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分南北》重难点归纳
《秦岭—淮河分南北》重难点归纳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
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突破方案:这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通过初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部分学习地理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本教学重点主要是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研讨的方式进行突破。
对于“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图5—30,通过对课本P22舌动题的解答,知道中国的四大地理分区;明确自己家乡的所属地理区域。
第二步,通过PPT呈现课本图5—31,学生了解秦岭、淮河这两个地理事物。
第三步,通过对图5—31的观察,说出秦岭、淮河与黄河、长江的位置关系。
再结合之前所学的地理知识,以表格的形式对南北方基本情况进行归纳和巩固。
最后,通过一组反映南北方生产生舌和自然景观的图片,再次明确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渗透地理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一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反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反映出一地的地理环境。
对于“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以上一教学难点的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为引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舌经验和积累的知识,猜测引起南北方差异的缘由。
从而得出气候是导致南北方差异的主要原因。
第二步,通过一组地图一一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7月平均气温的分
布,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的指导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南北方在气温和降水量上的特点,00C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秦岭一淮河一线基本重合,由此可知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方分界线。
第三步,让学生对课本P25页的文字和图片进行阅读,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南北方的生产方式进行探究研讨,并完成相应表格。
最后,综合上述表格,归纳引起南北差异的缘由和秦岭一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突破方案:南北方差异的原因即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因为学生是七年级,背景知识还不是很丰富,所以让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分布来判断南北方差异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时,教师可找几张反映南北方生活差异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图片中的生活方式分别是属于南方还是北方?从图片上可看出当地气候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懂得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判别地理区域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关注、探究生活,学以致用。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析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引起南北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