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_表格总结
①患者(2-4w传染性max)
带菌者(暂时性/慢性)
②粪-口(消化道,主)
密切接触传播
③普易,后持久免疫力,伤寒/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④夏秋季
⑤全世界(热带/亚热带)
⑥儿童、青少年
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痛、玫瑰疹、肝脾肿大、白C减少等,有时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潜伏期:7-14d(区别于败血症)
伯氨喹→抗复发 青蒿素→耐氯喹者
②对症治疗:纠正低血糖、补液等
.黑热尿(溶血尿毒综合征):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起病,寒战,高热,腰痛,酱油样尿(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鉴别] 败血症、伤寒、钩体病、泌尿系感染、脑炎
[预防]
控制传染源:口服乙胺嘧啶联合伯氨喹→根治
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用药(氯喹)
典型(4期,病程4-5w):↓
初期(1w):起病缓慢,发热(首发症状),畏寒,无寒战,体温阶梯样↑
极期(2-3w):伤寒特征性临表
①持续发热(稽留热/弛张热,>2周)
②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下降,严重(谵妄、颈项强直、昏迷),儿童(抽搐)
③相对缓脉/重脉
④消化系统症状:右下腹/弥漫性隐痛,便秘主,腹泻少
1.典型:突发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脾大(反复发作造成大量红C破坏)
寒战发热期(2-6h)→大汗期(1-2h)→间歇期(间日/卵形疟48h、三日疟72h,恶性疟36-48h无规律)
2.脑型疟(恶性疟的严重临床类型、间日疟偶见)
临表:剧烈头痛、发热、意识障碍、肾损害→昏迷、死亡
3.输血后疟疾、母婴传播的疟疾:不复发
①病变主要在乙状结肠、直肠
②并发症:志贺菌败血症、关节炎
后遗症:脑型→耳聋、失语
③肠粘膜病理特点
急性菌痢: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浅表溃疡
慢性菌痢:肠粘膜水肿、增厚、充血,溃疡形成-修复→凹陷性疤痕,肠腺黏膜囊肿,肠息肉
伤寒
Typhoid fever
伤寒杆菌/沙门菌
↓
病理基础: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以回肠末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滤泡病变为重
⑤肝脾肿大
⑥玫瑰疹:7-14d出现,淡红色充血性稍隆起,2-4mm,压之褪色,10个↓,胸腹、肩背部,2-4d暗淡消失,可分批出现。
⑦可出现肠穿孔、肠出血(←常见并发症)
缓解期(4w)
恢复期(5w)
不典型(4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病死率最高。
2.慢性菌痢(←B型):急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未愈
急性发作型、慢性迁延型、慢性隐匿型
①夏秋季,不洁饮食/病人接触史
②急性菌痢: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史,病程>2月
中毒性菌痢:儿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腹泻
③诊断 直肠拭子/盐水灌肠→便镜检→多数白/脓C、红C
③辅助 血RT:血液浓缩(红/白/Hb↑ PLT↓)
尿:蛋白(+++),膜状物
确诊 血清/ 血细胞/尿→病毒抗原
血清→IgM抗体
IgG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
早期/非典型患者诊断 RT-PCR→RNA
三早一就:早发现/休息/治疗,就近处理
①期:抗v(利巴韦林)、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忌强发汗退烧药)、预防DIC
回顾性诊断→补体结合抗体(IgG抗体)
流行病学调查→血凝抑制抗体
病毒分离、RT-PCR→RNA
及时处理,把好三关←抢救关键
①一般治疗:吸痰、拍背、翻身
②对症治疗:把好“三关”
高热:物降主、药物辅、亚冬眠
抽搐:去除病因、镇静止痉
呼衰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④抗菌治疗
⑤恢复期及后遗症治疗
[鉴别]
①中毒性菌痢
切断传播途径:灭蚊防蚊
①再燃(recrudescence):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多见于病愈后1-4周,可多次出现。
复发(relapse):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只见于间日/卵形疟,多见于病愈后3-6个月。
②病解:溶血、脏器微血管阻塞损害
细菌性痢疾
(菌痢)
Bacillary dysentery
①一般治疗:隔离、护理、对症
②病原治疗:尽早足量,青霉素G(氯霉素、头孢菌素、磺胺嘧啶)
③对症治疗:降温、降颅压
暴发型:
①休克型:及早应用抗生素
治疗休克
酌情使用激素
治疗DIC
②脑膜炎型:尽早使用抗生素
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
激素
呼衰治疗
[鉴别]
①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细菌学证实
②流行性乙型脑炎:夏秋季,脑实质损伤为主的临表,脑脊液呈浆液性,特异性IgM抗体
④致死主因:呼衰
⑤并发症:支气管肺炎(max)
⑥抽搐病因:高热、脑水肿、呼吸道阻塞致脑组织缺氧、脑实质病变
⑦猪是主要传染源的原因:猪感染率高,感染后血中病毒数量多,病毒血症期长,而人的病毒血症仅5天,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
⑧脑膜刺激征:克氏征、布氏征、颈项强直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日本乙型脑炎
Epidemicencephalitis B
②期:积极补容、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血管活性药/糖皮质激素)
③期+④期(移行期/多尿早期):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透析
④期(多尿晚期):维持水电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①疫情监测
②防/灭鼠
③做好食品/个人卫生
④疫苗
⑤期: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乙脑备注]
①人畜共患
②乙类传染病
③乙脑极期严重表现:高热、抽搐、呼衰
病原/流病
流病
临表
诊断
治疗
预防/鉴别
备注
流行性出血热
EHF/HFRS
肾综合症出血热
EpidemicHemor-
rhagic fever/
Hemorrhagic feverwith
renal syndrome
汉坦V
①啮齿类(鼠)
②呼吸道(主)/消化道/接触
③普易,后较强免疫力
④亚欧(我国普遍高发)
⑤四季(冬春主)
④急性肠套叠:小儿,腹痛啼哭数小时后血黏液便,镜检红C主
⑤急性坏死性出血性小肠炎:青少年,发热、腹痛、腹泻、血便、毒血症重、短期出现休克,全腹压痛、严重腹胀,便培养无菌
2.中毒性菌痢
①乙脑-脑型中毒性菌痢
②中毒性休克(金葡/G-杆菌败血症引起):有原发灶,血培养阳性,后期X线见血源性金葡菌肺炎
3.慢性菌痢:直肠癌/结肠癌、血吸虫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乙脑V
①猪(主)
②蚊媒传播(三带喙库蚊)
③普易,多隐性感染,后较强免疫力
④亚洲(我国普遍)
⑤夏秋季(7/8/9月)
⑥10岁以下儿童
高热、意识障碍、抽出、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重者常有后遗症
潜伏期:10-14d
四期:
①初期
②极期:脑实质受损表现→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衰(中枢性主)、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脑膜刺激征)、循环衰竭(少)
确诊 细菌学→涂片(瘀点斑、脑脊液)
细菌培养(血、脑脊液)
脑脊液:化脓性(浑浊),压力↑
免疫学检测:特异性抗原/抗体
RIA法测脑脊液β2微球蛋白→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检测、预后判断
.患者迅速出现脑实质损害/感染性休克→提示爆发型
c混合型
③轻型
④慢性败血症型(罕见):成人,发热、皮疹、关节炎
普通型:
①疫区、蚊虫叮咬、近期输血史
②典型临表: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汗,贫血、脾大
特殊表现:
脑型疟疾→发作数次后神志不清、抽搐、昏迷
溶血尿毒综合征→贫血、黄疸、肾衰
脑型疟:典表+神志不清、抽搐、昏迷
③辅助 血RT:多次发作后,红C/Hb↓
确诊血/骨髓涂片:疟原虫
血斑点杂交、荧光染色、PCR
①抗疟原虫治疗:氯喹→杀虫
确诊粪便培养→痢疾杆菌
[治疗]
1.急性菌痢:一般、对症、抗菌治疗
2.中毒性菌痢:综合急救、早期治疗
①抗菌:静脉给药,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
②休克型: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山莨菪碱)、强心升压(西地兰/多巴胺)
③脑型:脱水、止痉、防呼衰
④对症:降温、镇静
3.慢性菌痢:综合治疗
[预防]
①管理传染源:彻底隔离
潜伏期:1-2d
分型:
1.急性菌痢(3型←按毒血症、肠道症状轻重)
①普通型(典型←A型):急起畏寒高热,腹痛腹泻(稀水样→脓血便),里急后重,伴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日便10-20次↑,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1-2周自限,少迁延慢性。
②轻型(非典型←D型):急性腹泻,日10次↓,2-7d,余无/微(对比典型)。
脑膜炎奈瑟菌/双球菌
Neisseria meningitidis,Nm
①带菌者(主)、患者
②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2米以内)密切接触(2岁↓)
③普易,多隐性感染,后持久免疫力
④冬春季(3/4月)
周期性:通常3-5年一次小流行,8-10年一次大流行
流行期间A群主
非流行期间B/C群主
⑤世界性分布,我国A群主
⑥男青壮年农民/工人
发热、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衰
潜伏期:7-14d
五期:
①发热期: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眼眶/腰痛)、毛细血管损伤(三红:脸部/颈胸部/结膜)、肾损害
②低血压休克期
③少尿期
④多尿期
⑤恢复期
①冬春、病前两月进疫区、鼠类接触
②五期经过+早期临表(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体征、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