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素材阅读第4期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男人:谢谢有你,让中国这么了不起!一桥飞架三地,大海变通途1983年,香港富商胡应湘提出要在香港与珠海之间建一座跨海大桥,许多人都觉得他疯了。
香港和珠海之间的海面相隔36海里,而且长年台风肆虐,来往两地只能靠坐船或者转道深圳。
而当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内连一条高速公路都没有。
要在这片海域建起一座大桥,无异于天方夜谭。
十几年后,香港澳门相继回归,这个几经波折的项目再次被提上议程。
又经过多年的协商和勘测,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才正式开工。
直到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终于正式通车运营了。
延续35年的梦想,整整9年的艰苦建设,这座不可思议的跨海大桥终于横空出世,震惊了全世界!这座大桥到底有多牛?看看它创下的世界记录就知道了:它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55公里,是日本濑户大桥的1.5倍。
它是世界最“准”的大桥,33节沉管隧道在海底无缝对接,误差却不超过2厘米。
它还是世界最坚固的大桥之一,120年的使用年限,即使是上个月来势汹汹的超强台风“山竹”,也不能撼动它分毫。
业界称它是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英国《卫报》更惊呼这是“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看着即将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心中喜不自胜,欣然填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60多年后,这座长度相当于33个武汉长江大桥的跨海大桥,奇迹般地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把茫茫大海变成了一片坦途!不靠外援,咱们自主攻关!这座让人啧啧称奇的港珠澳大桥,堪称人类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超级工程。
在此之前,谁也不相信中国人真能把大桥造出来。
港珠澳大桥兴建之初,就面临着建设外海沉管隧道的难题。
当时,全中国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来还不到4公里,工程经验非常匮乏。
而这次,还要在外海环境下建沉管隧道,难度更是翻了好几倍。
更要命的是,工程经费也非常有限。
一缺技术经验,二缺资金支持,不缺的只有难度和风险。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一个叫林鸣的男人毅然扛下了造桥的重任。
作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上任之初,林鸣便满世界地取经。
听说韩国在建巨加跨海大桥,林鸣就带着团队来到韩国釜山,好声好气地恳求对方让团队进去参观,学习一点经验,结果人家二话不说就拒绝了。
后来听说巨加跨海大桥的沉管隧道是荷兰工程师负责安装的,便马不停蹄地赶到欧洲,找当时最先进的荷兰公司合作。
结果荷兰人狮子大开口,张嘴就要15亿,而林鸣能筹备的资金最多也就3亿。
谈判过程不仅艰难,最后还被傲慢的荷兰人羞辱了一顿:“你们又没技术又没钱,那我们只能给你们唱首祈祷歌,祝你们好运了!”在外面接二连三地碰壁,林鸣终于咬咬牙宣布:“大不了咱们自主攻关!”豪言壮语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难之又难。
在没有国外成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林鸣和他的团队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他曾感叹:“33节沉管,装上去,对接好,像连续33次考上清华,难度可能还要更高。
”2013年5月,整个团队不眠不休奋战了96个小时,才把第一节沉管隧道安装成功。
那一刻,人们欣喜万分,林鸣却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因为接下来每一次的安装,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问题。
安装第15节沉管时,不仅遇上了罕见的低温,还有一米多高的大浪,有的工人差点葬身海底。
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想尽办法先后安装了3次,才终于成功。
经过多年的实地操作和技术攻关,林鸣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新的安装方法。
到了2017年5月安装最后一节沉管时,整个团队也从当初的战战兢兢,变得自信满满。
这次安装按照传统方法,至少要8个月才能贯通,用了我们自创的新方法,居然只用了1天!1天!1天!这个梦幻般的数字,凝聚了林鸣和整个团队十几年的心血。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正是林鸣最好的写照。
更难得可贵的是,大桥在建设过程中,还主动引入了第三方环保顾问,确保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小。
如今的大桥两侧,碧空如洗,烟波浩渺,还时不时有可爱的中华白海豚跃出海面。
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精神!港珠澳大桥这样的超级工程,只是日新月异的现代中国的一个缩影。
在这样的超级工程背后,是无数个像林鸣一样呕心沥血的科技工作者在默默坚守。
你坐过高铁吗?坐上一日千里的高铁,我们可以在北京吃完早餐,接着去上海赶中饭。
90多岁的潘际銮院士,被称为“中国焊接第一人”,是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让中国高铁迅速崛起。
他的身价超过千亿,却每天骑自行车上班。
你听说过“天眼”吗?“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收到一千多光年外的电磁信号,甚至有可能收到外星生命的信号。
如此精密的系统,足足领先了其他发达国家20年。
而“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却一直活得非常低调,鲜为人知。
许多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还是在他去世的时候。
当年,某国的航母舰队还在我们家门口耀武扬威,而一个人的回国,就让那支航母舰队后退了100海里。
这个人叫黄大年。
2009年,他放弃了英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
人们称他为“用生命叩开地球之门的海归教授”,7年间,他没日没夜地工作,带领团队为中国的“巡天探地潜海”事业保驾护航,直到自己因病逝世。
直到离世前,他还念念不忘年少时立下的誓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几十年前,当我们动不动就被外国威胁的时候,有一个人毅然离家,隐姓埋名30年,为中国造出了第一代核潜艇。
这个人叫黄旭华。
当初离开家时,他的母亲60多岁;再次相见时,母亲已经90多岁高龄,母子两人相对痛哭,却依然无怨无悔。
他此生最大的骄傲就是,没有一万年,只用了十年,我们就建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
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正因为有了他们忘我的付出,如今的中国,才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中国的公路铁路桥超过100万座,全球最长的10座跨海大桥,有7座来自中国。
今天,中国的高铁总里程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2万公里,占全球高速铁路里程的60%之多。
我们活得越来越方便,出门不带钱,拿出微信、支付宝扫一扫,照样能吃喝玩乐。
我们活得越来越有底气,无论遇上利比亚战乱,还是日本末日台风,只要你有中国护照,祖国就会来接你回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有无数伟大的科技工作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点亮了民族的精神,撑起了祖国的脊梁!700多年前,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在零丁洋上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700多年后,在这片大海上,一座神话般的大桥凌空而起,继续见证了中国的奇迹。
谢谢有你,每一个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们!因为有了你们,我们的中国才会这么了不起!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你在负重前行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从太平洋上灌入人工岛的海风,拍散不了建设者的自豪、喜悦。
历时9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全线贯通。
至此,港珠东西,长虹卧波,天堑南北,通途无阻。
“15个亿怎么样?15个亿给你们这个技术”“三个亿行吗?给个框架就行了。
”“呵呵,三个亿,不如我给你们唱首歌吧”天降大任,无人敢杠无奈之下,考察团只有来到大概离工程300米左右的海面上,开了个船过了一下,用卡片机拍了几张照片。
从釜山回来后,林鸣更加坚定一个决心:港珠澳大桥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装经验的公司来合作。
于是,他们找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一家荷兰公司合作,人家开了个天价:1.5亿欧元!当时约合15亿人民币。
谈判过程异常艰难,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妥协说:3亿人民币,一个框架,能不能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的支持。
但是,荷兰人戏谑地笑了笑:“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跟荷兰方面谈崩了之后,林鸣和他的团队也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以走:自主攻关!因为难以承受国外高额的技术资询费用,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沉管隧道技术,也无法在港珠澳大桥上照搬套用。
林鸣没有绕开这个问题,他坚信: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
可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林鸣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需要将33节,每节重8万吨,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
不被理解,没有经验,外国人都在看,中国工程师到底行不行?当然行!2013年的5月1日,历经96个小时的连续鏖战,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
这是不平凡的96个小时,仿佛一个从来没有人教过,也从来没有驾驶经验的新手司机,要把一辆大货车,开上北京的三环。
林鸣和他的团队,在海上连续奋战了整整96个小时,5天4夜没合上眼,终于,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然而,第一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后面32节安装都可以简单复制,严苛的外海环境和地质条件,使得施工风险不可预知。
这是个高风险的事情,林鸣每一次安装,离开房间的时候,他都会回头看看那个房间,因为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出发。
死神对林鸣的第15个“孩子”——E15——发出了通告,在第15节沉管的安装时候,他们碰到了最恶劣的海况,珠江口罕见地只有不到10度,海浪有一米多高,工人都被海浪推倒在沉管顶上。
尽管如此,工人还是护送沉管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坞内。
当时起重班长说:回家了,回家了,终于回家了。
命是捡回来了,可E15的安装计划却就此搁浅。
第二次安装在2015年大年初六,为了准备这次安装,几百个人的团队春节期间一天也没休息,但是当大家再一次出发,现场出现回淤,船队只能再一次回撤。
当时压力很大,只装了15个沉管,还有18个沉管要装,这样下去这个工程还能完工吗?拖回之后,许多人都哭了。
10年来,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地“钉”在工地。
只有体型的变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整整40斤。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时分,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终于完成了,船上一片欢呼,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中国乃至世界各大媒体,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而此时的林鸣,却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
偏差16公分,这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
而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
但林鸣说:不行,重来!茫茫大海,暗流汹涌,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一旦出现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算了吧。
”“还是算了吧!”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这时,林鸣内心出现一个声音:如果不调整的话,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一个永远的偏差。
他把已经买了机票准备回家的外方工程师,又“抓”了回来。
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缩小了几十倍的差距!那一夜,他睡了10年来的第一个安稳觉。
清晨五时许,林鸣又开始了自己风雨无阻的长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