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寄生虫之吸虫

寄生虫之吸虫

吸虫(trematode)
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 吸虫纲Class Trematoda 复殖目Order Digenea 吸虫形态
背腹扁平,两侧对称
具口、腹吸盘
无体腔
雌雄同体
消化道:肠盲管
吸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特殊的附着器官:吸盘等
消化系统退化
高度发达的生殖能力
有无性增殖世代
吸虫的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1个)→输卵管(卵黄腺通过卵黄总管,受精囊注入)→卵模(梅氏腺)→子宫(盘曲)→生殖腔→生殖孔
吸虫的雄性生殖系统
睾丸(1-2个)→输出管(2根)→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阴茎(阴茎袋)→生殖腔→生殖孔
吸虫卵特点
卵圆形,大小差异大
多数具卵盖
卵内含卵细胞+卵黄细胞
或毛蚴
吸虫生活史阶段
虫卵(Egg)毛蚴(Miracidium)胞蚴(Sporocyst) 雷蚴(Redia)
尾蚴(Cercaria) 囊蚴(Metacercaria)童虫(Preadult) 成虫(Adult worm)
吸虫的无性世代
虫卵(水中或螺内孵化)→毛蚴(螺宿主淋巴系统内发育)→胞蚴(螺内无性增殖)→雷蚴(螺内无性增殖)→尾蚴(逸出螺体)→囊蚴(第二中间宿主)→
常见医学吸虫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日本裂体吸虫(血吸虫)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概述
寄生肝胆管
致肝吸虫病,主要分布远东地区
人体感染与饮食习惯有关
人体首例1874;国内1908上海
成虫形态
为吸虫的模式形态大小、体形似葵花子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睾丸分支,卵巢分叶虫卵形态
蠕虫卵中之最小者形似芝麻,具卵盖、肩峰,另一端有小棘,内含毛蚴
肝吸虫的生活史
成虫卵毛蚴

胞蚴

雷蚴

童虫囊蚴尾蚴
肝吸虫生活史要点
成虫寄生肝胆道
需2个中间宿主:豆螺、淡水鱼
经口吞食鱼虾中囊蚴感染
经粪便排出虫卵
猫,狗,猪等为重要储蓄宿主
肝吸虫的致病
成虫为主要致病阶段
机械及毒素致胆管炎症、黄疸、结石
重症慢性感染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癌
实验室查诊
病原学诊断:粪检查卵:沉淀法首选
十二指肠引流液查卵
免疫学诊断:查Ab,CAg
其它:询问病史(食生鱼史)
肝吸虫流行因素
传染源:病人和储蓄宿主
传播途径:I、II中间宿主并存于同一水体不科学的鱼养殖(人粪养鱼)饮食习惯肝吸虫的防治原则
治疗病人:吡喹酮
卫生教育:改变饮食习惯,科学养鱼
控制和处理储蓄宿主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
成虫形态:形似姜片,肥厚腹吸盘大于口吸盘睾丸珊瑚状分支卵巢呈佛手状
虫卵:最大、椭圆形、淡黄色卵盖不明显内含卵细胞和卵黄细胞
生活史
感染期:囊蚴
大型肠吸虫,寄生小肠
中间宿主:扁卷螺类
水生媒介植物:红菱、荸荠、茭白
猪为重要保虫宿主
致病——肠道炎症,营养吸收不良虫体量大可致肠梗阻
诊断与防治:粪便沉淀法:虫卵
水、粪管理卫生教育,饮食卫生驱虫:吡喹酮
并殖吸虫:我国约有28种,主要有二种: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概述
人兽共患、兽主人次世界性分布
成虫寄生于肺,致肺部病变亦可异位寄生于脑,皮下等
成虫形态
肥厚、背部隆起似半粒黄豆
鳞状皮棘(利于组织内穿行)
生殖腺并列
口腹吸盘大小略同
虫卵特征
基本形态为水缸形
有宽而扁平的卵盖
内含卵细胞和卵黄细胞
大小、形状及卵壳厚薄多变
肺吸虫生活史
成虫卵毛蚴

胞蚴

I、II雷蚴

童虫囊蚴尾蚴
肺吸虫生活史要点
感染期:囊蚴
童虫游走穿行性移行
成虫寄生肺部为主
卵由痰粪排离
有转续宿主和保虫宿主
致病
主要阶段:成虫和童虫
成虫形成肺部脓肿和囊肿
童虫引起游走性结节
异位寄生常见于脑皮下腹腔等
斯氏肺吸虫引起幼虫移形症
肺吸虫病病型:胸肺型、脑脊髓型、腹型、皮下型
肺吸虫病的诊断
病史、X线
病原检查:查卵: 痰检(10%NaOH)粪检(沉淀法)皮下结节活检 免疫诊断
肺吸虫的分布
世界性、除欧洲外中国24省有病例报告国内流行区:山区为主
溪蟹型:华东、华南、华中地区
喇蛄型:东北松花江流域
流行因素
传染源:野生动物为主、人为次
两种中间宿主的存在:山区多
地区居民的饮食习惯
转续宿主的作用
肺吸虫防治
卫生教育为主:改变饮食习惯
杀虫治疗:吡喹酮为首选
寄生人体主要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东南亚、中国、日本(肠系膜静脉)
曼氏血吸虫非洲、拉丁美洲(肠系膜静脉)
埃及血吸虫非洲、中东(膀胱痔静脉)
日本裂体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成虫形态
雌雄异体
雌虫居留于雄虫抱雌沟(gynecophoral canal)内
口、腹吸盘有短蒂柄,明显
雄虫睾丸(7个)排列成行
分而合的消化道
虫卵形态
卵圆形,中等大小,卵壳薄
卵壳一侧有小棘
外有脏物、内含毛蚴
生活史
成虫虫卵毛蚴
(门脉、肠系膜静脉)
童虫尾蚴I、II胞蚴
组织性虫卵
在组织内沉积、发育、存活并能形成虫卵肉芽肿的虫卵
成虫产出的卵需在肝、肠组织内发育10天成熟, 生存11天, 与致病、诊断、疗效考核有关
生活史(人体外发育)
虫卵随粪便污染水源
毛蚴进入钉螺体内
I、II胞蚴无性繁殖
尾蚴逸出钉螺生活史(人体内发育)
尾蚴(感染期)皮肤钻入
童虫经肺循环入门脉
成虫寄生肠系膜下静脉
虫卵组织内发育成熟
钉螺生态特点
水陆两栖喜荫蔽,杂草丛生处以腐植质为营养活动范围小日本血吸虫要点
寄生部位:门脉、肠静脉系统
只需一个中间宿主:钉螺
人畜共患,保虫宿主多
尾蚴经皮肤感染
主要致病阶段:组织性虫卵
致病机制
尾蚴:尾蚴性皮炎
童虫:肺部症状
成虫:静脉内膜炎
虫卵:虫卵肉芽肿(嗜酸性脓肿、假结核结节、纤维化)
虫卵肉芽肿所致病变
肠壁:脓肿溃疡增生、狭窄、癌变
肝脏:脓肿、结节、肝纤维化、门脉高压(脾肿大、腹水、侧枝循环-食道、痔、腹壁浅静脉曲张)
脑等:虫卵异位寄生
血吸虫性变态反应
尾蚴性皮炎:I、IV型、
急性血吸虫病血清病样反应
血吸虫性肾病:III型
虫卵肉芽肿:IV型
ADCC杀伤效应:II型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早期急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后果: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
血吸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
伴随免疫(concomitent immunity)
对原有成虫不发生作用
针对再感染的童虫具抵抗力
免疫效应:免疫保护和免疫病理
血吸虫病诊断
临床诊断:疫水接触史、临床症状
病原学诊断:粪便沉淀孵化法、改良加藤(Kato)法、直肠粘膜活检法
免疫诊断:检测抗体、CAg、环卵沉淀
综合查病
血吸虫毛蚴特点
入水迅速孵化、向清性、向上性、向光性、直线游动呈“之”字形
毛蚴孵化条件
水清、温度:25-30o C、光照、pH:6.8-9.2、无氯、去盐分
血吸虫病的流行
分布:长江以南12省市、流行因素:粪便污染水源
中间宿主钉螺病人和保虫宿主生活和生产接触疫水
血吸虫流行区类型
水网型、湖沼洲滩型、山丘型
防治原则
查病治病:首选吡喹酮
查螺灭螺:土埋、药杀、火烧
做好个人防护
三种人体血吸虫虫卵特点
S.japonicum侧细刺型
S.mansoni粗大侧刺型
S.haematobium端刺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