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1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植物甾醇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1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植物甾醇
min。
1.2.2样品处理 准确称取2.000
0
g植物油于100 mL具塞三角
mL
瓶中,分别加入30 mL无水乙醇,2.5
20%抗坏
图2
质量浓度/mg/L 4种植物甾醇标准曲线
血酸溶液,3.oo mL50%氢氧化钾溶液,置80℃水浴 边加热边震荡40 min使其皂化,皂化完全后立即将
2.2精密度和回收率
特别低的色谱柱流失,对难以分离的活性化合物有 良好的峰形。研究选用J&W DB一5MS uI毛细管 GC柱,考察了进样口温度、进样模式、分流比、初始
温度及升温程序的影响,最终确定1.2.1所述分析
的含量、比例以及总量各不相同。大多数植物油中 B一谷甾醇质量分数居高,在47.5%~89.4%之问, 其中,B一谷甾醇以橄榄油的质量分数最高,达 89.4%;其次为菜油甾醇,10.6%一54.5%之间,其中 以菜籽油含量最高,占4种植物甾醇总量的54.5%, 高于B一谷甾醇含量。同一种类不同品牌的植物油 中4种植物甾醇比例基本接近,说明植物甾醇含量 比例关系主要取决于原料,这与文献报道一致¨1|;但 总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生产工艺、精炼方法、 储藏条件及原料品种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纯品植物油中,菜籽油和玉米油的4种植物
条件,可在32 min内实现植物甾醇与其他不皂化物 的分离,如图3所示。可见,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实 现待测组分和干扰组分的良好基线分离。
2()()()000 l 800000 l 600000 l 4000()() 4
制l 益l
200()oo 000000 800000 600000 400000 l
注:1.菜籽甾醇(Bmsic∞teml);2.菜油甾醇(cⅢpesteml);3.豆
甾醇(蛳印mteml);4.B一谷甾醇(p—sit惦teml)
图3
玉米油不皂化物总离子流图
花生油l
兰!二二二主耋生二二二亟薹兰二二二三主薹兰二二二兰主主兰兰兰::兰竺
表3植物油甾醇含量测定结果(n=3)
一
一 一
293.24±11.4l
分别准确称取一定量上述4种植物甾醇标准
试验在参考国内外研究基础上¨3。5I,选用50% 氢氧化钾和无水乙醇混合液对样品进行皂化。试验 选取花生油为代表,考察了不同的皂化温度(65、70、 75、80、85℃)、皂化时间(35、40、50、60 min)及皂化
2.1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10 mL棕色容量瓶定容,配制
植物甾醇(Phytosterol,plant ste词)是一种天然的 植物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油、种子和坚果 中,也存在于部分蔬菜水果中…。植物甾醇的结构 与胆固醇相似怛1,为环戊全氢菲的3一羟基化合物,c 一5上有双键的称甾醇,c一5饱和的称甾烷醇。常 见4种植物甾醇为豆甾醇、B一谷甾醇、菜籽甾醇和 菜油甾醇,其化学结构如图1所示。四种甾醇的区 别在于支链大小和双键数目不同。
表2加标回收试验结果(n=7)
mL无水乙醇复溶,经O.22“m微孔滤膜过滤后进
GC—MS分析。 1.2.3定性和定量分析 植物甾醇的定性方法采用保留时间、标准品比
对和质谱库检索(NIS哟5a.L)方法;定量分析采用外 标法,依据总离子流图峰面积计算每种植物甾醇的
绝对含量。
2.3皂化条件的确定
2
结果与讨论
2013年2月
中国粮油学报
Joum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蒯on
V01.28.No.2 Feb.2012
第28卷第2期
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测定14种食用 植物油中的植物甾醇
杨春英 刘学铭 陈智毅 杨荣玲
林耀盛 赵晓丽
(广东省农产品加工公共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万方数据
第28卷第2期
杨春英等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测定1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植物甾醇
2.5
125
2.4最佳色谱分离条件
J&w DB一5Ms
植物油样品中甾醇的测定与分析
uI毛细管色谱柱具有超高惰性,
利用上述方法,对市售1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4 种植物甾醇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植物油种类不同,其4种植物甾醇
皂化试液放入冰水浴中冷却。将皂化试液转移至
250
mL分液漏斗中,用40 mL超纯水分3次洗涤皂
mL
为检验该方法对实际样品的适应性,采用标准
品加入法。按上述方法测定,对选取的植物油样品 进行了加标回收试验,每种水平分别做7份平行试
化用的三角瓶,洗液并人分液漏斗中。加入40
乙醚萃取,重复3次,合并乙醚萃取液,用超纯水洗
13
200(啪
0
、¨lIlII
4 6
㈧J一.
8 10 12 14 f,min
L
l“J、.
甾醇总量最高,约5
000
mg/kg,其次是芝麻油;茶油
16 18 20 22 24 26
和橄榄油的植物甾醇含量最低,这与该植物油不皂 化物含量(≤1.5%)低有关;除玉米油和菜籽油外, 其余植物油中均未检测到菜籽甾醇;茶油中的豆甾 醇含量较高(26.9%一28.4%),高于菜油甾醇,其余
l 033.29±25.44 1 366.0r7±32.92
花生油2 花生油3 花生油4 花生油5 花生油6 花生油7 花生油8 茶油1 茶油2 芝麻油1 芝麻油2 芝麻油3 玉米油1 玉米油2 大豆油 葵花籽油 菜籽油 橄榄油 葡萄籽油 姜油 辣椒油 大蒜油 芥末油 花椒油
一409.09±6.16
开展了食物中植物甾醇的含量测定及功能评价工
作,并将其作为功能食品的一种添加剂K一川。传统测 定植物甾醇的方法如重量法、比色法及酶法等,只能 测定甾醇总量,不能实现对具体某一甾醇进行定性 和定量分析¨1;近年报道的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
法一1(rILc)、高效液相色谱法¨驯(HPLc)、气相色谱 法…1(Gc)和气相色谱一质谱法¨21(Gc—Ms)等。 由于Gc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和分离效果好等 优点,再加上Ms的定性效果较好,故本试验在前人研
—
122.09±5.09 153.47土3.89 184.09±7.45 155.03±4.18 135.89±4.03 97.5l±3.56 124.59±3.11 48.15±2.73 144.29±7.58 172.54±4.07 332.21±10.06 328.43士9.96 287.9l±5.38 364.44±11.87 333.99±11.36 138.78±3.27 71.01±2.88
成标准储备液,再逐级稀释配制成系列标准工作液。
按照上述分析条件进行检测。以峰面积y对植物甾醇
剂用量对花生油皂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在 80℃水浴条件下,皂化40 min即可皂化完全,无水 乙醇和50%氢氧化钾溶液用量分别为30.00 mL和
3.00 mL.
浓度石进行线性拟合,检出限按S/N=3计算,结果见 表l和图2。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4种植物甾醇在
涤至中性,过无水硫酸钠除去残留水分。萃取液于 50℃水浴中减压浓缩并回收乙醚,残渣用少量乙醚
洗至5 mL带刻度试管中,氮气吹干,残留物用2.00
验,计算平均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4℃冰箱放置
24
h后再测定,计算其日间变异系数,结果见表2。结
果表明,标准加入的回收率较高(89.4%一106.8%),
RSD小于5.50%,24 h内测定结果无显著变化。
升温速率升至280℃,保持25 1.2.1.2质谱条件
min。
1.4E+08 1.2E+08
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 四极杆温度计150℃;传输线温度280℃;质量范围
30~550
娶1.0E+08
恒8.OE+07 磐6.0E+07
4.oE+07 2.0E+07
amu,全扫描方式;溶剂延迟2
28.4 29.9 31.9 30.9 30.6 32.5 29.1 28.2 23.6 19.1
105.23±4.28
lO.2 8.9 7.2 8.5 8.5 6.8 8.8 9.9
634.82土9.75
61.4 61.1 60.8 60.6 60.8 60.7 62.O 61.9 48.O 54.0 64.7 66.1 66.2 54.7 52.5 47.5 68.2 38.4 89.4 69.5
一
834.89±21.67 l 287.89土25.62 l 304.05±31.88 l 104.94±29.90
一
一
675.54士12.53 665.05±20.26 556.17±13.77
2 116.90±42.04 2 153.19±59.59 1 816.14±60.85 l 993.22±43.98 l 102.64±26.17 1 258.17±30.97 169.50±8.18 535.99士25.14 2 104.6l±46.57 3 701.28±79.22 3 545.53士72.63 4 676.38±87.8 5 271.61±111.58 2 226.13±62.7 1 496.93±37.53 5 014.88±104.63 489.33±15.93 2 093.92±51.35 5 312.34±122.97 1 538.57±50.44 3 879.74±82.17 1 582.63±52.32 2 623.28±81.68
油茶籽油、花生油、葡萄籽油、芝麻油、大豆油、 菜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花椒籽油、辣椒
油、芥末油、姜油和大蒜油:市售,其中,花椒籽油、辣 椒油、芥末油、姜油和大蒜油均为以植物油为基础添
研究证明,植物甾醇具有降血脂阻41、防治前列
腺肥大、抗肿瘤、类激素、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 能‘51,在西方很多国家将其应用于人群慢性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