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脱贫攻坚政策手册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2020年5月目录1.产业扶贫 (1)2.就业扶贫 (2)3.消费扶贫 (3)4.教育扶贫 (4)5.健康扶贫 (7)6.住房保障 (8)7.社会救助 (10)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11)9.交通扶贫 (12)10.水利扶贫 (12)11.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 (13)12.电力和网络扶贫 (14)13.社会扶贫 (14)14.扶贫资金使用管理 (15)15.党建扶贫 (17)16.贫困退出 (17)广东省脱贫攻坚主要政策概要一、产业扶贫(一)发展优势特色扶贫产业1.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如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2.加大县镇统筹力度,用好“一县一园、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平台;3.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提升带贫益贫能力。
(二)规范发展资产收益扶贫1.引导发展光伏扶贫、投资收益、物业出租等资产收益扶贫项目;2.推动“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集体资源;3.规范收益分配,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方式,收益主要向贫困户倾斜,加强风险防控;4.控制投资项目规模,原则上不超过产业扶贫资金的40%。
(三)加强生态扶贫1.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标准:2016年,省级生态公益林基础性补偿标准由每亩19.5元提高到20元、激励性补助标准由每—1—亩6.5元提高到8元;到2017年,省级生态公益林基础性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20.5元、激励性补助标准提高到9.5元。
2020年公益林补助标准平均每亩40元。
造林补贴标准:人工营造,乔木林和木本油料林每亩补贴200元,灌木林每亩补贴120元,水果、木本药材等其他林木、竹林每亩补贴100元;迹地人工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每亩补贴100元。
2020年造林标准是800元/亩,后加两年抚育,200元/亩•年。
2.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3.林权资产收益:鼓励相对贫困人口将林地经营权入股造林合作社,开展跨区域林业碳汇交易;4.开发护林员公益岗位,优先聘请贫困户就业。
(四)加大投入保障力度。
1.资金支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定点扶贫帮扶资金、社会投入资金;2.土地支持:落实建设用地指标,开展土地整理整治,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土地利用调规和规划利用编制支持;3.科技支持: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农机农技服务,农业科技特派员“千村大对接”和县级农业专家团队建设,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二、就业扶贫(一)就地就近就业—2—1.发展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和扶贫龙头企业,引导贫困劳动力从事传统手工艺制作、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2.新农村基建项目优先聘用贫困劳力,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方式,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3.鼓励返乡创业就业,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奖补,给予创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扶持;4.统筹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引导贫困地区积极开发养路、护林、护草、生态管护、卫生保洁等扶贫专岗。
(二)推动转移就业1.加强信息对接,珠三角地区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定期互相发布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和岗位需求信息;2.加强人岗对接,举办用工招聘会,引导贫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给予接收企业就业补贴;3.加强跟踪服务,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就业扶贫基地,解决劳资纠纷问题。
(三)开展技能培训开展“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等培训。
三、消费扶贫(一)搭平台1.实体平台: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消费扶贫—3—创业创新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网络平台: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平台、中国社会扶贫网、东西优选网、“快手”“抖音”等网络直播带货平台;3.活动平台:“广东消费扶贫月网上行”系列活动、农博会、渔博会、种博会等。
(二)建机制1.推动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与扶贫产业基地和相对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2.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等机构带头优先购买扶贫农特产品;3.发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通过“以购代捐”方式采购扶贫产品。
(三)强保障1.物流保障:推进“快递下乡”工程,完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冷链仓储、物流配送和农村电商服务体系;2.品牌保障: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3.认定管理: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四、教育扶贫(一)改善教育基础设施1.义务教育:全面推进“全面改薄”“世行贷款”项目建设,—4—建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好贫困地区学校食堂;2.普通高中:支持贫困地区优先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改善办学条件;3.学前教育:加强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贫困地区每个乡镇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二)落实控辍保学责任按照“一家一案,一生一案”制订扶贫方案,统筹各类扶贫、惠民政策,确保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3%以上。
(三)减免学杂费1.义务教育阶段:目前暂按2015年标准继续实施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即:小学每生每年1150元、初中每生每年1950元;2.普通高中阶段: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我省户籍建档立卡学生,按照每生每学年2500元补助到学校;3.中职、技校: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按照按每生每学年3500元补助到学校;4.高等教育阶段: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我省户籍建档立卡全日制专科学生,每生每学年5000元补助到学校;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对我省户籍建档立卡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按照每生每学年5000元、10000元补助到学校。
(四)生活费补助—5—1.义务教育阶段: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我省户籍就读义务教育建档立卡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学年3000元。
2.普通高中阶段: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我省户籍就读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学年3000元。
3.中职、技校: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我省户籍就读中职建档立卡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学年3000元。
4.高等教育阶段:从2016年秋季开始,对我省户籍就读全日制专科建档立卡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每生每学年7000元;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我省户籍的建档立卡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纳入生活费补助范围,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7000元。
生活费补助由学生户籍所在县级财政发放到学生所在家庭一卡通账户。
(五)残疾学生支持政策;1.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2.各地可根据实际对残疾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并纳入校车服务方案统筹解决。
(六)加强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1.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即县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农村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的目标。
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即对自愿到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5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每年给予6000元退费,—6—本科生退4年,专科生退3年;2.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培训。
国培计划优先支持贫困地区乡村教师校长培训。
城镇教师晋升高级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每年将不低于5%的培养培训名额用于欠发达地区乡村教师;3.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五、健康扶贫(一)基本医疗保险政府全额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财政补助不低于250元(与当年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标准一致)。
(二)大病保险对患大病的困难群体适度下降大病保险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不设最高支付限额。
其中,特困供养人员起付标准下降不低于80%,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提高起付标准下降不低于70%,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
(三)医疗救助1.逐年提高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等医疗救助比例和救助标准,目前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救助比例已提高到80%以上(其中特困供养人员和孤儿达100%);2.取消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救—7—助起付线,免收住院押金;3.提高救助水平。
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报销后,贫困人口个人负担的总医疗费用仍然过重影响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给予“二次救助”,即按照其自负医疗费用总额(含政策内和政策外费用),在年度最高救助限额内按照分类分段梯度救助模式,给予一定比例救助。
(四)医疗付费和结算重点救助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行省内和省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救助对象出院时只需支付自负医疗费用。
(五)健康管理1.实现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全覆盖;2.实现2277个相对贫困村远程医疗全覆盖。
(六)贫困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全省2277个相对贫困村完成标准化建设。
六、住房保障(一)危房改造1.目标要求:到2020年6月底,全面完成我省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2.改造对象:长期居住在唯一危房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
危房是指经评定为C级和D级的住房;—8—3.改造标准:功能标准,房屋结构安全和基本功能齐全,具备卫生厕所、人畜分离等居住卫生条件;面积标准,1-3人控制在40-60平米以内,1人户不低于20平米,2人户不低于30平米,3人户不低于40平米,3人以上户人均面积在13-18平米;4.补助标准:拆除重建方式补助标准,①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省级以上财政补助标准为2.4万元/户,市县级财政按不低于1万元/户的标准给予补助,合计3.4万元/户;②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含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省级以上财政补助标准为3万元/户,市县级财政按不低于1万元/户的标准给予补助,合计4万元/户;③未纳入建档立卡的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省级以上财政补助标准为1.5万元/户,市县级财政按不低于0.5万元/户的标准给予补助;④对于原中央苏区县和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村危房改造对象,省级以上财政分别给每户提高0.35万元和0.5万元的补助额度。
修缮加固补助标准:省级以上财政补助标准为1.5万元/户,市县级财政按不低于0.5万元/户的标准给予补助。
(二)无房户1.准入对象:户主及家庭成员名下无住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部门确定的建档立卡家庭成员信息为准);2.保障方式:有宅基地且有建房意愿的无房户,参照农村危房改造拆除重建的补助标准,补助其新建住房;无宅基地或无建房意愿的无房户,以统筹安排公房、周转房、公共租赁住房、乡镇(街道)和村集中统建安居房、购买或长期租赁村民安全农房—9—等既有房屋安置的方式解决其安全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