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水产业研究报告

福建省水产业研究报告

福建省水产业研究报告福建是个海洋大省,丰富海洋资源是福建的优势,也是振兴福建经济的希望所在。

改革开放多年来,福建省的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稳居大农业的首位,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山东、广东、辽宁、福建、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沿海省份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图1),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5.49%。

其中福建省出口额持续保持大幅增长,继2010年后继续位居我国第二大出口省份。

江西、吉林和湖北是最重要的内陆出口省份。

图1 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一、福建省水产业的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是福建省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渔业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转变,形成了以优势主导品种养殖为主导,加工、物流、远洋和休闲渔业为辅的发展格局,促进了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初步构建了生态型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一)水产养殖面积逐年扩大水产养殖面积总体规模扩大,2010年养殖总面积达到231.47千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37.64千公顷,比上一年增长3.34%;淡水养殖93.83千公顷,比上一年增长4.22%。

图2 2006—2010年福建省水产养殖面积 图3 2010年福建水产养殖构成(二)水产产量稳步增长2010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587.42万吨,除2005年比上年减产3.46%外,2007—2010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92%(图4)。

福州、泉州、漳州的产量分别为177.1、99.45、144.52万吨(图5),三市水产品产量之和占全省总产量的71.68%。

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158.5公斤,年均增长1.36%,水产品消费已成为居民改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产品。

191.56193.83206.98223.97231.4705010015020025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06—2010年福建省水产养殖面积养殖面积137.6493.83 海水养殖淡水养殖图4 2006—2010年福建省水产品产量及增长率图5 2010年福建省各市水产品产量(三)水产产值逐年提升2010年全省水产产值67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图6),占农业产值比重达29%(图7);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9168元,年均增长7.27%,水产业已成为渔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图6 2006—2010年福建省水产产值2010年福建省水产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29%71%渔业产值农林牧业产值图7 2010年福建省水产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四)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全省初步建立以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为骨干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及病害监测检验体系,扶持9个区市,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扎实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苗种生产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全省水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

(五)渔业设施日趋完善全省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集贸市场为基础、直销配送和超市连锁为补充的水产品营销网络,促进了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海洋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已建或在建6个中心渔港、9个一级渔港、47个二级渔港、67个三级渔港,渔船就近避风率从2005年30%提高到2010年的60%。

海洋监测体系初步建立,海上渔船安全应急指挥系统投入使用,成为渔船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

(六)渔业合作日益深化闽台渔业合作涵盖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加工、水产饲料、远洋渔业、水产贸易、渔工劳务、科技合作等领域,台湾已成为我省第二大水产品出口目的地,我省已成为台湾先进渔业科技、设备外移的重要区域。

二、福建水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虽然福建水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但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水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

(一)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福建省耕地面积狭小,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0.56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特别是沿海地区,广大沿海渔民几无可耕之地,靠海吃海成了唯一出路。

随着人口剧增和捕捞强度的迅猛增长,人口与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如果不妥善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对资源的压力问题,就谈不上水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部分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近年来,随着城乡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城市废水直接排放,给渔业水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死鱼事故时有发生。

特别是由于海洋污染主要集中在河口、内湾、滩涂和近海,使溯河性鱼虾资源和产卵场遭受严重破坏,给海洋生物的生长繁衍造成极大危害,尤其是直接给海水养殖业以毁灭性打击,其损失难以用数字来体现。

由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难度很大,生态环境仍在继续恶化,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环境污染已形成公害,严重影响了水产业持续发展。

(三)生产结构不尽合理迫于人口压力、经济基础薄弱、人们认识观念落后等制约因素,水产业产业结构、作业结构和捕捞业、养殖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较慢,使得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上说,水产业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许多地区发展水产仍以捕捞业为主,养殖业、加工业都相对薄弱。

(四)科技水平整体不高水产业科技含量和技术转化效率偏低,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生产的贡献率在60%—80%,而福建省仅48%,差距仍然较大。

科技推广工作薄弱,特别是受农村技术推广组织网络不健全、水产技术人员素质不高和科技推广经费短缺的影响,有一大批科研成果没有推广应用到生产,水产科技推广应用率约为40%—50%,而发达国家为70%—90%。

水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利用环境尚未确立,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能力仍然不足。

(五)法制建设滞后面对大量无序开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持续衰退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法制管理显得滞后。

(1)现行的渔业法律法规存在着许多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亟待进一步修改完善。

同时,在浅海开发、养殖管理、渔港管理、污染事故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无法可依。

(2)执法力度跟不上管理任务的要求。

渔业执法在管理体制、执法手段和设备、经费投人、人员素质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执法工作的开展。

此外,水产业持续发展还存在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渔港、苗种、市场等服务体系不配套,风灾、水灾比较频繁,应建立的防灾抗灾体系还未形成,以及国家对渔业的投人与其他行业相比偏少等问题。

无疑,福建省水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充满荆触和坎坷。

三、福建水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1)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方法来指导各项生产活动,优先发展可持续产业特别是改变当前不同程度存在的一味片面追求高指标、高增长、高数字的做法,坚持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确保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必须尽快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当前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非持续因素进行调整和修订。

为此,要组织人员调查和评价海洋开发利用现状,摸清海洋生物资源状况,开展对海岸带和近海环境质量、生物资源、生态系统的调查与监测,查明目前海洋渔业资源、浅海滩涂容量和淡水大中型水面的资源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和规划今后各项工作。

(3)要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民的共同行动。

(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牧型渔业提高水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外延上寻求突破,二是在内涵挖掘上取得进展。

调整捕捞结构,严格控制、合理压缩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破坏力强的拖网和定置作业,积极扶特有利于开发中、上层鱼类等资源的灯光围网作业。

同时,大力进行渔船、渔具的技术改造,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外海、远洋渔业,以开辟新的渔场,减轻近海捕捞的压力。

要选择一些条件好的海域、内陆水库、江河、湖泊放流增殖鱼虾贝类资源,增强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种群数量。

使渔业资源作为再生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养殖业要进一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养殖品种,开辟新的养殖领域。

同时,要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不断提高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增加渔业产品附加值,提高渔业整体效益,促进产业化进程。

通过外延扩张,内涵挖掘,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既可确保水产业产量和效益的增长,又可减轻对自然资源的直接压力,使渔业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三)坚持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1)找准科技进步促进水产持续发展的结合点,培育水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要围绕生产发展重点,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系发展大局的科研项目,推广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项目,以突破瓶颈制约,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2)提高产业整体科技水平。

为确保水产业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繁殖保护和监测调查的研究;要充分应用生物技术的最新成果,开展海洋生物培育、繁殖和营养生理学、兔疫学等方面的研究以及重组技术和克隆技术研究,进一步增强海水养殖、海洋增殖生物种苗质量、成活率和商品率,使资源数得以持续增长,质量不断优化;特别是要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科学研究体系建设,研究与开发污染物控制技术、海上污染事故应急技术和海洋生态保护技术,加强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控制以及赤潮发生机制、预测预报和控制措施的科学研究,推动生态学发展。

(四)加大法制管理力度,切实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1)要继续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的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广大渔民群众保护资源环境的自觉性。

(2)要进一步完善渔港管理、滩涂使用管理、重要水生动物苗种亲体管理、渔船管理、渔业水域污染死鱼事故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把渔业经济活动全面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3)要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活动,特别是对电、毒、炸鱼、污染水域环境等对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违法行为,实施综合治理,给违法者以严厉处罚。

(4)要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区、自然保护区规定,建立主要经济渔业资源和珍贵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制度,建立主要捕捞配额制度和许可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5)要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增强执法力量,提高执法队伍人员素质,改善执法手段、设备,不断提高执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确保水产业持续发展福建省水产业正处于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过程之中,各项基础还比较薄弱,在实施上述措施的同时,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完善投人机制,不断增加水产业的投人。

对于作用大、投资大、风险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应纳人国家规划与计划之中,从财政和信贷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福建综合改革和对外开放前沿的优势,运用多种融资形式,吸收外资以及社会上闲散资金,积极参与水产业开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