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傣族舞教学课件

傣族舞教学课件


安详、 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 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 傣族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自然喜 欢树荫和水边,喜欢明月和繁星,劳动生活 节奏也不过于激烈,劳动后归来清洗洁净, 饭后在微风轻拂凉爽的夜晚,和着轻缓的鼓 声自由跳舞,那是最惬意的事。素有洁净、 爱美和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风习的傣族,就是这样地把水的 清纯和水波轻柔的流淌,化为他们安详、舒 缓的舞蹈动律。
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中,依然保存 有诸多古越人的遗风。 一些云南的考古学者们认为:“今日傣族人民的舞 蹈,若考其渊源,有着很长的历史可寻。他们的优 美舞蹈动作,从云南出土的历史文物上可以找到印 证”,云南晋宁石寨的出土文物(战国末、汉代初 期)的“鎏金盘舞青铜扣饰”和“四个舞俑青铜 器”“这两件器物上的舞蹈动作,简直就像今天傣 族的‘三道弯’舞蹈造型”,西汉初期青铜文物上 显示的一个奴隶的形象,“她的发式与今天傣族未 婚女青年一模一样”。因此,参考古文献的有关记 载,借助出土文物和考古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结合 仍在流传的傣族民间舞蹈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弄清 傣族舞蹈的源流及其演变。
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 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由 于该地区适于孔雀生长和繁殖,傣族人民才 能够仔细观察孔雀,从而进行孔雀舞的艺术 创造,并于后来融入了宗教因素。孔雀的自 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当孔雀立于高处 或栖息在树桠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 态正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角度上看它的 骨骼结构,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 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孔雀形象,不仅在舞蹈中, 就是在傣族织锦、饰物上的孔雀图案,也多 是三道弯的形象。
第四章 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 民间舞蹈
主讲:aa
第十节 傣族民间舞蹈
傣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古越人的遗风——孔 雀与象的意境——水文化的特征——与朝鲜族民间 舞蹈比较民间舞蹈 亚热带风情的傣族民间舞蹈——动律——造型—— 风情——孔雀舞 关于古越人的习俗,有关百越民族史的专家们概括 为:“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使舟、巢居、 种植水稻、语言不同、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 这些特征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实物之间存在着密 切的关系。
“一顺边”是高原民族舞蹈特有的动律形态和文 化现象,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则在“三道弯” 与“一顺边”融合后,又在傣族特有的安详、舒 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 者心理活动的形象化。不论是自娱性的轻歌漫舞 还是舞台表演及大型的游行表演,我们都可以看 到这种优美的动态形象。 傣族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这里土地肥沃, 山川秀丽,四季常青。村寨依河傍水,椰树高耸, 蕉林处处。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 优美宁静。南国田园陶冶了傣族人民温和、善良 的性情,民间舞蹈洋溢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
孔雀属于留鸟,是世界稀 有珍禽,古代又称作孔爵、 孔鸟,在中国分布于云南 的南部和西南部,成群活 动于热带森林中或水边。 佛教传入加深了傣族对孔 雀的喜爱,人们以孔雀翎 献佛,演孔雀舞求吉祥, 绘画、雕刻不乏孔雀形象, 工艺、纺织品以及日用物 品、饰物上多有孔雀的图 案。孔雀的美好形象,深 人民族心理和事物之中。
象脚鼓舞
傣语作“光黑拉”“烦光”。是男子表演的自娱性 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 地区。大型鼓于伴奏,舞者左肩挎大鼓,拳、掌、 指轻敲重打,抑扬顿挫形成“鼓语”,边敲、边变 换姿势,和舞者相呼应。小型鼓用于鼓舞表演,鼓 的尾端系孔雀翎饰物。表演时舞者的舞姿、韵律和 鼓的音色、音量及鼓尾的摆动融汇一体,人鼓合一。 青年们常挎鼓敲击竞舞,舞蹈动作灵巧、敏捷,表 演乐观、风趣。西双版纳还有一种长约80厘米的小 型象脚鼓,更便于鼓舞竞技。双人对舞中,以夺得 对方的帽子或头巾为胜。
此外,人们生活在亚热带的环境,经常和孔雀、 大象等温驯、可爱的热带动物相处,舞蹈中自 然地融入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成为动 律、动态的文化因素。傣族不同程度的保存有 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来自农耕文 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他们对自然界充满 亲切感,人际之间和谐、融洽。小乘佛教传入 后,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 德行善,多布施以修来世福等思想,和原有的 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 性格。自然环境、劳动生活、民族性格、审美 心理,融为安详、舒缓的动律,贯串于舞蹈动 律和表演之中。
傣族民间舞蹈的动态形 象上,舞者多保持半蹲 的舞姿,重拍向下,均 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 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 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 跺,看似着力而下,却 是重起、轻落,全脚掌 平稳着地等,是动律的 基本特征。
伴奏乐器
象脚鼓、 象脚鼓、芒、钹等。其中,主奏乐器是象脚 鼓,顾名思义,鼓的造型很像大象之脚,音 色和敲打的方法也很别致。可用两手轻重拍 打鼓面、鼓边,可用单指、双指敲打鼓边, 以发出“崩、巴、比、泼”等音响形成各种 鼓点,紧密配合舞蹈表演中的动作变化。鼓 的节奏平稳,绵延的乐音和舞蹈均匀的动律 相呼应,增强了安详的气氛和热带的风情。
孔雀与象的意境
在接近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中,繁殖着孔雀、 犀鸟、野象、犀牛等珍禽异兽,生长着许多名贵树 木、珍奇植物,带给傣族人们神奇美妙的意想。傣 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流传最为 广泛,并从中又派生出一些舞蹈形式,这些舞蹈中 所展示出来的孔雀与象的意境,远远超出舞蹈本身。 从珍禽异兽到“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的艺术升华, 是古越人审美心理的继承与发展,是傣族人民来自 劳动生活的艺术创作,其中包含着远古的图腾崇拜、 地域的、历史的、乐舞的以及宗教的多种文化因素。
大象也是热带森林中的珍贵动物,和孔雀一样 深受傣族人民的喜爱。象可耕田、搬运木材, 负重至远,可组阵打仗,能合着音乐节拍舞动, 供乐人乘坐其上表演乐舞,象皮还可以制成坚 固的甲胃。在佛教中释边牟尼佛两侧右胁待的 普贤,是乘坐象的。盛大的宗教节日中,佛像、 佛牙要由装饰华丽的“圣象”驮行。因此,象除 了自然特征的温驯外,又带有神圣的宗教色彩。 傣族先民素有驯养孔雀与驯化野象的风习,而 且是:“孔雀巢人家树上,象大如水牛。俗养象 以耕田,仍烧其粪”。象舞、象脚鼓、象脚鼓舞 不仅在傣族地区流传,还在云南其他民族传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