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件第十一章政府创新与政府发展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件第十一章政府创新与政府发展
单中心治理理论兴 起于20世纪30-70 年代,代表人物包 括切斯特·马克赛 、斯度邓斯基、维 克多·琼斯以及路 德·古力克等,他 们批判大都市区域 “行政碎化”现象 ,主张创建集权的 大都市政府。
2. 多中心治理理论
文森特·奥斯特罗 姆、查尔斯·帝伯 特和罗伯特·瓦伦 的多中心治理理论 的重要贡献是在市 场与国家之外发现 了另一只“看不见 的手”,在市场秩 序与国家主权秩序 之外发现了社会运 转的多中心秩序。
第一形态 行政区经济
行政区经济构成区域治 理的初始形态。在缓慢 的城市离散阶段,“行 政区经济”成为与之对 应的治理形态。 行政区划构成城市政府 的“财政收入—财政预 算—公共产品供给”的 刚性边界,形成了公共 产品供给的基本单元。
第二形态 区域融合
第二形态是迈向“区 域一体化治理”的过 渡形态。 城市增长联盟、城市 政体。 在第二形态下,城市 政府既萌生一体化治 理思维,但又尚未摆 脱“行政区经济”的 利益梗阻,因此,这 是一种过渡形态。
第十一章 政府创新与政府发展
第一节 政府创新、政府发展与政府能力
一、地方治理的含义 二、地方治理的特点 三、地方治理的功能
第二节 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
一、地方人民政府在地方治理中的地位 二、地方人民政府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三、地方人民政府在地方治理中的实现形式
目
本录
章 主 要 内 容
第三节 政府发展: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 构
●网络政策议程几乎具备了线下政策议程的各种因素:焦点事 件、社会问题、公共政策议题、利益博弈、政策议程,从而构成 基于多主体交互作用的网络政策议程建构平台。
●在此平台上,各种分散的信息资源得以有效整合,网络媒体 与机构媒体相互交汇,使政府决策部门、相关当事人、网民、网 络意见领袖无缝沟通,从而推动着从网络社会问题向政策问题的 演变,促成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的耦合。
第三形态 区域一体化治理
随着中国城市群区域 进入“城市群一体化 阶段”,“区域流” 对流加速,如同一条 纽带,将区域内诸城 市整合成为一个“区 域利益共容体”。 随着城市群的兴起, 如何实现优良的区域 治理成为核心问题。
第二节 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
三、中国特色区域治理体制创新
●基于对国内外经验的借鉴,区域结构基金、权威城市联盟、 区域政府构成中国城市群区域治理近期、中期、远景三重发展策略。
思 考
题
1.简述政府创新与政府发展的关系。 2.结合实践,论述中国特色区域公共治理创新。 3.如何理解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公共政策建构 ?
LOREM
●当前,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城市 群区域发展总体呈现出由点到线成面的“点—线—面”发展轨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区域以深圳特区开发为龙头,发 展成为珠三角城市群。
●90年代以来,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轴由南向北位移,以上海浦 东新区为中枢的长三角城市群迅速发展,并成为中国经济第二极。
●从中国政府的功能来看,中国政府体现为积极政府或有效政府模式。
第一节 地方治理概述
二、政府创新与政府能力
●政府创新与发展的目标在于政府能力提升,在治理现代化 的过程中,现代化政府应具备10种能力。
指导能力
动员能力
分配能力
适应能力
利益统合能力
管理能力
协调能力
监督能力
服务能力
维持秩序能力
第二节 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
3.新区域主义
新区域主义以跨地 方公共事务治理与 协作网络为基础, 组合成为各种新型 的大都市区治理组 织形式。该理论代 表人物包括戴维· 腊斯克、安东尼· 唐斯、迈伦·奥菲 尔德等。
第二节 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
一、区域治理的理论发展
●总体来看,单中心治理、多中心治理以及新区域主义分 别代表了三种不同治理机制:科层制、市场机制和组织网络。 尽管三种治理机制在大都市区治理实践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 性,却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大都市区治理研究“不应去寻 求一种唯一正确的组织模式,而应关注各种可能的治理模式 以及治理是如何通过地方公共经济结构来和绩效发生关系。
第三节 政府发展: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构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构
(一)基于信息网络的问题流
第一波:网络焦点事件演变为网络公共问题。
第二波:机构媒体的过滤与引导
第三波:信息流交叠与共振—政府部门关注—公共政策议题
第三节 政府发展: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构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构
(二)政策流:政策议题的双重演变路径
外压路径:网络信息流—政府部门—政策议题—方案论证
探测路径:政府运用网络工具—释放网络决策气球—政策议程建构。
第三节 政府发展: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构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构
(三)政治流:政策议程建构的博弈互动
●政策议程的创建是各种利益相关者运用各种策略相互博弈与 协商的过程,从而形成政治流。
●进入21世纪,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轴继续向北移,京津冀城市群 开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
●城市群区域已成为全球政治、 经济、文化与信息的中枢,与之 相应,区域治理也成为政府发展 的研究热点,这对政府发展与政 府创新提出了新的制度需求。
第二节 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
一、区域治理的理论发展
1.单中心治理理论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构
●美国学者约翰·金登在对科恩、奥尔森 所提出的垃圾箱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提出信息流模型以解释西方政策议程创建 流程。信息流模型以三种信息流为基础: 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问题流旨在感 知、察觉问题情境,并对问题进行界定、 分析和解释,特定公共问题通过焦点事件 的放大而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1.近期策略:创建区域结构基金
2.中期策略:权威城市联盟
3.远景策略:区域政府
第三节 政府发展: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构
一、公共政策建构的理论发展
针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建构,中西方学者建立了诸多模型加以诠释。
●科珀根据政府在议程建立中所起的作用,提出三种模型:外在创始模 型、动员模型和内在创始模型。
一、地方治理的演变与地方治理现代化 二、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体系现代化 三、地方人民政府与地方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代中国政府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符合现代化管理 要求、民主法治、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强有力的政府管理 体系,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全方位地推进政府创新。
第一节 政府创新、政府发展与政府能力
第三节 政府发展: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构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构
(三)政策窗口与公平正义政策议程创建
●公共政策流程是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三者之间信息能量的 交换过程。
●网络公共政策流程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国家意志与网 络社会意志的信息对流,实现意志统合,最终综合并转化为公共 政策。
一、政府创新与政府发展的内涵
●政府创新主要体现为国家宏观权力架构层面的变革与发展。 ●政府发展主要体现为政府中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政府体制创新、 职能转变、技术创新等。
●1991年出版的《当代中国政府》一书中首先提出政府发展的概念, 认为政府发展“就是政府能力的发展”。 政府发展是政府系统不断 完善的过程。政府发展的目标分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近期目标是 阶段性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中长期目标则是综合性、 整体的战略发展目标。
第二节 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
二、区域治理形态发展
●伴随着城市群发展,“行政区行政”逐渐转向区域一体化 治理,从而构成了区域治理的三种形态转换:行政区经济、区 域融合、区域一体化治理。制度变迁相应经历了“兴起—加 速—稳定”的变迁流程。
第二节 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
二、区域治理形态发展
●芭芭拉·尼尔森将政策议程流约翰· 金登则提出信息流模型以解释政策议程的创建流程。 ●王绍光基于中国公共政策现实,依据议程提出者身份与公民参与程度, 提出当代中国六种政策议程设置模式。
第三节 政府发展: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