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明股份会计造假案”谈会计诚信问题内容提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人们对财务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强,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发展环境、经济运行规则、企业运行机制以及政府管理方式的深刻变化,作为记录经济活动工具之一的会计面临了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更加繁重的任务。
近几年国内国际上财务造假案层出不穷,使人们陷入了对财务信息真实性及其重要性的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会计的公信力、培育会计诚信、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会计诚信意义塑造加强1.会计诚信概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人们对财务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强,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发展环境、经济运行规则、企业运行机制以及政府管理方式的深刻变化,作为记录经济活动工具之一的会计面临了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更加繁重的任务。
而公司企业财务信息的失真失实,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的构建。
究其原因,是会计法制工作不健全,财会人员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漠或受本位主义或小集团不正当利益的驱使。
故意弄虚作假,不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不能坚持原则,不能抵制不正之风,畏惧强权。
这一方面实际上讲的就是,财会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近几年国内国际上财务造假案层出不穷,使人们陷入了对财务信息真实性及其重要性的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会计的公信力、培育会计诚信、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1.1 诚信的概念[1]诚信是什么?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诚实,是指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守信,就是遵守自己所作出的承诺,讲信用,重信用,信守诺言,保守秘密。
可见,诚信是职业活动和职业道德的精髓。
1.2 会计诚信的概念[2]什么是会计诚信?简单地讲,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就是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事业,热诚勤勉地做好会计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信”就是讲究信用,树立会计信誉,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提高会计的公信力。
所以,从整体看,会计诚信的内涵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
就会计的历史而言,其本质乃是对经济行为的客观真实反映,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2.塑造会计诚信的现实意义2.1 对国家的现实意义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
诚信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切实体现。
会计诚信建设,就是要在会计行业着重开展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的诚信教育,培育“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行业诚信文化2.2 对建立市场新秩序的现实意义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
如果市场主体采取不诚信的手段,大量的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造成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的偏离,影响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信用危机。
因此,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诚实守信。
为此,我们必须切实抓紧抓好诚信建设,以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发展。
2.3对适应加入WTO后新形势的现实意义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适应“入世”新形势的现实要求。
会计信息是按照一定的会计政策或会计标准编制出来的。
世界贸易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套完备成熟的运行规则,加入WTO后,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真实、客观、透明、公允等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会计人员诚信的要求会更高。
可见,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我们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取得双赢结果的重要基础条件。
3.会计诚信的重要性3.1 案例:亿元假账颠覆黎明股份[3]本来想借上市做大做强的黎明股份,如今却身陷上市“坟墓”。
在其重大财务造假行为暴露的背后,是上市后1999年、2000年的连续两年亏损,经营全面下滑,近日被沪交所实施ST特别处理,企业步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教训极为深刻。
3.1.1“小马拉大车”拖垮优秀企业黎明股份的前身本是一家只有800多名员工的集体企业——沈阳黎明高级服装厂,在厂长王宏明等厂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与30多家服装厂结为松散型联合体,加工出口服装,逐渐发展壮大,1992年后,连续几年出口额都在400万美元以上,多次被地方政府评为“小型巨人企业”,每年盈利700多万元。
1995年黎明成立了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实业集团,之后酝酿上市,希望借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企业。
为此,企业先后斥资收购了破产的沈阳第一毛纺织厂、市衬衫厂、市第二毛纺织厂,企业职工(包括离退休在内)一下子猛增至1万多人。
黎明又相继成立了国际运输公司、广告公司、名牌服装城商场、房地产公司、文化交流公司、模特公司,把收购的沈阳二毛、一毛作为原料基地,按照服装牵动面料、科工贸一体化经营战略全面出击,“肥水不流外人田,产供销全由自己做”,摊子越铺越大,到上市时总资产由几千万迅速扩大到4亿多元。
随后,集团拿出1.6亿元资产折成1.2亿元的国家股,发起设立黎明股份,募集资金近3.6亿元,1999年1月在沪交所上市交易。
据黎明一些员工分析,由于企业扩张速度太快,原有企业人才对增加的行业明显有“隔行如隔山”之感,经营驾驭起来相当吃力,虽然也向社会招聘了一些人才,但未起到什么作用,加之战线太长,投资分散,原来效益日上的企业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上市当年预计利润较高,但年终决算时发现,距目标差距过大,尽管做了大量假帐,还是未能完成预测利润指标的80%,因而当年就受到沪交所的批评。
这种“小马拉大车”的收购模式,使黎明越来越难以为继。
据企业员工介绍,收购的沈阳市第二毛纺厂的实际资产没有预料的那么好,设备太陈旧了,因资金紧张只能局部改造,产品质量上不来,加之包袱沉重,成本居高不下,生产经营未有大的起色。
由于技术改造成本太高,黎明股份被迫易地在沈阳开发区建设11万平方米的新毛纺基地,已投入8000多万元,国债贷款差3300万元没到位,出现年报事件后,被暂停贷款,工程项目骑虎难下,旧厂子没法搬,新基地不能启用,两边都要发生费用,每天要损失3万至5万元。
黎明集团的一位高级员工分析说,企业经营要遵循客观规律,要脚踏实地稳步发展,不能有任何水分,一个800多人的集体企业,一下子接收上万名职工和三个破产企业,盲目做大上市,经营形势预计得过于乐观,利润指标设得太高,如何能实现?这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发展思路无疑害了企业。
3.1.2董事长王宏明一人当家,法人治理成为空谈黎明一些员工反思黎明事件深层原因时认为,上市后的黎明根本没能真正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延续原来靠能人当家的旧的管理模式,加之名誉集一身的王宏明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独断专行,造成很多决策失误,亲自“导演”了财务重大造假事件,使企业上市后即步向坟墓。
记者调查发现,在国有股占最大股的黎明股份内,却没有来自国有资产管理局方面的董事代表,5名董事全部来自企业内部。
王宏明一度同时兼任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企业大小事宜一律由她说了算,企业财务全是她一支笔,企业会计账务直接对她一人负责,别的董事无权介入。
除王宏明外,几名董事仅在开董事会的时候,才在会议桌上看到年报、中报及相关资料,这时也只能根据董事长意见签字了事,没有什么发言权。
一些高级管理人员曾提出不同意见,反遭她责骂、奚落,善于吹吹拍拍的人却受到重用。
一位董事虽被任命为股份公司的副总经理,但从来不让管事儿。
公司原总会计师更是无权无责。
据知情人士透露,1998年底虽然在招股说明书上把这名黎明老员工列为了总会计师人选,但董事长王宏明说:“你虽然是总会计师,但不进班子,待遇和考核都按普通中层干部对待。
”1999年6月以前她的月工资只有680元,后来加了一点,但也只是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一半。
公司财务报表数字全由王宏明一人来定,她只是履行签字手续。
1999年6月,提出辞职也不被批准。
在审议1999年会计报告时,这位总会计师提出里面水分大,王宏明当即责骂她:“就你胆小,哪家上市公司不做假,要是报亏损,企业就死定了,不能改!”更令人不解的是,黎明股份监事会主席竟由集团工会主席、宣传部长一人兼任,受到王宏明的赏识后,又让他兼任了三产公司的法人代表,负责经营酒店、房地产、模特公司等。
许多职工议论纷纷,监事会都是王的嫡系,哪里还谈得上丁点儿监督?随着王宏明个人荣耀光环的增加,其家族化管理可见一斑。
其夫一度负责黎明老上海酒店、其子负责房地产公司。
大酒店投入装修费400多万元,如今血本无归。
3.1.3换人不换机制解决不了“上市坟墓”北京大学教授刘剑文等一些经济法律专家分析黎明事件认为,国有企业不能忽视领导班子建设。
在黎明的发展中,王宏明的个人作用突出,但当企业上市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必须相应及时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决策的民主和监督。
黎明最近聘任了新任总会计师,却仍然“没事干”。
尽管市政府派出人到黎明主持工作,但公司经营管理仍然按旧的模式运行。
政府监管部门的相应监管也未发挥作用。
1998年,沈阳市媒体大量宣传黎明集团为市政府举办亚洲体育节捐款3000万元,实际仅捐了1300多万元,抗洪救灾宣传黎明捐资1000多万元,实际只捐了一些库存积压的旧服装,而这些,都是和当时的政府一起操作的。
黎明的一些员工深有体会地说,现在企业出了问题,上边不是从体制等根本问题上入手,只知道换干部,“换汤不换药”,像黎明毛纺织厂,一年换一任厂长,一个厂长一个“令”,企业没搞好,工人也无所适从。
“黎明现象”对政府如何管理国有企业提出了新课题。
一些专家提出,如果真正改变国有股持股比重过大的局面,监督得力,平时能够经常进行经济审计,黎明事件就可能避免,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中国证监会沈阳证券管理办公室主任宿庸认为,黎明股份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所有者代表缺位。
国企的所有者是国家,主管部门是政府,但政府哪个人真正对企业负责?这一问题不解决,黎明事件可能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