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摘要:关于语文人文性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本文分析总结了人文性的四个内涵,并指出对于学生,人文性强调“以人为本”,对语文教师而言,则要做到“语文本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语文本位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在全国的全面推开,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方式,都要求我们对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进行重新思考,而此前关于语文的人文性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人文性不是社会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

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如何将一堂语文课上好,关键是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思路转,适时创新,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爱学、乐学、学到真东西。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一、人文性的内涵
人文性的内涵之一:主体性教育,以人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特征的生命个体。

为此,作为引导、认知、发展生活和人格建构的“文化中介”——教材,它必须具备开放性、时代性、灵活性等特点。

人文性的内涵之二:更新的理念,强化个性解读,挖掘人文底蕴。

人文性的解读,固然离不开文本,但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却直接
影响着生命个体的发展。

语文课人文精神消遁的重要原因,是教师自身的素养问题。

教师人文情怀的干瘪、知识底蕴的虚空、个性的萎缩、造成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相当多的教师不读书、不研究、理念模糊,以致人文精神难以走进课堂。

语文课要构建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理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人文精神的丰厚,才是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人文性的内涵之三:课外阅读,适时放宽。

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只要内容健康,不鼓吹暴力、淫秽,不反动,学生都可以读。

读什么书,怎样读,让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可建议,但不能作规定,不能限制过死。

在读书问题上应倡导青少年对传世经典与流行作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人文性的内涵之四:因材施教,语文本位。

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

正如朱熹所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在现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达到合格,同时又要创造条件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特长。

二、语文教师教学,要做到“语文本位”
对于学生,强调“以人为本”,语文教师教学,则要做到“语文本位”。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要进行文化、文学知识的学习,坚决反对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说教课、历史课。

语文课就要以语文为中心、为“本位”,向四周辐射,政治、历史、军事、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知识的插入都要为语文课的需要服务,而不能喧宾夺主。

古代教书出了许多追名逐利之人,“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

那是社会的原因,也是教育的失败。

那么,现在的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呢?当然要以人品为重。

教师教语文,虽对一个人的成长、品质不起决定作用,但其日日熏陶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

因此,教育务必要“正人心”。

现在的学生接触的知识已不仅限于教师教的,电视、电脑等多种媒介已为他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接触到的东西可能连教师都不熟悉,因此,教师必须时时为自己充电,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自己的岗位。

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接近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一个个出色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