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兵车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合理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语言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教学难点:诗歌的谋篇布局的特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

七年来燎原的战火,燃遍叙利亚这个曾经安宁平静的古国。

4月13日、17日,美英法又悍然发动了对叙利亚的大规模空袭。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中,不知又有多少人会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追随诗人的足迹,去感受一千多年前,人们同样在战争中的哀哀无告和苦苦挣扎,去学习他的经典诗作《兵车行》。

二、解题1、作者介绍。

杜甫,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早年漫游各地,后困居长安多年。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诗作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练。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高》等诗,皆为人传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 “行”即所谓“歌行体”,是古代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式灵活富于变化。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体,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是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三、梳理与感知1、预习检查有人说,你读过的书藏在你的气质里。

套用下,我说,你读过的诗藏在你的声音里。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预习就换个形式。

我们请三位同学接力朗读课文,每人一段。

要求:尽量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节奏。

如果能够读出一点儿感情就更好了。

(1)其他同学注意听读,我要考考大家的听力如何。

(2)他们读的怎么样?朗读技巧·语气运用一般规律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杜甫作为唐代最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诗人,自觉地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那么,这首《兵车行》到底是感于“哀” 还是感于“乐”?又是缘何事而发的呢?明确:(1)感于哀。

当然哀乐只是古人对诗歌中所抒发感情的最粗疏的分类。

哀,在这里更确切的说是悲伤、愤懑。

(2)缘于“点行频”,即朝廷频繁地征兵作战,由此造成了黎民百姓的重重苦难。

(大家再看下诗歌的第二节,大致上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说了色什么意思?第一层: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总括)第二层: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戍边第三层: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第四层:君不闻第五层: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3、再读文本·品味语言清人曾国藩在谈及自己的读书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今天,多读仍然是我们学好古诗文的不二法门,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朗读全诗,读的时候把你认为好的词句勾画出来,也可以在书页空白处做批注,一会儿我们再做交流。

4、三读文本·披文入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意思是说作家创作的时候总是先有情感的触动,然后用恰当的语言把它写出来;而我们鉴赏作品则是从语言的分析和品味,逐步深入地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5、四读文本·以情传声朗诵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品味语言、感受形象、体会情感方面。

同时,朗诵也应该是诗歌鉴赏的必须达成的目标,因为“你的声音里藏着你读过的诗”。

因为时间关系,也因为大家都累了,我们换一种方式,由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听读。

好了,刚才我们说到诗歌的朗诵,有两个境界,第二个境界是“以情带声”,是指诵读要在深入了解文本,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因内心真挚的感情去带动呼吸,控制气流,从而自然而然的用声音去表现作品蕴含的感情的诵读境界。

四、联想与想象(相机渗透在梳理里)联想集团前几年有个很经典的广告说,“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其实,诗歌鉴赏也需要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就是一把打开诗歌宝藏的金钥匙,而没有了联想和想象,诗歌也许就只是一堆死气沉沉没有生机的文字。

●“耶娘妻子走相送”①什么叫“走”?对,跑。

成语“走马观花”居然可知。

②“耶娘妻子走相送”,注释9里强调了爷、娘、妻、子四种身份的人都来送别很可能再也不能见到的亲人。

能够想象下“走”的情景吗?(让学生说)他们中的爷娘,恐怕很多人已经白发苍苍年迈无力,他们中的妻子有的有孕在身,他们中有的恐怕是出门在外,得到亲人被抓丁的消息时,星夜兼程赶到这咸阳桥要见他们的亲人最后一面,他们鞋穿脚破衣衫褴褛,也无暇顾及……他们匆匆复匆匆地焦躁不安地奔走着找寻着。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①读这几句诗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谁能告诉大家是我们初中学过的哪一首里的哪一句?《十五从军征》的开头“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②同学们觉得哪一种写法更好?“八十始得归”应该够悲催的了,因为他的一生几乎全部消耗在了紧张枯燥又单调痛苦的军旅生涯了,他所有的梦想、所有该做的事,比如读书考大学、比如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比如侍奉久病的老母,可他毕竟还是回来了。

而我们《兵车行》这首诗里的“或”仍然生死未卜,仍然回家无望,这样的无望也许是最痛苦的。

●“行人但云点行频”①“但云”的意思是什么?只是说。

“只是说”而不是“只是想”,也不是“不想说”?一是可能是出征的队列很快,“行人”没有时间细说,诗歌第一节也有“耶娘妻子走相送”的描写吗?可能是押送的官兵就在身边,“行人”不敢细说,后文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是一个证据。

也有可能是“行人”也在众里寻他,寻找他可能来送行亲人、朋友或者其他(你懂的),没有心情细说?②“但云点行频”。

一般情况下的问答应该是什么情景的?道旁过者问:这是怎么回事?行人:点行。

为什么多出一个“频”呢?一种理解是诗人表达的需要,一种理解是“行人”虽然因为上面的各种原因没有细说,但情绪里已经流或直接或含蓄地露出对朝廷频繁征兵的不满。

③“点行频”,有人以为是全诗的诗眼。

为什么●“君不闻”①“君不闻”什么意思?应该是什么语气?对。

是反问语气那么,这里到底是问谁?像是一个愤懑难抑的行人,又像是一个本来要保持沉默但又忍不住插嘴说话的问“过者”。

问谁?问朝廷?问旁听者,或者是旁听者不禁而问?都有可能。

这正是诗歌解读的乐趣。

另外,反问应该是无疑而问,这又表明“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是人所共知的惨烈悲剧。

②“君不闻”与“君不见”一样是乐府旧词,比如李白《将进酒》开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又比如本诗结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但是用在这里却妥帖自然,不着痕迹。

③“纵有”是什么意思?就算有。

一定有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就算有健壮的妇人……,那些没有“健妇”的人家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又会面临怎样的窘迫呢?●“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①“信知”,注释上的意思是“确实知道”。

什么叫“确实知道”?原来听别人说过,现在轮到自己才知道真是这样啊!说明这个感叹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②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重男轻女可谓是根深蒂固、固不可彻,直到今天我们的社会形态和文明观念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人还是“顽冥不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竟然改变了这个看似不能改变的观念?残酷的战争,战争使得“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连年征战,男丁们都战死疆场,甚至是淹没在荒烟蔓草间,无人过问更无人祭扫。

有哪位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这样死去呢?③“信知”也未必是“确信”,生女就真得好?有同学说,嫁给比邻,比邻不是也要战死疆场“埋没百草”吗?不是也要重复山东州县“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的艰难吗?恐怕是世事艰难不敢奢望更好的,只要保住俺孩儿的性命就行啦的心态,恐怕只是失去或即将失去儿子的老人的愤激之词。

八、结语这节课,我们追随杜甫的辚辚兵车,穿越历史的隧道,见证了一场出征士卒者与送行人生死难舍的离别。

统治者的穷兵黩武,黎民百姓的无边苦难,还有诗人一贯的悲天悯地、忧国忧民,都不能不让我们想起叙利亚叙利亚的血水与泪水、枪声与哭声。

让我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为那些还在战火中苦苦挣扎的人祈祷祝福吧!《兵车行》学情分析《兵车行》是鲁人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里的篇目,正常情况下是在高二上学期完成必修系列的学习后,在下班学期才学习的。

这次讲课,只能使用高一的学生。

刚刚开始必修四学习的高一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诗歌鉴赏方面的初步积累和训练,但诗歌鉴赏方面显然还远远没能登堂入室,对于诗歌鉴赏的常用技巧还缺少总结,对于诗歌语言的品味还缺少具体而系统的指导。

尤其是“裸读”训练的缺失,使得他们独立解读诗歌的能力尤其薄弱,这些都使得他们在学习《兵车行》时有些力不从心。

好在,对于杜甫他们并不陌生,对于杜甫反战题材的诗作已有接触,初中学习过的《石壕吏》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样本。

所以,诗歌的主题是不难提炼和理解的,有了对诗歌思想感情,也就是“写了什么”这个鉴赏前提的理解和把握,就为学生进入“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提供了可能。

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生活场景,品味语言之美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在教师指导下,应该还可以做些基本的功课。

《兵车行》效果分析整节课遵循了诗歌教学朗读为先、品味语言的基本规律,也尊重了高一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个学情,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达成了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情感的学习目标,更通过《兵车行》的学习和鉴赏,加深了对诗圣悲时悯俗、忧国忧民的圣者胸怀的理解。

另外,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加深了朗读中的“情”与也“声”的关系的认识,了解了停连、重读等朗诵的基本技巧。

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生活场景的意识,这恐怕是帮助他们找到了一把鉴赏诗歌、打开诗歌宝库的钥匙。

《兵车行》这样篇幅相对较长、思想和艺术性都很强的诗歌,一节课的学时其实是多少有些紧张的。

因此,在学习中教师虽然注意到学习内容的详略和取舍,仍然有些地方还有很大的优化提升的空间。

比如诵读的指导和训练,失之匆忙;比如诗歌语言的品味,还不够深入和细致等。

《兵车行》教材分析《兵车行》为杜甫的经典作品,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势恢宏的初盛唐诗歌”里的篇目。

这首诗歌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处处都是“富矿”,对于教与学,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以战争为题材的经典诗歌,但即使包括前后《出塞》,包括反映安史之乱的“三吏”“三别”,他早期创作的这首《兵车行》也堪称经典中经典。

一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反映出来的他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的难能可贵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尤其是反对开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