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试题

语文五年级上古诗词试题

1.看拼音,写词语。

rùn zézhāo lùkuíhuābēi shāng shāmò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qín náyí shīhúchén wǔyuèmótiān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比一比,在组词。

园()努()泽()待()遥()孤()混()晓()尘()摩()遗()圆()怒()择()侍()摇()狐()浑()绕()尖()魔()遣()
3.解释诗句的意思。

常恐秋节至: __________________。

焜黄华叶衰: __________________。

百川东到海: __________________。

何时复西归: 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

青海长云暗雪山:————————————。

已报生擒吐谷浑:———————————。

4.填空。

1.《长歌行》一诗中,“长歌行”的“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诗的一至四句写了春天的_________,以季节的变换为顺序,说明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是_________,人的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是_________时期。

七至十句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_________,不要到老了再后悔。

2.你还知道哪些“惜时”的名言、警句、或谚语?请写出一则你最喜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百花园。

(填花名)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相映红。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4)人闲()落,夜静春山空。

(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两句诗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种气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两句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是唐代著名的_________ 主义诗人。

6. 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_________ 。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7.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 ,实际上是写_________ ;一个“深”字,表现了_________ 。

8.《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_________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____ 。

9.《春望》一诗的主题是 ______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 。

5.判断题。

(1)“从军行”是叙述军旅战争的歌辞。

()
(2)“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战士们穿着金甲在沙漠里进行了一百次战斗。

()
(3)这两首《从军行》都押“an”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

()
(4)“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主要运用了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

()
(5)诗中写的是诗人深夜看到的景象和感受。

()
(6)“三万”“五千”都是准确的数字,“河”共有“三万里”,“岳”共有“五千仞”。

()6.课内阅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默写诗中空缺的诗句。

(2)这两首《从军行》的作者是_____朝边塞诗人_____,诗歌表达了______思想感情。

(3)我还知道与这两首诗歌的主题相同的诗歌。

(写出连续的两句)
从军行
王维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①颈,归来报天子。

注①名王:匈奴王。

(1)这首诗从内容来看,属于一首诗;从诗的题目“从军行”的“行”来看,这又属于一首答案诗。

(2)有人说:“《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你是否同意,结合全诗分析。

7.问答题。

1.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2.作者触景生情,借“花溅泪”“鸟惊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连三月”说明什么?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6.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