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空气和生命3.1-3.4练习(12PPt)
浙教版科学八下第三章 空气和生命3.1-3.4练习(12PPt)
8.铜片与浓硝酸可以发生如下反应:Cu+4HNO3(浓)═ Cu(NO3)2+2X↑+2H2O,对该反应的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 )
A.浓硝酸属于纯净物
B.生成物X的化学式为2NO2
C.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改变的原子与N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原子的个数比为1:1
D.反应物Cu与生成物H2O的质量比为32:9
18.有A、B、C三种物质各5g组成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B+C═2A+D.充分 反应后的剩余物质中含有6gA、6gD和若干克B,则参加反应B、C的质量比为 2:5 .
19.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制取氧气的实验研究。他们称取5.5g氯酸钾和5.0g高锰酸钾混合在一起
后充分加热,反应得到如图所示的图象。试回答:
(2)表格中x的值为 2.64; (3)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80% (4)烧杯D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44.48g。
烧杯A 加入贝壳样品的质量 10
/g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g 10 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 0.88
的质量/g
烧杯B 10
20 1.76
烧杯C 10
30 x
烧杯D 10
40 3.52
10.如图表示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B ) A.表示向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少量的MnO2反应过程中生成O2的质量与时间关系 B.表示向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少量的MnO2反应过程中溶液中水的质量与时间关系 C.表示一定量KMnO4加热制取O2过程中,残留固体中Mn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D.表示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反应过程中Mn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是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使气球鼓起,受到空气的浮力增大。 。
22.“石头纸”的外观与普通纸相似,可用我国发达的水产养殖业中产生的大量废弃贝壳制得。为了测 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探究小组的同学称取50g贝壳样品,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 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贝壳中其它物质不与盐酸反应):根据实验设计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1)若根据“50克稀盐酸”得出参加反应的氯化氢质量,再根据反应原理求得碳酸钙的质量,最后求 出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这种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50克稀盐酸中的氯化氢未完全反应;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 30
3
6
8
量/g
反应后质 16
m
4
24
量/g
A.甲和丙两种物质中的元素种类与丁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B.乙一定是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是5:1 D.甲、丙一定都是单质
16.根据下列现象说明空气中存在的物质.
(1)有些豆科植物的根瘤里有一种叫根瘤菌的微生物很奇妙,能直接吸收空气
14.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 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 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丁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D.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
15.甲、乙、丙、丁4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 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30mL处(V2为30mL),按正确操作和有关数据计算,最终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 ,则注射器活塞最终停留在 10 mL处,在实验加热过程中,缓慢推拉注射
器活塞的目的是 使氧气充分反应 ,若实验结束且冷却到室温后没有将气球内的气体全
部挤出就读数计算,则测出氧气占空气含量结果会偏 大 (填“大”或“小”)。
1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用足量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和收集一瓶 CO2,已知CO2不与NaHCO3反应,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D )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A、C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c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21.甲乙两位同学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分别设计了如图1、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甲同学:①按图1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轻轻下推注射器活塞一小;段距离后松开手,若注
射器能够回到原来的刻度,则说明不漏气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石灰石粉末,注射器吸入少量稀盐酸;
③将装置放在天平左盘,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中的一种气体,转化为它的营养物质.说明空气中有
氮气 .
(2)将一只活老鼠放在一个充满空气的密闭的小铝箱中(放足食物和水),老
鼠能存活一段时间.说明空气中有 氧气 .
(3)炒熟的花生米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花生米不脆了.说明空气中存
在 水蒸气 .
17.化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理智选择、科学生活。
杯、玻璃棒和 漏斗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3)该反应中渉及到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2KMnO4
K2MnO4+MnO2+O2↑ 、
2KClO3
2KCl+3O2↑
。
20.某化学研究小组在学习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基础上,改进了教材中
图Ⅰ的实验,设计出如图Ⅱ所示的实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4.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错误的是( B ) A.该实验还可以说明N2难溶于水 B.可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该实验 C.红磷要足量,否则实验结果会偏小 D.待红磷熄灭后,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5.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燃烧一定有火焰产生 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不一定 是燃烧 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物质的着火点有关
9.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铁丝在一定条件下生锈,生锈后固体质量大于生锈前铁丝的质量 B.在点燃条件下,1g氢气与9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是10g C.双氧水分解后产生的氧气的质量等于分解的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质量 D.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6.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A )
A.C+O2
CO2
B.2CO+O2
2CO2
C.H2+Cl2
2HCl
D.2Mg+O2
2MgO
7.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装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干燥氧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氧气无须提前制备和收集,操作简便 B.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更安全,不容易出现炸裂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D.乙中一有气泡冒出,就将加热后的铁丝伸入塑料瓶
1.《流浪地球》的热播让人们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 含有70%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CO2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 C.“人造空气”中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含量减少但氧原子含量不变 2.下列实验中,能说明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的是( A )
13.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实验探究燃烧的 条件,当温度升高至 60℃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高至 260℃过程中,又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①燃烧可证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③④可知无烟煤的着火点比红磷的低 C.对比②③可知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对比①③可知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烧杯E 10
50 3.52
④快速下推注射器活塞,使反应发生,此时观察到的现象为 有气泡冒出;注射;器活塞慢慢上移
⑤反应结束后,再进行第2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发生变化,于是证明质量是守恒。
(2)乙同学:按图2装置进行实验,称量反应物至天平平衡,然后将气球中的粉末倒入锥形瓶中充分反
应,再次称量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右倾斜,得出质量并不守恒。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1)汽车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有利于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更环保节能。乙醇(C2H5OH)完
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5OH+3O2
。 2CO2+3H2O
(2)广益中学食堂定期清洗锅炉。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工业上常用盐酸清洗。
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CaCO3+2HCl=CaCl2+H2O+CO2↑
(1)图象中OA段产生的氧气主要是由 KMnO4(填化学式)分解得到;AB段产生氧气的速
率明显比OA段快,请分析其速度加快的原因
OA段分解产生的MnO2,加;快了KClO3的分解速率
(2)反应结束后,将剩余固体加水充分溶解(提示:除MnO2外,其它固体都溶于水),然
后过滤、洗涤、烘干、称量,回收MnO2固体。在完成过滤步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
12.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量如图所示(图中正数表示物质质量 的增加量,负数表示物质质量的减少量,0表示物质质量不变),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C )
A.甲和丁是该反应中的反应物 B.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44:27 C.参加反应的乙、丙的质量比一定为48:23 D.戊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装置Ⅰ】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验结果偏小的情况,原因可能
是 红磷不足、装置漏气、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等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为 P+O2
P2O5 ,能否用铁丝代替红磷,理由 不能,是因为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