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与方法——第八章审计抽样目录01考情分析02内容介绍03内容讲解【考情分析】本章是中级审计理论与实务要求的范畴,包括审计抽样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
近三年考试都有所涉及,分值5分左右,主要偏重基本概念的掌握。
仅中级资格考试要求。
【内容介绍】第一节审计抽样概述第二节审计抽样的基本程序和样本选取方法第三节属性抽样法第四节变量抽样法【内容讲解】第一节审计抽样概述一、审计抽样的含义和运用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包括统计抽样方法和非统计抽样方法。
审计抽样可用于内部控制测试和实质性审查,但并不适用于这些测试中的所有程序。
比如,审计抽样可在检查和函证中广泛运用,但通常不用于询问、观察和分析。
审计抽样通常不适用于下列情况:1.检查总体的完整性;2.抽样单位较少;3.总体中的每笔业务金额均超过重要性水平;4.可接受检查风险过低或要求审计检查保证程度过高;5.有特殊风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6.使用审计抽样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1)审计事项由少量大额项目构成的;(2)审计事项可能存在重要问题,而选取其中部分项目进行审查无法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的;(3)对审计事项中的全部项目进行审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事项中选取下列特定项目进行审查:(1)大额或者重要项目;(2)数量或者金额符合设定标准的项目;(3)其他特定项目。
选取部分特定项目进行审查的结果,不能用于推断整个审计事项。
二、审计抽样的种类(一)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是指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抽样方法:(1)随机选取样本;(2)运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和计量风险。
统计抽样的优点:1.科学的确定样本量;2.随机选样,减少偏见;3.量化抽样风险;4.运用概率统计理论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价推断总体特征。
缺点:但统计抽样又可能发生额外的成本,需要特殊的专业技能,而且也做不到绝对准确。
统计抽样的方法两种:属性抽样——适用于控制测试,变量抽样——适用于实质性审查。
(二)非统计抽样非统计抽样也称判断抽样,一般是由审计人员根据专业判断来确定样本量、选取样本和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估。
特点:1.使用方便、灵活,能够充分利用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2.依据主观判断确定样本量,不如统计抽样客观;3.根据经验和主观判断,结论不够准确;4.不能量化抽样误差和抽样风险。
(三)抽样方法的选择抽样方法选择时,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对成本效果方面的考虑。
这两种技术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获取审计所要求的充分、适当的证据。
(四)审计抽样与专业判断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两种方法都要求审计人员在设计、执行抽样计划和评价抽样结果中合理运用专业判断。
三、审计抽样风险及其控制(一)抽样风险及其控制1.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样本测试结果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可能性。
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
抽样风险分为下列两种类型:(1)在内部控制测评中,抽样风险表现为两种形式:信赖不足风险(高估风险)、信赖过度风险。
(2)在实质性审查中,抽样风险表现为:误拒风险、误受风险。
另外,信赖过度风险、误受风险此类风险影响审计的效果;信赖不足风险、误拒风险此类风险影响审计的效率。
2.抽样风险的控制控制抽样风险有两个途径,一是调整样本量,增加样本;二是采用恰当的抽样方法,合理地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例题1·单选题】信赖不足风险影响:A.审计效率B.审计效果C.审计结果D.审计质量『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信赖不足风险、误拒风险影响审计的效率。
(二)非抽样风险及其控制1.非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之外的其他原因所造成的风险。
如,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误解审计证据、工作疏忽等而未能发现样本中实际存在的误差的可能性。
2.非抽样风险的控制非抽样风险对审计效率和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审计人员有效的训练,对审计程序的精心设计,对审计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监督和复核等,将之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下。
【例题2·多选题】(2016年)审计人员在审计抽样过程中,造成非抽样风险的原因有:A.确定的样本量过少B.实施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C.实施了不恰当的抽样方法D.因工作疏忽未能发现样本中实际存在的误差E.对审计证据存在误解未能发现样本中存在的误差『正确答案』BDE『答案解析』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之外的其他原因所造成的风险,即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工作疏忽等而未能发现样本中实际存在的误差的可能性。
非抽样风险与审计人员采用的抽样方法无关。
第二节审计抽样的基本程序和样本选取方法一、审计抽样的基本程序(4个步骤)(一)确定审计对象总体(二)确定样本量(三)选取样本并审核(四)评价抽样结果形成审计结论(一)确定审计对象总体1.总体的相关性和完整性2.总体中项目的同质性对于所含项目存在一定差异的总体,应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分层。
3.总体中项目的可辨性4.总体中项目的充分性(二)确定样本量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包括:(会判断)1.总体容量。
组成总体的项目个数(也称总体规模)。
总体容量越大,抽样所需的样本量越大。
2.总体项目差异。
包括误差率(与项目对错有关)和总体标准差(与数值有关)。
与样本量成正向关系,总体项目差异越大,抽取的样本量越大;总体项目差异越小,抽取的样本量越小。
3.审计结论的精确限度精确限度是指统计抽样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总体实际情况之间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与样本量成反向关系。
精确限度越低,所需要的样本量越大;反之越小。
4.审计结论的可靠性程度是指统计抽样所做出的审计结论可予信赖的程度。
与样本量成正向关系。
【例题3·单选题】(2016年)下列因素中,不影响审计抽样样本量的是:A.总体容量B.总体项目差异C.样本选取方法D.审计结论的精确限度『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统计抽样样本量的确定受四个因素影响:总体容量、总体项目差异、审计结论的精确限度和审计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三)选取样本并审核样本项目的选取越遵循随机原则,其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就越高。
(四)评价抽样结果形成审计结论1.分析样本误差如果选取的项目不适合实施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通常使用替代审计程序。
如果审计人员无法或者没有执行替代审计程序,则应将该项目视为一项误差。
2.推断总体误差(统计、非统计)3.重估抽样风险如果推断的总体误差接近或超过可容忍误差,会增加误受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审计人员应当重估抽样风险,如经重估后的抽样风险不能接受,应考虑是否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程序。
在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时,如果抽样结果表明无法达到审计人员对所测试的内部控制的预期信赖程度,则应考虑增加样本量或调增控制风险的评估水平,修改实质性审查程序。
4.形成审计结论通过审查样本,从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从而形成审计结论是审计抽样的最终目的。
二、审计抽样中样本的选取方法审计抽样可以分随机选样和非随机选样。
统计抽样必须使用随机选样。
基本方法,包括使用简单随机选样、系统选样和分层选样。
(一)简单随机选样随机数是由随机生成的从0到9十个数字所组成的数表,每个数字在表中出现的次数是大致相同的,它们出现在表中的顺序是随机的。
随机数表也称乱数表。
1.对总体项目进行编号。
编号的目的在于确定总体项目的标志并确定所使用的随机数的位数。
2.选择一个随机起点和一个选号路线。
起点和选号路线由审计人员随机决定,但一经选定就不得改变。
符合总体项目编号要求的数字,即为选中的号码,一直到选足所需的样本量为止。
(二)系统选样系统选样也称等距选样法。
使用系统选样法时,审计人员首先计算抽样间距,然后从第一个间距中选择一个随机起点,以随机起点作为开端,按照计算的抽样间距等距离地顺序选取样本。
计算公式如下:抽样间距=总体容量÷样本量在总体随机分布时,选择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
(三)分层选样法分层选样法是按照一定标准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对各层次或各种类型的项目分别进行随机选样。
它并非一种独立的样本选择方法,必须结合简单随机选样法等方法使用。
【例题4·多选题】如果审计人员计划随机抽取15笔赊销业务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系统选样法B.属性抽样法C.随机数表选样法D.发现抽样法E.变量抽样法『正确答案』AC『答案解析』属于随机抽取15笔赊销业务,此时可以采取系统选样法、随机数表选样法,不能采用属性抽样方法,属性抽样主要是定性分析。
第三节属性抽样法一、属性抽样法基本原理属性抽样法是一种用来推断总体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项目所占比率的统计抽样方法。
二、属性抽样法基本步骤基本程序:(4+1个步骤)1.确定审查总体,并定义属性和误差;2.确定抽样参数;3.确定样本量;4.选取样本并审查;5.评价抽样结果推断总体。
【例题5·单选题】(2013年)下列关于属性抽样法基本步骤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确定总体——确定样本量——确定抽样参数——选取样本——审査样本——评价抽样结果——形成结论B.确定总体——确定样本量——确定抽样参数——选取样本——评价抽样结果——审查样本——形成结论C.确定总体——确定抽样参数——确定样本量——选取样本——审查样本——评价抽样结果——形成结论D.确定总体——确定抽样参数——确定样本量——选取样本——评价抽样结果——审査样本——形成结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属性抽样法基本步骤: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确定抽样参数、确定样本量、选取样本并审查、评价抽样结果形成审计结论。
第四节变量抽样法一、变量抽样法基本原理变量抽样法是一种能够对总体的数量余额作出估计的统计抽样方法。
二、变量抽样法基本方法单位均值估计法、差异估计法、比率估计法。
(一)单位均值估计法单位均值估计法是通过样本的单位平均值估计总体平均值和总值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
样本的单位平均值×总体容量=总体价值估计值(二)差异估计法差异估计法是一种通过样本记录值与审计值的差异来推断总体记录值与审计值差异,进而对总体记录值做出评价的变量抽样方法。
样本项目差异的平均值×总体容量=总体差异的估计数(三)比率估计法比率估计法是一种通过审计值与样本记录值的比率来推断总体审计值与记录值的比率,进而估计总体审计值并对原记录值的正确性做出评价的变量抽样法。
比率=样本审定金额÷样本账面金额总体审计值的估计=总体记录值×比率【例题6·单选题】某企业的存货项目为1500个,账面总金额为3600000元,审计人员在考虑了预计总体标准差、可容忍误差、预计总体误差及可靠性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确定的样本量为3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