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时代 教育要有新作为5.16

新时代 教育要有新作为5.16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4.13)
云计算、大数据、智慧教 育、个性化、资源化、互动化、 社群化、自适应学习、人工智 能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移动 学习、在线教育、云课堂、多 元化评价、深度学习、创客教 育、无边界课堂和学校……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外在变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外在变化:学习工具
信息时代优秀教师的七个习惯--黎加厚
利其器:
他们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度 重视生产工具的装备。
这些高效能的优秀教师最爱使用的手机APP: 使用“灵犀语音助手”询问天气和交通,“酷狗音 乐”播放音乐,“喜马拉雅FM”收听广播,用 “咕咚运动”测量运动数据等。
任何普通的教师,如 果你能够实践上述优秀教 师的七个习惯,并且长期 坚持,你也会成为数字化 时代的优秀教师。
教育信息化2.0的五大特征
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 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 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
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
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
基本目标
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 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 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 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 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 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 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 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 “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 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 理新模式。
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的时间,例 如在运动间隙,通过教育类APP、 微信等工具访问目标资源,获得 新的知识,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 移动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工具成为 当前学生课后学习、交流的大众 化工具 学习工具的性质、特点、功能、形 态,直接影响移动学习资源和学习 行为 移动学习工具的种类大致分为教育 游戏类、网络应用类、综合平台类、 应用工具类等
信息时代优秀教师的七个习惯--黎加厚
爱创新:
他们善于跨界思维,迭代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 新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规律,注重促进和启发学生 的学习和创造力,吸引学生探索现实世界。 这些高效能的优秀教师最爱使用的知识管理工具: “MS OneNote”组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使用“中 国知网”“超星学习通”等了解国内相关领域的最新 研究成果。常看的教育新思维方面的微信公众号资源: 新校长传媒、EduTech 自留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科学网、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等。
44
- 资源初具规模 - 技术逐步应用 - 管理有待提升 2011
- 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 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 逐步融合创新 2020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
一: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 二: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 三: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 四: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
2. “三大目标”:
(1)课程教材体系; (2)人才培养体制;
根本任务。
(3)育人工作格局。
未来课程改革的 基本思路
4. “十项关键性改革”: “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教材建 设”“教学改革”“评价改革”“教师教 育”“资源建设”…… 3. “五项主要任务”: (1)统筹各学段;(2)统筹各学科; (3)统筹各环节;(4)统筹各方力量; (5)统筹各阵地。
投入新实践
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攻克教育面临的三块“硬骨头”
学前教育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 学,把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3.4%提高到95%依然使命艰巨;到2020 年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仍需继续努力。
什么样的时代
载 人 航 天 逐 梦 太 空
神 威 超 算 登 顶 全 球
–“边远”会对教育的质量产生影响; –新教育技术应当首先推广到边远地区,然后才 引入城市发达地区; –价值观是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教条是强加 于人的; –教育本身也是一种自组织的行为
可罕学院
用户7500万、2.3亿堂公开课、 为学生解决了10亿个问题
可罕学院
• 创新的在线学习方式
• 科学的学习诊断方式
无论从本次高考改革方案本身来看,还是 从先走一步的浙江和上海的试点情况来看,都 清晰地反映出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的挑战前所 未有,对中小学特别是普通高中的课程、教学、 考试、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均提出了更为明确、 更高的要求,甚至形成了倒逼之势。
高中与大学,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招 生与教学紧密联动、相互支撑,高考制度进 入教、考、招综合改革新阶段。
13
带来的主要变化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业水平考试全覆盖,14个学科全部考。
(2)突出学生的选择,即“两依据一参考”。
依据高考语、数、外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 合素质。
(3)文理不分,文理兼修,文理兼考。
走班教学
温州龙湾中学
破除“唯分数论”观念;
改变“一考定终身”状况; 破解“选择性不够”难题; 解决“过度偏科”问题。 扭转片面应试局面,深入 实施素质教育
• 翻转课堂有序混乱
密涅瓦大学
抛弃传统讲授式课堂,打造技术支撑的新型学习 环境 无集体讲授 在线讨论式教学 无考试 每节课的表现计分 无传统学科 网状的知识结构
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理念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 育融合发展理 念尚未深入人 心
环境问题
高质量的信息 化教学环境尚 未得到去全面 普及
模式问题
23
教育信息化2.0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 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 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 为教育信息化1.0 “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 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2012年,我国第一份教育信息化十年战略规划正式颁布
• 总体目标定位 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 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 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 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 的科学发展。
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把立德 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4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1.一个主题: 落实好立德树人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发展目标
2011
起步应用
201 5
应用整合
- 技术全面应用 - 资源广泛共享 - 基础能力全面覆盖 2015
2020
融合创新
-
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 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 体系,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 信息化学习环境 -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 务体系 - 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 提升
• 个性化自适应学习
– 教学视频突出“学习”,让教师隐身 – 不以标准化考试来考察学生,形成性评价为主 – 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进度和完整掌握知识点 – 基于特制的练习系统,它能生成一个知识地图,帮你 做分析,让你知道哪里薄弱,并用图表方式反馈给你 – 学习和活动完全自主 – 彼此讨论解惑,一名教师来回走动,为有问题的学生 及时解答
新时代 教育当有新作为
李宾
2018.05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同样存在 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美好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肩负新任务
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需求从“有数量”到“有质量”
不负新时代
为教育事业整体的平衡和充分发展竭尽全力
信息时代优秀教师的七个习惯--黎加厚
善学习:
他们特别爱学习,善于学习,高效学习,最 擅长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朋友圈”互相交流学习, 更倾向于深度学习。 这些高效能的优秀教师常看的教育微信公众 号资源:第一教育、语文湿地、问题化学习、生活 中的化学、欣闻世外、微言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报刊社等。最爱使用的信息 技术:使用手机版的微信、QQ,通过朋友圈交流 学习;每天坚持使用“百词斩”学习外语等。
信息时代优秀教师的七个习惯--黎加厚
乐交流:
他们是使用新媒体(博客、微信朋友圈、公众号、 QQ、直播)的高手,乐于无私分享自己在数字化教学中 的收获体验,有的人甚至成为“网红”名师,粉丝众多。
这些高效能的优秀教师最爱使用的手机APP:早期 使用博客撰写教学反思,现在改用微信公众号发表个人学 习体验,在教学中使用微信、QQ建设班级朋友圈,使用 “讯飞语音输入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将说话语音同步转 成文字输入等。
信息化环境下 的教育教学模 式创新有待推 进
资源问题
优质数字化教 学资源结构性 短缺,供给能 力不足
机制问题
支撑教育信息 化持续快速发 展的机制有待 完善
安全问题
教育行业的网 络与信息安全 意识不高,缺 乏保障
信息时代优秀教师 我们呢
信息时代优秀教师的七个习惯--黎加厚
高期望:
他们不仅对自己总是高标准、高要求、高期望, 而且对学生也是高期望、高关怀。他们满怀梦想, 追求人生意义感,而且一直不忘初心。 这些高效能的优秀教师很善于在自己的工作 生活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例如,手机上使用“印 象笔记”“有道云笔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新想法, 与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同步保存。最近改用“幕 布”APP做笔记,一键将笔记自动整理成思维导图, 更加简洁便利。
信息时代优秀教师的七个习惯--黎加厚
肯实践:
他们一般都是从模仿、练习开始,逐步熟悉技术, 然后尝试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 最后将技术融入课程教学,达到娴熟、自如的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