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影像学检查教案
4)充盈缺损
5)龛影
充盈缺损病变向腔内突出使局部造影剂不能充满而形成缺损,称为充盈缺损,常见于消化道肿瘤。
二、计算机体层成像(简称CT)
(一)CT图像特点及CT值
(一)CT图像特点
黑影表示低吸收区
白影表示高吸收区
更高的密度分辨力
灵敏度高 检查方便
(二)CT值
以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表示组织密度高低具有量的概念
3)纤维性病变:
4)钙化:表现密度增高、边缘锐利的斑点状、块状或球形致密阴影。
5)空洞与空腔:表现为密度减低的透光区。坏死组织未完全排出时则可见长短不一的液平面。
6)肿块: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致密阴影,边缘清晰锐利或呈毛刺状,可单个或多个存在。(3)胸膜改变:1)胸腔积液;2)气胸;3)胸膜增厚、粘连和钙化
3)造影检查(1)对比剂(2)造影方式: ①直接引入 ②间接引入
5. 造影检查前准备及反应的处理
1)检查前准备:
①胃肠钡餐②钡剂灌肠③口服胆囊造影④心血管造影⑤脑血管造影⑥静脉肾盂造影。
2)造影反应的处理
6.X射线分析与诊断
1)诊断原则:
以图像为基础,综合X射线的各种病理表现,结合临床资料进 Nhomakorabea分析推理。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1.方向性
2.反射、透射、绕射、折射与散射
3.吸收与衰减
4.多普勒效应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人体脏器的回声性质
1.无回声型
2.低回声型;
3.强回声型;
4.全反射型。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超声诊断设备及成像原理
2.超声诊断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三)CT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 检查前准备
(1)心理准备;
(2)预约登记;
(3)携带相关资料。
(三)CT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2.注意事项
(1)按要求提前做造影剂过敏试验。
(2)增强扫描时,检查前须禁饮食4小时以上。
(3)女性盆腔扫描前,应在阴道内置阴道塞或纱布填塞,以标记阴道位置。
3.X射线成像基本原理
X射线能使人体形成像的原因:
1)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
2)人体组织之间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组织密度与X射线成像的关系:
4.X射线检查方法:可分为普通检查、特殊检查和造影检查三类。
1)普通检查 (1)荧光透视(2)X射线摄影
2)特殊检查(1)体层摄影 (2)软线摄影(3)放大摄影 (4)荧光摄影
(三)消化道
消化系统X射线检查主要用于消化道,方法主要为钡剂造影。
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
胃的四种形态
胃的形状随体型和胃的紧张力不同而分为四型:牛角型;鱼钓型;无力型;瀑布型。
消化道病变的基本X射线表现
消化道病变可归纳为形态和功能两个方面, (1)形态改变:
1)位置
2)黏膜皱襞
3)狭窄与扩张
与难点
重点:常见影像学检查前准备及检查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难点:影像学检查的成像原理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案例导入、启发讨论式、情境教学
使用教具
多媒体
基本教材
参考书目
基本教材:《健康评估》徐新娥,董红艳主编,华中科技大出版社
参考书目:《健康评估》吕探云,孙玉梅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健康评估》刘成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CT设备及检查方法
CT设备:扫描部分 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与存贮系统
(二)CT设备及检查方法
CT检查方法
1.普通CT检查
2.高分辨力CT检查
(三)CT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临床应用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检查
2.头颈部疾病检查
3.胸部疾病检查
4.心及大血管疾病检查
5.腹部及盆腔脏器疾病检查
6.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检查
2)左心房增大:右前斜位及左侧位食管吞钡检查可见食管中段或略偏下的局限性压迹和压迫移位。
3)右心室增大:主要为向前及向左、右方向增大。后前位表现为心脏横径增大,左心缘向外隆出,心尖多高于膈面上,相反搏动点下移,右心缘下部外隆。
4)右心房增大:
5)全心增大:表现为心脏向双侧扩展,横径显著增宽,各弓消失, 食管普遍受压向后移位。
(4)肺门改变
1)肺门增大:表现为肺门血管阴影旁突出的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块影,一般无搏动,或仅表现为肺门阴影增大,结构不清。
2)肺门缩小:肺门阴影细小,外周血管变细和稀疏。
3)肺门移位
(二)循环系统
1.心脏、大血管的正常X射线表现
(1)正常心脏、大血管在右前斜位上的影像:
(2)正常心脏、大血管在左侧位上的影像
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
1.A型超声诊断仪
2.B型超声诊断仪
3.M型超声诊断仪
4.D型超声诊断仪
(二)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超声检查前准备
及注意事项
1.腹部检查
2.盆腔检查
3.心脏及大血管检查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常用影像学检查的特性和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应用、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对病人进行正确的检查前指导,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配合检查;并会分析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报告单,并能向病人解释检查结果
《诊断学》万学红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课后作业
1.记忆本章重点内容.
2.完成本章课后能力检测。
教学内容
情景导入
患者男,35岁,高热寒战,咳嗽,胸痛2小时入院。患者昨天从外地出差回家,身感不适,畏寒,今天早晨突起寒战、高热,咳嗽,咳痰,左侧胸痛急诊入院。体检T39.5℃,P110次/分,R28次/分,Hp110/75mmHg。神志清楚,急性病容,口角可见单纯性疱疹,左胸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心音钝,律齐,心率110次/分。血常规WBC20.0×109/L,N85%,L15%。
(4)做头颅CT者,扫描前一天洗净头发。
(5)做胸、腹、盆腔CT者检查时,须穿无金属扣子的棉布内衣。
(6)肺与纵隔扫描者,应训练被检查者吸气与屏气的控制,以免呼吸移动造成影像模糊。
三、 磁共振成像(MRI)
(一)MRI成像原理与设备成像原理
(一)MRI成像原理与设备
(二)MRI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3)工作人员的防护:
(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防护规定。
(2)定期做所受X射线量的监测和体格检查。
X 线检查的临床应用
(一)呼吸系统
1.胸部正常X射线表现
(1)胸廓:软组织、骨 骼
(2)纵隔
(3)膈
(4)肺部:肺野、肺纹理、肺门
1)肺野:含气肺泡呈均匀一致的透亮阴影为肺野。
2)肺纹理:在肺野背景的衬托下,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淋巴管呈放射状条纹影,由粗而细自肺门向外周延伸为肺纹理。
教 案
系部:
教研室
课程名称
健康评估
学时
2
层次、专业
授课方式
多媒体
授课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章节
第七章影像学检查
教学目标
掌握:常见影像学检查前准备与处理
熟悉:常见影像学检查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了解:常见影像学检查的成像原理
主要内容
第七章 影像学检查
第一节 放射学检查
第二节 超声检查
第三节 核医学检查
教学重点
工作任务1.患者可能是什么疾病?
2.为明确诊断还应做何种检查?
3.此患者做相关检查前应如何准备?
1.X射线的产生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自由运动的电子群;②电子束的高速运行; ③高速运动的电子束在运动中被突然阻挡。
2.X射线的特性
与X射线成像和X射线检查相关的特性有:
(1)穿透性(2)荧光效应(3)感光效应(4)电离效应
(3)正常心脏、大血管在左前斜位上的影像
2.心脏、大血管病变的基本X射线表现
心脏增大:是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X射线判断心脏是否增大,最简单的是正位心胸比率法,即心脏横径与胸廓横径之比。正常成人应小于0.5,矮胖型者不超过0.52。
心脏增大
1)左心室增大:表现为心脏向左、向后、向下 增大。后前位左心室段向左下延长突出,心尖向左向下移位。相反搏动点上移,心腰凹陷变明显,心影横径增大。
2.体内检查法:微量的放射形核素
探测器追踪
(二)放射性药物及核医学仪器
放射性药物
示踪剂:非显像检查的放射性药物
显像剂:显像检查的放射性药物
核医学仪器
(三)核医学的临床应用及检查前准备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
1.体外检查的临床应用
2.体内检查的临床应用
3.放射性核素治疗
4.科学研究
核医学检查前准备
1.体外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正确采集标本;
(2)标本保存及送检。
2.体内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1)常规准备及注意事项;
(2)脑代谢显像;
(3)心、肝胆、肾、肺、甲状腺及骨显像
五、 超声检查
(一)超声检查的基本原理
超声波的概念:超过人耳听觉阈值上限的机械振动波;临床应用的超声波振动频率在1~20MHz;
低于1 MHz的超声波分辨率差。
四、核医学检查
(一)核医学检查的方法及原理
1.体外检查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RIA)
竞争性蛋白结合分析法(CPBA)
放射受体分析法(RRA)
放射酶学分析法(REA)
2.体内检查法
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引入体内利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脏器和病变显影
(一)核医学检查的方法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