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集体备课1

高二历史集体备课1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彭仕德老师发言: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师要在这几个问题上下功夫。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识:
一致认为:通过集体备课,本单元的教学思路清晰,自己结合本班教学实际,再写一个简案用于上课,根据各班情况采出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家认为一定要写好教学反思。相互沟通,以提高教学实效。
集体备课
高二历史备课组2018年9月3日星期一
备课时间
9点00分备课
备课地址
高二文综备课办公室
主持人
记录人
向云
吴艳梅
10点30分备课
备课内容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出席人
向云、吴艳梅、彭仕德、王红莉、瞿雨成
集体备课摘要:
向云老师发言:
1.注重情感教育目标的实施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4.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
5.荀子的思: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吴艳梅、瞿雨成、王红莉等老师发言要点:
1.关于孔子的思想
《论语》中所有孔子言论反映的孔子的思想。思想核心——“仁”。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
素.
2.重点难点要突出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B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3.教学思路要清晰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百家争鸣的意义;儒家、道家、法家以及墨家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及主张。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6.道家、法家和墨家:列表说明效果好些
7.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