境,规划中的甬台温铁路也将穿境而过。

全市已实现乡乡通公路,行政村通车率达97%。

乐清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现有五个码头,可直达上海、大连、青岛等大城市及外海,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个重要的海上门户。

乐清市历史渊远,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和民俗地方特色。

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雁荡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

乐清市境内矿产资源贫乏,发现矿产14种,矿产地48处。

目前开采的矿产主要有建筑石料、花岗石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山区,以露天开采为主,2004年开采总量300万吨。

(二)地质灾害现状与趋势1.地质灾害现状本规划所涉及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沉降。

到2004年底,全市查明各类地质灾害共184处(附表1),除天成乡地面沉降属缓变型地质灾害外,其余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乐成镇以北的25个乡镇,尤以福溪乡、仙溪镇、龙西乡、岭底乡、大荆镇五个乡镇最为集中。

我市地质灾害总体上具有分布广、规模小、稳定性差、危害大的特点。

截至2004年底,地质灾害共造成4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0万元;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尚潜在直接威胁5000余人和5050万元资产的安全。

滑坡滑坡是我市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共7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9.7%。

分布在18个乡镇,其中龙西乡、福溪乡、岭底乡、大荆镇四个乡镇分布较为集中,共34处。

滑坡规模均为小型,以浅层土质滑坡为主。

多由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所诱发。

滑坡所造成的损失较大,如福溪乡西庄—岭里公路滑坡(YQS072)造成滑坡体下方3间房屋倒塌,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崩塌崩塌也是我市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共72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9.1%,崩塌分布在21个乡镇,其中龙西乡、福溪乡、大荆镇三个乡镇分布相对集中,共23处。

崩塌规模均为小型,一般在几十~几百立方米之间,主要为人类不规范的工程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高陡边坡,少数为自然斜坡的危岩体。

崩塌体一般为岩土体在暴雨与重力的作用下突然失稳而形成的,具有突发性,难以防范,一旦发生,造成损失较大。

泥石流泥石流是我市的重要地质灾害类型,共38处,占灾害点总数的20.7%,绝大部分发生于“云娜”台风期间。

泥石流集中分布在仙溪镇、龙西乡和福溪乡三个乡镇,共28处。

泥石流堆积体方量均小于2万立方米,属小型泥石流,主要由特大暴雨诱发。

我市所有地质灾害类型中泥石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惨重,龙西乡上山村、仙溪镇石碧岩村、白岩山村和福溪乡凤溪村等四处泥石流灾害造成37人死亡,冲毁房屋77间,损失十分巨大。

地面沉降全市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仅见于天成乡1处,范围约7平方公里,沉降中心区位于埠头村,初步估计沉降量约0.8~1.0米之间,目前已基本稳定,但是若继续过量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将进一步发展,潜在危害较大。

2.地质灾害发展趋势我市西部的低山丘陵区是地质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带,具备地质灾害发育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我市北部仙溪镇—龙西乡—福溪乡一带,在一定的强降雨条件下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云娜”台风后,乐清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点数量增加了一倍以上。

虽然灾害规模较小,但是数量多、分布广,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潜在危害较大,若遇台风强降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未来几年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和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势必更趋于频繁,其强度也将不断加大,极易因人类工程活动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乐清市现已查明的地质灾害点中大部分处于不稳定或基本稳定状态,在降雨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再次发生地质灾害。

因此,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将十分繁重。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1.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全面深入我市各级人民政府对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工作非常重视。

2000年8月首次对全市地质灾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并在全省较早地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04年6月,在对全市地质灾害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提交了《乐清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云娜”台风之后,浙江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力量对乐清市北部山区3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

2004年9月至12月,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对全市地质灾害进行了全面核查与补充调查。

各次调查共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184处,基本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等。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明显加强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并落实了相关职责;建立了汛期预案制度、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3.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为了从源头上杜绝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在土地预审、矿业权设置等环节严格执行部、省有关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各项制度,近年来对相关建设项目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4.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初步建成了市、乡镇(国土资源所)、村三级地质灾害管理体系。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墙面标语、警示牌等手段,加强了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原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发放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卡,使地质灾害的防治真正扎根于群众,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网络体系。

5.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近年来,加强了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施工项目的资质管理,提高了地质灾害勘查和治理的质量与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陆续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或搬迁避让,并付诸实施,成效明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艰巨、繁重,特别是“云娜”台风后,乐清市地质灾害点数量成倍增加,监管和防治任务也成倍以上增加;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全市尚需进一步完善防灾体系,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目标与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需进一步明确;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欠缺,各部门协调配合有待加强,群众的防灾意识需进一步提高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