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师职业规划主讲人:李翊谢谢大家,非常高兴有机会再次回到校园和大家共同探讨“软件工程师职业规划”这样一个话题。
在这个讲座开始之前,我想让大家先看一个图片,这个图片是实景拍摄,在北京的中关村,是招聘会的一个现场的画面,密密麻麻的全是人。
大家看到之后有什么感觉呢?你们可能感觉很有震撼力,对于我来说就是勾起了痛苦的回忆。
确实想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不是很容易,特别是对于我们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说去找一份工作就需要规划,我今天就把我的一些经验介绍给大家,使大学能够及早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大家最小的也是大一的吧,我觉得即便是大一,离找工作也不远了。
我们怎么使我们自己在面临找工作难的环境的时候能够有很强的竞争力,我觉得大家应该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去塑造自己,使自己能适应这样的环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一个主题。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做软件的人的规划,我们这个主题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我们要分析一下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大家既然将来要从事这个行业,要在这个行业“混碗饭吃”,所以一定要了解我国现今的软件行业到底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时期,它有什么特点,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一个话题。
第二,我们要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目前软件人才的体系结构,它有什么特点,它出了什么问题。
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大家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按照这样的需求去规划我们的知识、技能等。
第三点,我就跟大家讲一下,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师或者准备做一个合格的软件工程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和知识。
这些基本的素质和知识往往是你第一次去面试一个公司的时候,那个面试官要考核你的最主要的东西。
第一个,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国家软件行业发展的现状。
软件是IT产业中的一个环节。
硬件、软件、IT服务是组成IT产业结构的三大块。
软件和硬件看起来区别很大,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动起来其实差别不大。
因为在硬件中的一些理论、一些方法现在已经慢慢渗透到软件行业了。
IT服务是个什么概念呢?大家知道,软件也好,硬件也好,它们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壮大,那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如何能够从IT的发展中受益呢?比如说一个企业想有一套这样的软件帮助它进行业务的管理,那它怎么能方便的获得这样的一些利益呢?IT服务就是对于这样的情况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
大家可以这样理解:软件和硬件是核心,IT服务是包在外面的接口,我们每个个人也好、每一个这样的企业也好,可以通过IT服务去获取一些利益。
这就是我们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IT产业结构的一些方面。
我们主要还是搞软件,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软件行业发展的概况,特别是在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情况。
我们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IT行业特别是软件行业呈现一个非常快的上升的势头,连续5年以28%的速度递增。
这样的数据告诉我们IT行业在我国应该还是一个飞速发展上升的时期。
再就是现在的社会对软件工程师也好、网络工程师也好,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目前每年至少在40万人以上,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大家可以计算一下,我们国家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多少,可以分析一下这个需求量在大学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
这就是通过数据给大家传达这么一个信息:IT行业目前在我们国家呈快速上升的一个情况。
下面给大家解释一下原因,这个原因也是给大家解除一些顾虑。
什么顾虑呢,我相信每个进入IT行业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顾虑:每个学校都有计算机专业,甚至一些职业学校也培养计算机方面的学生,别的专业的学生也挤进这个行业,市场上的IT行业的需求是不是已经饱和了,已经没有我的容身之地了,在这个地方我给大家介绍两点,这两点是软件行业的特点:1.无限的机遇;2.相对饱和。
我首先讲一下什么叫“相对饱和”,大家从概念上应该能够理解这样一个意思:不是真正的饱和,好像饱和,其实没有饱和。
为什么会有相对饱和的情况出现呢?这是和软件行业本身的特点息息相关的,软件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但它和其它自然科学有很大的不同。
搞自然科学的科学家每天都在追求真理,使劲往里钻,永远钻不上头。
而软件科学的真理就是“0”和“1”在内存里的堆砌,这个真理已经搞清楚了,那我们做软件的人每天都做什么事情呢。
每天都在不断地“打包”,比如包一层叫做操作系统,每天不断地进行。
“0”和“1”是核心,所有软件的概念都是基于这样一个核心的,那么每裹一层的话,如果是球体的话,那么它的面积会增加很多倍。
如果在某个时候,这个球上面已经站不下人了,已经站满了,那说明它是饱和了,但仅仅是一种相对饱和。
有朝一日,它外面再裹一层的时候,它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可能就是以前的2倍、3倍、10倍、20倍,甚至更多倍,大家应该明白这样一个意思。
我举一个例子,在1998年到1999年,是互联网在我们中国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你会做网页,在北京找一份工作一个月可以拿到8000块钱,所以很多人在这个时期涉入到这样一个行业中,但是没过几年就发现做网页的人太多了,每个公司都已经有自己的网页了,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现在,你要只做一个网页工程师的话,你可能连1500块都拿不到,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说IT行业饱和了呢?严格来说应该是一种相对饱和。
因为计算机它不仅仅做网页这么简单,企业还可以建立员工管理系统等,这样的话又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说这么多,无非是给大家传递一个信息:你现在搞IT行业,你不要担心它过两年会饱和,离这个时候还很远,目前IT行业对于大家来说,有无限的机遇。
我只想说这么一点,打消大家的顾虑。
如果你在某个时候感到某个方面饱和了,那它是一种相对的饱和,我希望大家理解这样一个概念。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数据,这些数据也是反映了我们国家软件行业增长的势头。
这个是中国2000年到2003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的增长,大概每年以2倍的速度增长,增长率为200%。
但是从横向来比,我们国家和其它国家在全球软件总额的分配来看,我们国家只占2.64%。
这两个数据说明:说明我们的软件发展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于大家来说,当然会意味着困难、问题,但更多的是意味着机遇。
如果它发展到很高水平了,那么这个行业就是快接近真正的饱和了,这样一个初级的阶段对于大家来说充满着机遇。
如果想在我们国家搞软件,有哪些热点呢?第一个是软件外包。
据权威资料显示,我们国家未来可能是成为美国和日本最大的软件外包基地。
就是说以后,美国和日本的软件项目的单子拿到中国来做,由中国人来做,外包给我们中国人。
日本有67%的软件都是我们中国人做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于美国和日本还有欧洲的一些国家来说,它们选择中国作为软件外包的基地,是因为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形势良好、政治环境稳定,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比较便宜。
那我们中国为什么给他们做呢?检验一个医生水平的是什么?就是那些病人,而且是有疑难杂症的病人,每天都看头疼感冒提高不了医术。
所以说外包也是提高我们自身水平的好机会,通过外包的业务带动我们国家软件行业的发展。
第二个热点再来看看游戏软件,这个可能大家会更感兴趣。
网络游戏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
中国有一个特点,凡是这种大众娱乐消费的东西在中国都会非常兴盛。
比如说手机,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在我们中国有手机市场,无论是相对还是绝对的,所以游戏软件也是一个非常热的热点,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个热点是行业软件,比如说财务软件等等。
对于这些软件,我们不能永远用国外的东西,因为它涉及到行业内部的一些机密和行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国家要花很大力气去振兴行业软件,所以行业软件也是我们国家急待振兴的一个热点。
以上就是给大家介绍了我们国家软件行业的几大热点。
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也是我自己的体会,是我选择软件行业的理由。
我相信每个人选择IT行业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我想把我自己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软件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极大的后劲,我们在这个时候踏进这个行业,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你可以很快的去捞到你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第二,软件行业是年轻人的天下。
我们刚才说了软件行业的本质是“0”和“1”,在它的外面不断的去堆砌、去构建,也就意味着我们做软件主要是做一些发明创造,和其它行业论资排辈的做法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可以说做软件是年轻人的天下,但这句话并不意味着它是吃“青春饭”的,其实做软件是可以做一辈子的,目前我们有一种趋向:年轻人做软件做到三、四十岁,如果再搞不出什么成就的话,就完蛋了。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这样一种现象是因为我们国家软件行业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造成了这么一种现象。
它意味着你要做软件,就可能是一种力气活,晚上要做到三点钟,第二天六点钟就起床,做到老以后就做不动了,但这不是永远的事情,它是这个行业处在初级阶段的一个特点。
我相信随着我们国家软件不断发展,这样一种现象是不会再出现的。
第三,软件设计是一种硬技能。
这点可能是很多年轻人选择软件行业的一个原因,也就是做软件需要真本领。
如果你真有本事的话,走在大街上,就像金庸小说里的大侠一样。
我相信每个做软件的人都喜欢有这样的感觉,比如说你背上行囊要到中关村搞软件了,那你出发的时候就有点像闯荡江湖的感觉。
这可能是很多年轻人去选择这个行业的原因。
前面,我给大家介绍了一些软件行业发展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软件行业中的人才结构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只有了解了软件行业人才结构的一些问题、一些特点,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我们怎么样去武装自己、怎么样去塑造自己,使自己能够迎合这个环境。
首先这个话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说目前高等教育里面出现这样一个弊端:研究型向实用型的脱节。
高校里面培养的是研究型的人才,而企业里面需要的是实用型的人才。
这个说法也不是很准确,因为你如果真是研究型的也好了,那你就进了微软研究院了,就怕你不是研究型而是考试型。
比如说大家上课的时候,老师讲了积分,如果期末考试出类似的积分题的话,有办法对付,这是你的想法,这样的想法就是考试型的想法。
而实际型的想法,他会了解积分在实际中的含义,因为它来源于实践。
作为实用型的人才,他每学到一个知识,他都会了解这个知识背后的实际含义和价值。
我澄清一个观点,我这里说的“实用型”并不是“实用主义”,并不是说要削弱理论的学习,理论学习仍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只是说你在学习这些理论的时候,要去了解它在实际应用中的真实的含义。
这点大家应该要注意。
我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他是学自动化的,他分配的时候就到工厂去实习,实习的时候,遇到工厂的电机出故障了,让他去修。
他就用理论的方法去算,什么微积分、无穷极数都用上了,最后也没有修好,然而工厂的一位老工人拿来一个像听诊器的锥子,一头伸到电机里面,另一头插进耳朵里面,听了3分钟,就知道哪个线团烧了,马上修好了。
我们要做哪种人才呢?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