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第39卷第3期2005年3月上海中医药杂志SHANGHA I JOURNAL OF TRAD I TI O NAL CH I N ESE MED I C I N EVol .39No .3Mar .,2005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Progress on An ti funga l Acti v ity of Ch i n ese Trad iti ona lM ed i c i n e江西中医学院J iangxi College of Traditi onal Chinese Medicine (江西 南昌 330066) 方建茹F ANG J ian 2ru 龙 凯LONG Kai 谢小梅3X I E Xiao 2mei 摘要:概括阐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抗真菌中药的研究进展,归纳出中药可通过对真菌细胞结构、功能及大分子生成等多方面、多途径的影响而发挥其抗真菌作用,并对中药抗真菌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中药;抗真菌;研究进展;综述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34(2005)03-0060-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资金资助项目(NO.30160099)。

[作者简介]方建茹(1974-),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与微生物。

(3通讯作者) 人类发现真菌已有几千年,对其中部分作为病原菌的认识虽早于细菌、病毒,但研究还很不够。

近20年来,随着癌症放、化疗和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免疫抑制剂和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1]。

而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从高效低毒、抗菌谱和耐药性方面评价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真菌新药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笔者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单味中药的抗真菌作用 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

王理达等[2]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 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

宫毓静等[3]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纪丽莲[4]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

王昊、付爱华[5~6]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

尹秀芝[7]报道苍术浸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

屠鹏飞[8]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 I C 在18.8~750μg/m 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

刘小琴等[9]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侯幼红等[10]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 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

何进[11]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 I C 为6.25~50μg/m l ),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

付爱华等[12~14]发现东北刺人参挥发油、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杜青云[15]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有效率达87.5%。

夏忠弟、方芳等[16~17]采用同位素标记和电镜证实山苍籽油乳剂干扰白色念珠菌蛋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

二、中药活性成分的抗真菌作用 1.萜类 近年来对具抗真菌活性的萜类化合物研究较多。

萜类物质在中药中含量丰富,可与真菌细胞的不同部位作用呈现不同的生物活性。

如江涛等[18]应用试管内药基法证实β2松油烯、姜黄醇等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优良的抗真菌作用(M I C 10~01009μg/m l ),经药物处理的真菌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发生改变。

张文平等[19]采用同位素掺入技术证明柠檬醛、肉桂醛可抑制曲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合成。

罗曼[20~22]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结合显微多道分光光度图象分析系统证明柠檬醛引起黄曲霉DNA断裂,并使黄曲霉质膜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改变。

金慧玲等[23]证明青蒿琥酯对常见藓菌有不同抑制作用。

战广琴等[24]发现香茅醛能破坏黑曲霉菌丝体、孢子细胞壁和质膜结构,并改变膜的选择通透性。

吴建华等[25]采用流氏细胞术检测到丁香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产生影响。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26~27]应用微量液基稀释法证实柠檬醛和肉桂醛有良好的抗曲霉作用,并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 M)、流氏细胞术等技术证实二者对曲霉菌的遗传物质合成和细胞周期产生影响。

白玫[28]用3H2TdR掺入法显示茴香醛对白色念珠菌核酸代谢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生物碱类 生物碱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含氮碱性化合物,具显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

王理达[2,29]证实澳洲茄胺抗真菌作用的主要靶点是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242甾醇甲基转移酶,LSC M下见紫檀芪、白鲜碱和澳洲茄胺致真菌细胞DNA、RNA含量显著改变,认为药物可能直接干扰了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合成,影响细胞周期而发挥抑制作用。

李大宁[30]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小檗碱致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异常,并见DNA片段丢失。

张岩[31]应用酿酒酵母全基因组DNA芯片分析盐酸小檗碱处理后酵母细胞整个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发现与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及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受到诱导,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的基因和好氧基因受抑制,与金属离子平衡,特别是与Fe2+和Ca2+平衡有关的基因表达有较大变化。

3.脂肪类化合物 脂肪类化合物主要是长链碳烷和脂肪酸。

有作者从没药的茎皮中分离出3种简单的链烷化合物,抗菌实验表明这3种化合物对曲霉属和青霉属的许多种具有抗菌活性(M I C:5.0×10-3μg/m l)[32]。

研究人员还发现从莪术的干燥根茎研究中发现羧酸类广谱抗真菌成分,在小于50μg/m l的浓度下即抑制常见皮肤癣菌和某些深部感染真菌的繁殖生长[33]。

4.蛋白质类 王淑芳等[34]发现50%和80%饱和度硫酸铵环境中析出的苍耳种子粗蛋白对酵母菌的生长、ATPase活性和线粒体呼吸有显著抑制作用。

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 odia antifungal p r otein,简称G AFP)是从中药天麻中分离到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它对许多植物致病真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

三、中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 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和单味药的抗真菌作用,对复方涉入较少。

中药抗真菌的机理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疗效。

姜欣[35]发现对于免疫功能下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抗真菌药物与补中益气汤伍用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抗真菌药物组,认为复方并无明显抗真菌作用,而是通过生物应答调节剂(BR M)样作用改善机体免疫力而协助抗真菌。

曲莉莎[36]发现龙香散可以对抗新鲜酿酒酵母所致大鼠发热。

张长生[37]发现复方虎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使致病菌生长缓慢甚至无菌生长。

吴永良[38]证明复方苦参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率达到9919%。

四、问题与展望 现阶段研究中药抗真菌的报道多见于单细胞真菌和浅部皮肤藓菌方面,研究手段多停留于形态学层面,药物在体内的抗真菌作用研究也多限于疗效报道。

中药抗真菌剂来源广泛,毒性小,具有广谱性且药效长,在真菌细胞内产生多方面生理效应,作用途径多样化,这种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日趋明朗化。

今后应进一步从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药中提取有效单体成分;加强抗深部感染真菌中药研究、抗真菌中药复方研究及利用动物真菌性疾病模型进行体内研究;开展中药对抗真菌药物减毒增效作用研究以及中药抗真菌机理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的研究将成为21世纪抗真菌药物研究与开发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1]廖万清,吴绍熙.真菌研究进展[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11212.[2]王理达,胡迎庆,果德安,等.13种生药提取物及化学成分的抗真菌活性筛选[J].中草药,2001,32(3):2412244.[3]宫毓静,安汝国,虞慧,等.164次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2,33(1):42247.16文献综述[4]纪丽莲,张强华.八种菊科中草药抗霉菌及饲料霉变的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3,7(4):3502354.[5]吴昊,杨红伟,杨风琴,等.丹参、苦参、蛇床子等十种中草药对致病性浅部真菌的抑菌实验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1997,19(4):1932194.[6]付爱华,尹建元,孙莹,等.黄精和生姜抗皮肤鲜菌活性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27(4):3842385.[7]尹秀芝,蒲卓,王冰梅,等.中药苍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及临床观察[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4922494. [8]屠鹏飞,郭洪祝,果德安.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及新药的发现[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4(5):5132518. [9]刘小琴,万福珠,郑世玲.紫苏、白苏的抑菌实验[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2(1):42245.[10]侯幼红,王正文.七种中草药对白念珠菌体外粘附作用及电镜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杂志,1990,4(3):136.[11]何进,何力,张美霞,等.大蒜油β2环湖精包合物的抗深部真菌作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8,15(2):1342135.[12]付爱华.张宏桂,张林,等.东北刺人参挥发油抗真菌实验及临床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5):3102311.[13]张广文,蓝文键,苏镜娱,等.广藿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Ⅱ)[J].中草药,2002,33(3):2102212.[14]杨得坡.藿香和广藿香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和条件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9211.[15]杜青云,胡永狮.姜黄挥发油洗剂对家兔石膏样毛藓菌感染模型的作用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03,21(1):90291.[16]夏忠弟,李沛涛.山苍子油乳剂对白色念珠菌超微结构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2,17(4):3292332.[17]方芳,吕昭萍,王正文,等.山苍子油抗念珠菌的敏感性及作用机理的电镜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25(5):3492351.[18]江涛,曹煜,赵秀华,等.22种中草药有效成分抗真菌研究及新剂型应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3162318[19]张文平,傅颖媛,谢小梅.柠檬醛、肉桂醛抗曲霉菌作用机制研究[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43(6):10212.[20]罗曼,黄耀熊,蒋立科,等.彗星系统定量检测柠檬醛损伤黄曲霉DNA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2,42(3):3412347. [21]罗曼,蒋立科,吴子健.柠檬醛对黄曲霉质膜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1,41(6):7232730.[22]罗曼,蒋立科.柠檬醛损伤黄曲霉线粒体生化机理的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2,42(2):2262231.[23]金慧玲,张汝芝,高玉祥,等.高蒿琥酯抗真菌、抗细菌的实验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1):26227.[24]战广琴,黄有凯,李耀亭.香茅醛对黑曲霉有关形态及结构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2):2202223. [25]吴建华,温海,梁小博,等.用流式细胞术研究中药对白念珠菌的抗菌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2(3):1412144.[26]谢小梅,付颖媛,许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中药抗曲霉活性[J].微生物学通报,2003,30(6):89291.[27]谢小梅,张文平,付颖瑗,等.肉桂醛、柠檬醛抗曲霉菌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草药,2004,35(4):4302432.[28]白玫.茴香醛抗真菌作用的实验及临床治疗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22(2):364.[29]王理达,果德安,袁兰,等.3种抗真菌生药活性成分对两种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J].药学学报,2000,35(11):8602 863.[30]李大宁,吴建华,陈德利,等.流式细胞术测定3种中药提取物对白念珠菌胞核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5):2872289.[31]张岩,张亮,张一鸣,等.用酿酒酵母全基因组DNA芯片研究盐酸小檗碱的药理作用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48253.[32]RENEE J Grayer,JEFFREY B H.A survey of ant ifungal com2pounds fr om higher p lants[J].Phyt oche m istry,1994,34(1):19.[33]陈征宇.植物体内的抗真菌药成分[J].国外医药(植物分册),1993,8(1):328.[34]王淑芳,王勇,王宁宁,等.苍耳粗蛋白生物活性的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8,31(3):68274.[35]姜欣,王晓波,杨淑芝,等.补中益气汤对肺真菌感染辅助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3):28230.[36]曲莉莎,宋杰云,方玉珍,等.龙香散药理作用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1998,20(2):55259.[37]张长生,曾志良,李骊.复方虎仗液对四种致病性真菌的抑菌试验报告[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2):50.[38]吴永良,张敏建,卢介珍,等.复方苦参素液的药效学研究与临床[J].时珍国医国药,1997,8(5):4222423.编辑:季春来收稿日期:2004209224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 ws the p r ogress on antifungal activity ofChinese traditi onal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It is showed thatChinese medicine can inhibit fungal gr owth by multi2way,in2cluding influence on cell structure,cell functi on and bi osynthe2sis of large molecule,and s o on.Key W ords: Chinese traditi onal medicine;anti2fungal;revie w26文献综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