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繁森感人事迹总结800字

孔繁森感人事迹总结800字

孔繁森感人事迹总结800字孔繁森的感人事迹优秀作文1如今的社会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

高科技。

外来文化充斥着大街小巷。

街道上到处长的是流行歌曲,时髦青年嘴里张口闭口都是一些让人听不懂的新词汇,几乎每个年轻人一说起周节伦,李宇春都会眉飞色舞。

对他们的来历,出身是如数家珍,对他们的风采是敬仰万分,但如果你问他们雷锋是谁?什么是奉献精神?恐怕几没有几个人可以完整的告诉你了。

是时代改变了人的思想还是人的观念迁就了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深的社会问题。

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去质讯它。

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它。

我能做的只是在我内心万分呵护我曾经追求了一生的那种信仰,我所守护的,也许就是人的一种心劲。

是那种能让人在危难之际爆发无穷动力的力量源泉!周日闲来无聊整理房间,从一个废旧的箱子中我发现了一张碟片。

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我当年在部队是组织我们观看了这部电影后,由于我很有一些感触,请假上街又买了张光碟。

时光迁就。

没想到时隔14年后。

居然在我打扫房间时又看到了它。

抹去碟上尘封许久的灰尘。

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插入碟机中,呵呵。

过去东西的质量还真没的说,随着悠扬的歌声响起,我的心绪不经意间已经漂到了那高原的茫茫雪域之中……同所有的伟大人物相提而论。

孔繁森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

和那些曾经被万人所津津乐道的奇闻逸事。

经历传奇来说。

他所做的一切似乎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不置一提。

同那些被流芳百世,千古传唱的名言名句,诗词歌赋相论。

他也没留下什么豪言壮语。

一切似乎都不能比。

孔繁森已早离我们而去。

他应该是停留在上一世纪的一个坐标。

但是现在流行的一切又怎么可以和他所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相比。

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一个精神坐标。

精神指南。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奉献。

民族的进步也正是靠了这许多人的求新立异。

但我们不要忘记了那些曾经为我们有今天这样一个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空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也不要忘记了那些在无名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所有我们应当景仰的人!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又回到了火热的部队。

又回到了哪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在哪个万象更新的年代里。

在世界最高的地方。

在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雪域高原___阿里。

在没有被外来文化所侵蚀的那片净土上升起了一颗让所有人都时代铭记的新星——孔繁森。

孔繁森的感人事迹优秀作文2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奉献,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刻会冲淡记忆,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中共阿里原书记——孔繁森。

假如人生是汪洋中的一条小船,那么,志向是方向盘,工作是发动机。

没有志向则船无往,只能在大风大浪中晕头转向,随波逐流,终无所成;不发奋工作,纵然有了方向,也只能是守株待兔,停滞不前。

立志是十分重要的,人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地去学习,去工作。

孔繁森也正是为了西藏阿里,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记得他来到西藏,第一次主持会议的时候,他不是侃侃而谈,不是气宇轩昂,不是决心如山倒,也不是誓言重重。

他只是平淡地说了声:“你们会在我心中。

”正是这个看似平凡的志向,拉开了他西藏工作的序幕。

为他光辉的历程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江泽民爷爷曾指出,领导干部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孔繁森就是这样的典范。

忘不了多少个夜晚,他在屋角沉思;忘不了多少个白昼,他在黄土沙中奔波;忘不了他踏遍了每户人家的门槛,慰问了每个老人,鼓励过每个孩子,帮忙过每个家庭;也忘不了他曾收养过两个孩子,对他们关怀备至,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的心中装着的始终是藏族的孤儿,藏族的老阿妈、老阿爸。

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奶和血。

”孔繁森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他的精神永远刻在藏胞的心里,他的光辉形象在全国人民心中永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必须要有显赫的声誉,但务必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抗美援朝的老英雄李玉安、井玉琢,引功埋名几十年,默默奉献。

他们虽名不显世、誉不骄人,但又何尝不是具有崇高精神的共产党员呢?无私奉献是时代的需要,是孔繁森给我们这代人——乃至世世代代都留下了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呀,指引我们向前向前再向前。

孔繁森的感人事迹优秀作文3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苦家庭,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主动申请到西藏工作。

在拉萨工作几年后,于1993年4月4日调往阿里地区任中共阿里地委书记。

阿里地区的环境极其恶劣,海拔高空气稀薄,温度常年低于零度,人烟稀少,让人望而生畏。

然而,孔繁森就是在这样一片荒凉的土地上洒下他的满腔热血!到任后,积极听取干部意见、带领干部们走访村民的家、给孤寡老人治病带去温暖、到兵站与战士们合唱。

雪灾严重,妻女从山东赶来看他,妻子因病住进了医院,他也没有第一时间去医院探望,而是继续投身在救灾的工作中,直到灾情减轻才到医院探望自己的妻子……这些无不体现了孔繁森无私奉献、无时无刻把群众放在第一位的精神。

然而这样一位人民的好干部却在赴新疆考察的途中车祸身亡,让人扼腕叹息。

看完这部电影,再加上自己在网上查阅关于孔繁森同志的生平事迹,我觉得我真的很渺小,为大家付出的远远不够,自己受的苦远远不足!试问有多少人愿意离开自己的亲人远赴西藏,在那恶劣的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孔繁森同志意识到西藏人民需要我们共产党员的帮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过上美好的生活。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在那次雪灾中,他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群众,其次再保护牲畜。

他把群众的情绪稳定,再团结群众把损失减到最少,最后成功抵御住了这次灾难。

我还认为我应该学习他那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

雪灾中,他不忘在水深火热的群众,没有第一时间赶去探望从家乡远道而来的妻女。

他是真正把群众放在第一位的人。

他了解到山区的教师很久没发工资,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工资捐了给她。

他到孤寡老人家,为老人暖脚,这让老人得到久违的温暖。

党员和群众就像鱼和水,谁都不能离开谁,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党员才能更好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孔繁森同志有太多宝贵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作风,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需要学习完善的还有很多,我立志以孔繁森为榜样,学习他那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后我以他的名言作结束语: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孔繁森的感人事迹优秀作文4孔繁森出生在五里墩一户贫苦农民,一辈子靠种地为生。

孔繁有两个哥哥,排行老三,爹娘习惯叫他“小三儿”。

1985年,十四岁的孔繁森考入堂邑镇农中,在那个大跃进的年代里,十几岁的学生一样要和农民们天天参加劳动,大炼钢铁,田野里到处是挥汗如雨的人们。

1960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饥荒,粮食不够吃,可孔繁森和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俗话说“半大小于,吃死老于”,学校按规定每个月给学生一元五角的生活费,孔繁森除了给自己买一点生活必需品以外,从不乱花一分钱。

班里有个同学叫孔祥秋,也是从农村来的,家里很穷。

他把学校发的生活费都攒起来,一分都不舍得花。

可是十六七岁的他个子高,饭量很大,学校食堂供应的饭菜量小根本不够吃,他常常饿的头晕眼花,走路都打晃,但他从不对同学说,自己默默地忍受着。

孔繁森看在眼里记在。

有一天,他叫住了孔祥秋,从兜里掏出几个饭票对他说:“我的饭量不大,这是剩下的,拿着吧,虽然不多,可也能顶点事。

”孔祥秋不相信,大家都吃不饱饭,孔繁森怎么还能有剩余?他不肯要。

孔繁森硬塞给他,孔祥秋接过饭票哭了。

孔繁森长大后曾两次援藏,为了藏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呕心沥血,最后因车祸以身殉职,倒在了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孔繁森同志是一个善良,勇敢,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一个伟大人物。

他这辈子无不每时每刻都为人民着想,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

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时刻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

孔繁森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好儿子,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孔繁森的感人事迹优秀作文5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

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都让他牵肠挂肚。

但是孔繁森想着党和人民需要自己,总要有人去,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期盼能为藏族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岗巴工作三年,全县的乡村、牧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与当地的藏族人民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任职期间,他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都跑遍了。

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了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

他向乡干部提出抚养要求,并把孩子带回拉萨。

看到他实在忙但是来,另一个藏族干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

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领的补贴是六百元。

但是他在那里收养了孤儿,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手。

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他收养的孤儿),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

十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

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

花七十六块钱买的西装,从内地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

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