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带人名成语的经典故事传闻10个带人名成语的经典故事传闻1-东施效颦【读音】dōng shīxiào pín【意思】:东施为人名,与西施相对应。
效:仿效;颦:皱眉头。
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出处】:《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成语故事】: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时期越国人,无论举手投足,还是言谈微笑,样样都惹人喜爱。
西施稍用淡妆,身着衣服朴素,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她实在太美了,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但是,西施有心痛的毛病。
犯病时手扶住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
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她。
皱着眉头,比平时更美丽。
村东有一女孩叫东施,长得十分丑陋,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
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有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可用扭捏作态一词形容。
结果,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子和孩子远远地躲开。
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
2-沆瀣一气【读音】:hàng xièyīqì【意思】: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
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出处】:出自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故事】: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
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
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
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
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
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
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
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
崔瀣自然也不例外。
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
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
于是,爱凑趣的人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3-江郎才尽【读音】:jiāng láng cái jìn【意思】:江郎:指南朝江淹。
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
比喻才情减退。
【出处】:出自①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
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
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
”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
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②《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成语故事】:南朝的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
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
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
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
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4-程门立雪【读音】:chéng mén lìxuě【意思】:程,指程颐,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
原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尊敬师长,诚恳求学;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出处】: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成语故事】:“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5-伯俞泣杖【读音】:bóyúqìzhàng【意思】:伯俞,姓韩,西汉时期的大孝子;因过受母笞打时,感到母亲年老力衰,笞打无力,因而哭泣。
现指孝敬父母。
【出处】:出自汉·刘向《说苑·建本》: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泣何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之力不能使痛,是以泣。
”【成语故事】:韩伯俞,西汉梁州人。
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亲欢心。
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
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分辨也不哭。
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
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枝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
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
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
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
”韩母听了将手杖扔在地上,长叹一声,无话可说。
6-期期艾艾【读音】:qīqīài ài【意思】: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常来形容人口吃。
【出处】:这句成语是由“期期”和“艾艾”结合而来的。
“期期”见于《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
”“艾艾”见于《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成语故事】:“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不过,在此前,他与司马昭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时称自己是“艾……艾……”。
有一次他在洛阳参加司马昭的聚会,交谈时,他又开始“艾……艾……”。
司马昭就跟他开玩笑:“你老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邓艾也不示弱,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故事和在一起,就有了成语“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说话结巴。
7-孙康映雪【读音】:sūn kāng yìng xǔe【意思】:晋人孙康刻苦读书的故事。
后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出处】:出自《艺文类聚》卷二: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成语故事】:晋朝人孙康从小喜欢读书,贫穷。
为了维持生计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孙康年纪小,但是也不例外。
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家里没有灯不能读书。
孙康问父亲:“为什么别人家里有油灯,而我们没有呢?”父亲回答说:“油灯很贵,咱们要买油灯全家都要饿肚子。
”小孙康很懂事,从此就不再提此事。
孙康读的书都是借的,又很讲信誉,到时间一定要还,常常因为没有时间看书而发愁。
他曾经尝试在月光下读书,但是太暗,眼睛疲劳。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
月光皎洁。
他忽然发现,书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孙康非常高兴,忙坐雪地里看书,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着雪的反射光线读书。
此后,每遇到下雪,孙康不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时间长了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读了很多的书。
最后官拜御史大夫。
许多人知道这个故事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
8-吴下阿蒙【读音】:wúxiàāméng【意思】: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