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过程类专题突破限时:40分钟;2021届周测12一、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广西百色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百色地区是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广泛的地区,该地区天坑地貌较多。
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极为恶劣,脱贫的难度十分巨大。
下围示意百色地区周边地形及天坑形成演化剖面示意图。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天坑地貌形成的原因。
﹝10分﹞【答案】岩溶地貌区地表多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且多裂隙发育;因降水较多,地表水强烈溶蚀下渗形成地下河;在地下河的强烈溶蚀、侵蚀下,地下河顶部岩层发生坍塌,形成穹窿状地下大厅;地下大厅顶板在地表水不断溶蚀和重力作用下逐步接近地表,最终上部岩层大规模塌陷,形成天坑。
【分析】本题以百色地区为背景,考查地貌的形成。
【详解】从材料可知,百色地区是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广泛的地区,岩溶地貌区地表多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且多裂隙发育。
再结合材料的天坑形成演化坡面图得知,因降水较多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甚至在溶蚀下渗形成地下河;然后在地下河的强烈溶蚀、侵蚀下,地下河顶部岩层发生坍塌,形成穹窿状地下大厅;地下大厅顶板在地表水不断溶蚀和重力作用下逐步接近地表,最终上部岩层大规模塌陷,达到一定程度,会形成天坑。
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主要分布于干旱区,风和流水是塑造雅丹地貌的主导力量。
鸭湖位于青海西北部,原为一片古湖,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现今湖水微咸,湖中有近千个水上雅丹单体,它们与周边陆地上分布的雅丹,从形态到分布特征都一致,然而美丽的水上雅丹地貌却潜藏着衰亡的危机。
该地区主要为沉积岩,地层中含有盐层。
近年来当地为开发东、西台吉尔乃湖的盐业资源,在鸭湖附近修筑了两道水坝。
(1)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6 分)(2)分析鸭湖部分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的原因。
(4 分)(3)从外力作用角度推测水上雅丹潜藏的衰亡危机。
(8 分)(4)分析修筑堤坝对鸭湖水上雅丹地貌产生的影响。
(4 分)【答案】(1)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域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
(6 分)(2)由于气候转暖变湿,径流增多,河水汇入鸭湖;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尔乃湖,致使更多径流流入鸭湖,导致部分陆上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
(4分)(3)该地区温差大,风化作用强;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雅丹地层夹有盐层,湖水易溶蚀;该地常年受风力等侵蚀作用,导致雅丹裂隙扩大,直至消亡。
(8 分)(4)改变了湖泊分布格局,水位和水量,鸭湖面积扩大,重新塑造了水上雅丹地貌,同时部分雅丹因受流水作用而破坏。
(4 分)【解析】(1)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貌的形成一般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推测鸭湖陆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要从材料所给信息进行推导。
材料指出“雅丹是沟槽和垄脊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主要分布于干旱区,”“原为一片古湖,”“该地区主要为沉积岩”据此可以推测,古湖时期,气候相对温暖干旱,该区域地势较低,接受大量沉积物。
“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古湖萎缩,”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该地区受挤压变形,形成众多褶皱山脉。
气候越来越干(古湖萎缩),湖泊沉积物暴露于地表。
“风和流水是塑造雅丹地貌的主导力量”风力和流水不断侵蚀出露的湖底,形成雅丹地貌。
(2)本题考查地貌变化的原因。
陆上雅丹转变为水上雅丹,主要是因为鸭湖的湖水变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据图可以看出:由于气候转暖变湿,径流增多,更多的河水汇入鸭湖;人工修筑堤坝阻挡河水注入东西台吉尔乃湖,致使更多径流流入鸭湖,使得鸭湖面积变大,导致部分陆上雅丹浸泡于水中,最终形成水上雅丹。
(3)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该地主要以风化和侵蚀作用为主。
风化作用: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强。
流水侵蚀作用:雅丹底部常年浸泡在水中,岩石易变软,加上水浪冲刷,将底部掏空,导致重力坍塌。
“地层中含有盐层”,雅丹地层夹有盐层,湖水易溶蚀。
风力侵蚀作用:该地常年受风力等侵蚀作用,导致雅丹裂隙扩大,直至消亡。
(4)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图中显示,修筑堤坝改变了湖泊原来的分布格局,水位和水量,使得鸭湖面积扩大,重新塑造了水上雅丹地貌,同时部分雅丹地貌因受流水作用而破坏。
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
如图6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发时期。
(1)指出玄武岩台地形成以来因流水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6分)(2)根据侵蚀程度,指出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说明判断理由。
(12分)(3)说明玄武岩台地上有平顶山、尖顶山分布的原因。
(6分)视频:https:///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uto=0& vid=wxv_1421196887579017216【答案】(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
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
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貌形成的相关知识,抓住“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这句话是解题的关键,考查学生通过阅读地质剖面图,获取所在地经历的地质事件信息的能力,进而重建当地在内、外力作用下的环境演变过程。
【详解】(1)由材料可知,玄武岩形成平坦的地形单元,但在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说明最初的平坦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且由台地变成平顶山变成了尖顶山,说明面积变小。
(2)由材料可知,玄武岩最初形成的是平坦的地形单元,后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和台地,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早,尖顶山已经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
(3)据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保留的部分可以判断台地、平顶山、尖顶山形成的早晚,平顶山、尖顶山是较早形成的,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的部分为山体。
台地形成的时间较晚,也就是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冷凝成玄武岩台地,故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四、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北起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面积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黄河、淮河等河流塑造的地貌构成了它的主体。
地质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南北改道(图左)。
自2000万年以来,平原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华北平原相对下沉,接受了较厚的沉积,距今200万年时形成了大平原(图右)。
石家庄地处太行山东麓,冬春季时,每当从西部高原东移并垂直于太行山的气流越过山脊,石家庄就会温度骤升、湿度骤降。
据图简要说明华北平原的形成演化过程。
(12分)【答案】黄河、淮河等河流流经山区,携带大量泥沙;河流流出太行山山口,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与三角洲;华北平原相对下沉,不断接受大量沉积,三角洲不断向(东)海推进,经过漫长地质时间,形成了现代的华北大平原。
【分析】本题以华北平原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及特殊天气现象的成因及危害。
【详解】据图简要说明华北平原的形成演化过程,实质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根据材料分析华平原为沉积平原;其形成过程如下,黄河、淮河等河流流经山区,携带大量泥沙;河流流出太行山山口,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与三角洲;同时,由于华北平原相对下沉,不断接受大量沉积,三角洲不断向(东)海推进,经过漫长地质时间,形成了现代的华北大平原。
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井冈山(图a)地处湘赣边界,方圆数百千米,山间小盆地众多,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井冈山地区多次发生海陆变迁,岩性松软和坚硬的岩石分别演化成为“井”和“肉”,形成“井”字形地貌(图b)。
“山岭高耸,森林茂密,峡谷深切,悬崖密布,长瀑联群”是其真实写照。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使其成为我军的革命摇篮。
现在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能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推测井冈山特殊的“井”字形地貌的成因。
(8分)(2)说明红军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的自然地理条件。
(6分)(3)依据井冈山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立足本地,从开源角度提出两项缓解新农村能源短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6分)【答案】(1)由材料可知,井冈山地区多次发生海陆变迁,岩性松软易被侵蚀,坚硬的岩石不易被侵蚀。
(2)井冈山的地理位置偏僻,地势复杂,易守难攻;森林植被覆盖率高,便于隐藏;山上的山间小盆地农耕条件好。
(3)缓解新农村能源短缺的措施可从当地的特点出发,比如森林资源、水能、沼气等。
故答案为:(1)该地经历了多次海陆变迁,地质作用复杂(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构造破碎、岩性松软的岩石,外力沿裂隙破碎地带风化、侵蚀成谷地(盆地);构造完整、岩性坚硬的岩石难被侵蚀(抬升)成为山岗。
(2)井冈山处于湘赣边界,地理位置偏僻,受外界干扰少;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森林茂密,便于隐藏;自然条件优越,山上的山间小盆地农耕条件好,可供部队筹措给养。
(3)营造薪炭林: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林木生长快;山地丘陵面积广大,宜林地广。
开发小水电;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多且流量较大;山地丘陵地形,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生产沼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茂密,原料丰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利于发酵。
旅游前:做身体健康检查,确保健康出行;备好必要的药品、衣物:选择诚信度高的旅行社出行;选择有健康医生陪伴的旅行社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