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病防治教案

职业病防治教案

井下自救、互救及创伤急救,职业病防治教案
一、遇到井下灾害时对现场人员的要求
(1)掌握煤矿井下灾害事故的特点和规律,思想上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事故发生后要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2)识别煤矿井下各种灾害的预兆,学会处理初发事故的方法和急救措施。

(3)熟悉煤矿井下巷道。

安全出口和避难硐室以及避灾路线。

(4)每位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自救器,并要正确使用自救器。

二、事故现场人员的行动准则
事故发生后,在场人员,首先要了解事故的性质、发生时间、地点、灾情以及有无人员伤亡等,尽快向矿调度室报告,通知可能受灾害直接波及区域的工作人员,以及事故发展后可能波及区域的工作人员。

要保持头脑清醒、行动沉着、决策果断,对事故的发生和可能导致的恶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切忌惊慌失措、大喊大叫、四处乱跑。

为了防治灾害扩大,要针对不同性质的事故,根据当场可能动员的人力,迅速采取有效应急措施。

积极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将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

当灾区现场不具备抢救事故的条件,或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时,要以最快的速度,选择最安全、最近的路线撤离灾
区。

撤离路线一般应根据灾害的类型、灾害发生时人员的位置而定。

因事故造成灾区空气中的有毒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时,可配用自救器,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

如在短时间内无法撤离灾区时,应迅速进入预先构筑的避难硐室或其他安全地点暂时躲避,等待援救,也可利用现场的设施和材料构筑临时避难硐室。

三、井下避难硐室
井下避难硐室是供矿工在遇到事故无法撤退而躲避待救的设施。

常用的井下避难硐室有两种:一种是预先设置的避难硐室称永久性避难硐室;另一种是在事故发生后,因地制宜构筑的避难硐室称临时性避难硐室。

临时性避难硐室是利用独头巷道、硐室或两道风门之间的巷道,由避难人员临时修建的。

所以,应在这些地点事先准备好所需的木板、木桩、黏土、砂子或砖等材料,还应有带阀门的压气管。

进入临时避难硐室前,一定要在避难硐室外留有衣物、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救护队寻找;设法堵好硐口,防止有害气体进入;待救时要由有经验的人指挥,应保持安静,团结互助,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以延长待救时间;注意矿灯和食品的节约,计划使用。

有规律地敲打管道、铁轨或岩石等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护人员的救援。

在有压气体的条件下,要打开压气管阀门。

四、心脏复苏的方法
1、心前区叩击术
在心脏停搏后90秒后心脏的应激性是增强的,叩击心前区,往往可使心脏复苏。

叩击位置:从左侧乳头到胸正中间的部位都可以。

操作方法:用手捏拳,举到距离胸避上方约一尺左右的高处,连续叩击3—5次,并观察脉搏、心音。

若恢复则表示复苏成功,反之,应立即放弃,改为胸外心脏按压术。

2、胸外心脏按压术
使伤员仰卧于硬板或平地上,救护者站在病人一侧(或骑跨于伤员两大腿外侧)面对伤员,将右手掌之根部置于伤员胸骨体中段,左手交叉重叠于右手背上,肘关节伸直,以救护者身体的重量有节奏地。

冲击式地(非缓慢逐渐加压)用力,把胸骨下段垂直下压,当胸骨被压下3—5cm深时,心脏即被挤压于胸骨于脊柱之间而将血液排出,随后迅速将手腕放松(非缓慢逐渐抬手),使胸骨因胸廓弹性而复位,胸廓弹回时产生的胸腔负压可使静脉血回流允盈心脏。

然后如此有节律地反复进行。

按压速率每分钟约60—80次。

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宜将伤员的头放低约10。

_15。

,以利于静脉血回流。

两人操作时,一人施行心脏按压,另一人将伤员头部后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或作气管内加压呼吸。

3、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术的注意事项
(1)使伤员尽快脱离现场,置于安全。

通风、保暖的地方,使伤员平卧于平坦的硬地上,肩部垫高,头后仰,解开衣扣,裤带,裸露前胸,清除口、鼻内的异物,确保呼吸道的畅通;
(2)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要正确,用力要稳健、均匀,规律。

避免因位置不当、用力过猛、挤压范围过大而造成肋骨骨折、血气胸、心包出血、胃内积物反流、窒息等副作用。

(3)开始按压时切忌用力过猛,最初的一、二次按压不防用力略小,以探索伤员胸廓的弹性,避免发生肋骨骨折;
(4)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一般可由二人协作进行,每分钟心脏按压60—80次,对口吹气15—20次,以5:1的比例进行。

只有一人时,可先进行心脏按压4—5次,再做一次口对口吹气,以15:2的比例进行,一旦自主呼吸恢复时,口对口吹气的节律与自主呼吸的节律要保持一致。

(5)按压、抬手与间歇的时间间隔应大致相同。

(6)心脏按压要坚持到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决不可中途停止。

操作疲劳时,可换人按压,直至自主呼吸与心跳骤停。

五、创伤急救的方法
(一)止血方法
1、敷料压迫伤止血法
2、指压止血法
3、屈肢法
4、止血带止血
(二)创伤包扎
1、创伤包扎的材料
(1)急救包:内装有洁净的厚棉垫,背部固定有两条布带,使用时取出,打开棉垫盖在伤口上环形绕肢体打结即可;
(2)胶布:也叫橡皮膏,用来固定纱布和绷带;
(3)绷带:用于四肢和颈部的包扎;
(4)三角巾: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包扎;
(5)四头带:多用于头部、鼻、下颌、前额的包扎。

现场没有上述材料时,可就地取材,用毛巾、手帕、衣服等代替。

2、创伤包扎法
1)绷带包扎法
(1)环形法: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肢体数圈猴即成。

适用于头部、颈部、腕部及胸部、腹部等处。

(2)螺旋法:先做环形缠绕开头的一端,再斜向上绕,每圈盖住前圈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即成。

该法适用于四肢、胸臂。

腰部等处的包扎。

(3)“8”字环形法:一圈向上,一圈向下,成“8”字
形来回包扎,每圈在中间和前圈相交,并根据需要与前圈重叠或盖压一半,此法适用于关节部位。

2)三角巾包扎法
将一米见方的本色白布对角剪开,在顶角各装上一条长50cm的带子,即成为两块三角巾。

三角巾用途多样,适用于身体各个部位。

3)毛巾包扎法
当现场有大批伤员,来不及准备三角巾时,可用毛巾斜折成三角巾代替使用,它与三角巾一样用途很广,适用于身体各个部位。

3、包扎时注意事项
(1)包扎的目的在于保护创面,减少污染、止血、固定肢体,减少疼痛,防止继发损伤,因此包扎时,应做到动作迅速敏捷,不可触碰伤口,以免引起出血、疼痛和感染。

(2)不能用井下的污水冲洗伤口。

伤口表面的异物(如煤块、矸石等)应以去除,但深部异物需运至医院取出,防止重复感染;
(3)包扎动作要轻柔。

松紧度要适宜,不可过松或过紧,接头不要打在伤口上,应使伤员体位舒适,绷扎部位应维持在功能位置;
(4)脱出的内脏不可纳回伤口,以免造成腔内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