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加坡城市规划给海岛城市发展的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给海岛城市发展的启示

4.裕廊工业区规划与建设。裕廊工业区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10多公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泽和丘陵,但是该地区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1961年10月,新加坡政府为加快工业化过程,促进经济发展,创建了裕廊工业区。规划先行。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将裕廊定位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合理妥善规划,协调统一建设。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发展不同的工业,为吸引外资进入裕廊工业区,在裕廊码头内设立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工业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转口贸易的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先行。裕廊工业区从一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形成基础设施系统。在此过程中,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保留10%的土地用作建设公园和风景区。以园区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新加坡60年代初设立和发展裕廊工业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和促进全国的工业化进程,此后该国也一直是根据这一目标来规划和管理裕廊工业区。因此,把握好角度和目标,实质上就是为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和管理奠定基础,这是裕廊工业区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
5.城市组屋规划与建设。新加坡的组屋大致相当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主要是为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而建。它制定了一个全面的五年计划,并由此引出以后的多个五年建屋计划。为了鼓励人民拥有自己的组屋,建屋发展局在1964年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推行住房自有化政策,开始大量建造组屋。目前新加坡85%以上人口居住在组屋中。新加坡的组屋大部分是十至二十层左右的高层建筑,分塔式和板式两种,组屋小区规模都不是很大,基本上以街坊为规划单元,或更小一些。新加坡的组屋建设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但整个城市仍然面貌一新,丝毫不显得破旧。原因在于政府不间断地对年久的组屋加以维修,基本上是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组屋的更新改造所需资金基本上是政府投入,加少量的个人出资。改造的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
2.发展概念规划及发展控制规划。新加坡是较早引入发展概念规划理念的国家。城市建设之初就聘请多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开发指导规划(总体规划)等规划项目,为未来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提供战略指导。2001年新加坡概念规划提出了7个方面的规划要点: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新组屋;高楼城市生活更多的休闲选择;商业用地更加灵活;形成全球的商业金融中心;建设更加密集的轨道网络;更强调各地区的特色。新加坡的55个分区都制定了开发指导规划,规划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为核心,根据概念规划的原则和目标,制定土地用途、发展密度和高度、交通组织、环境改善、步行和开敞空间体系、历史保护和开发等方面的开发指导细则和控制参数。
6.水资源保护规划。一是建立科学的供水体系。为解决水问题,新加坡制订了国家水资源发展战略。主要通过四个“水龙头”(马来西亚的进口水、自身集水区的供水、新生水(回收利用的污水)、淡化的海水)来解决。二是建立全面的水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新加坡明确规定,水是公共财产。制定环境污染控制法,制定环境公共健康(有毒工业废物)条例,制定废水和排水系统法,制定公共设施(供水)条例,制定公共设施(中心集水区和集水区公园)条例。全面、系统的法律体系和有效、严格的执行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三是根据土地规划来实施污染控制、河流减污和工业区的建立。新加坡集水区规划和管理实行的是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城市公用设施局、市区重建局、住房和发展署、国家环保局、土地运输管理机构等一起实施对水资源的管理,其中城市公用设施局起着主要作用。土地规划与水资源利用的结合使得水污染控制和城市集水区管理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确保了较高的水质,并使集水区面积逐步扩大。
7.城市交通规划。新加坡政府于1995年成立陆路交通管理局主管全岛陆路交通发展,并于翌年发布《新加坡陆路交通白皮书》,将建立一个高效、便捷、安全可靠且价廉的世界级交通系统,作为新加坡陆路交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一是注重做好交通发展规划。新加坡高度重视交通发展规划,并将交通发展与土地综合利用有机结合作为交通发展的首要战略。新加坡逐步探索建立了交通与城市同步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车站周边进行高密度、高强度的住宅-商业混合开发;通过枢纽站点对交通实施有效组织,在城市副中心、大型组屋区、地铁交汇点一般都建有大型换乘中心;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体现多种功能整合,将大量出租车候客点设在商业中心、宾馆、医院等建筑门口等。二是构建完整的路网体系。先后建成东海岸公园大道、中央高速公路、亚逸拉惹高速公路等8条高速公路,成为道路网络的骨干,承担全岛主要长距离交通出行需求;注重建设平行于高速公路的主干道,在沿线居民区设有一定数量的出入口,充分发挥为高速分流和对沿线地区的服务功能。至2007年底,新加坡全岛已有高速公路150多公里,主干道600多公里,次干道420多公里,支路2100多公里,构建成一个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道路服务能力。新加坡初步建成了智能交通平台,该平台主要由绿信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交通监视器系统、交通信息发布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等子系统共同构成。做好实时交通状况的监控诱导和信息发布,使有限的道路得到了最高效率的使用。四是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新加坡公共交通体系由地铁、轻轨、巴士、出租车4大系统共同构成。其中地铁系统承担了连接主要地区间重要交通走廊上的大部分客流,保证了整个交通系统宏观运行的效率和稳定;轻轨系统是地铁系统的补充和拓展,主要用于连接地铁车站与主要居住区、商业区,为地铁网络提供客流补给;巴士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次级交通走廊的短距离交通,并为地铁和轻轨网络提供客流补给和网络完善服务;出租车系统用于满足市民特殊的出行需求,是构建完整的公共交通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1.规划法律法规及主要机构。规划法立法方面:新加坡规划法规体系的核心是1959年的规划法令及其各项修正案,包括规划机构、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等方面的条款。现行的法律是1990细则。规划管理机构方面: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国家发展部主管形态发展和规划,具体的职能部门是市区重建局,地区政府不具有规划职能。同时,新加坡政府还设置了总体规划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土地局、陆路交通管理局、建屋发展局、裕廊集团经济发展局、贸易与工业部、国家发展部、国防部、财政部、律政部、国家园林局、环境署等部门的专家和负责人。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经重建局审核后,均需提交总体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实施。
3.城市重建规划与建设。新加坡城市重建规划与建设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突出与整体环境协调。不仅尽可能保留古建筑的原有环境、独特轮廓,而且重点保留历史街区的原有气息。如作为早期华族祖先聚居地的“牛车水”,今天的街区建筑、店铺仍然保留着显著的中国南方早期建筑特点,招牌全是中文,各种手工艺人仍在此依靠传统技艺谋生。二是突出与历史原貌吻合。无论是古建筑还是传统街区的保护,新加坡政府强调得最多的是“3R”保护原则,即大量地保留(Reserve)、细心地修补(Remedy)、忠实地修复(Remake)。三是突出与现代生活共生。在历史街区原有用途逐步消失后,新加坡按照可适应再用原则,适度注入新的元素,使历史街区因功能调整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如在新加坡河滨河改造工程中,在依照原貌改造修复店面、仓库等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多元特色的餐饮、娱乐、文化等产业,使具有传统风貌特色的老建筑与周围现代的摩天大厦构成一幅独特风景。
城市规划的几点借鉴意义
当前,城市的发展势必不能承受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需求,如何在城市规划上先行一步,通过更为精细、更具现代活力的建设发展规划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和总体布局引领发展,或许可以从新加坡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找到思路。
一、强化海岛城市内外功能,全面提升现代服务水平
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取向是逐步由基础性开发向功能性开发转变,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跃升。要大力强化城市对内基本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度。针对私车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交通日益拥挤的现实问题,完善城市轨道线网络,着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市道路运载能力,有效解决市民出行问题。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解决中低收入市民居住问题。改革发展水电气热、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地下管网,解决居民有序生活问题。强化城市部门间职能职责的横向协作联合,构建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快速协调救助机制,维护城市安全运行。大力强化城市对外服务功能,增强区域拉动力。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速推进区域交通、旅游等一体化规划建设,为区域开放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吸纳集聚功能。着力构建完善的信息交换、仓储配送、物流支持和集疏运支撑体系。提升信息平台功能。加大信息基础系统建设,推进“信息惠民强政兴业”工程,尽快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信息化的无缝衔接,构筑完善的信息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新加坡城市规划给海岛城市发展的启示
新加坡作为海岛城市,由一个本岛和60个小岛组成,东西约42公里,南北约27公里,总面积704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因其国小人多,所以尤其重视城市规划,从其城市建设初期开始,即高标准、高起点开展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研究工作,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谨、规范的规划编制、规划执行、规划管理体系,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支撑。这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新加坡海岛城市规划具体做法如下:
二、彰显海岛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和谐鲜明现代城市魅力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是一个城市传承的文脉,是现代人理解城市和寻找归属感、形成认同感和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应做到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统一。首先,历史文化需要尊重和保护。应坚持体现整体的时空观,旧城改建与文化保护并重、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并重,不割断历史的流传延续。重点在内涵挖掘上做文章,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的通俗性、大众性。其次,历史文化需要“活化”和释放。只有“活化”城市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优秀历史文化根魂的特有价值和潜在能量,凸显历史文化对城市建设的支撑力和推动力。再次,历史文化需要创造和发展。创造和发展城市历史文化是保持文化传承的根本所在。按照“保护、修复”基础上“点缀、发展”的思路,实现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与现代城市风貌的有机结合,促进文化与城市建设交融渗透、良性互动,沿承历史文脉、展示现代风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