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

每一个同学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学前班开始就接触汉语拼音了,汉语拼音有什么用,大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不认识的字查了汉语拼音就会读了。

至于汉语拼音方案什么时候诞生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很多很有文化的人甚至认为汉语拼音很早就有了,早在国民党时期就有了。

大家用着现成的汉语拼音很方便,至于它什么时候产生,经过了哪些发展,我们一般人都不会去深究。

因此我在这里宣传一下汉语拼音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汉语拼音方案产生的意义,我先总的说两句。

在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它是跟汉字诞生并列的两件大事之一。

甲骨文、金文的诞生后,我们的汉语才有了书面的形式。

在此之前,只有口语的形式。

汉语拼音方案的诞生对于我们中文的意义是在书面语工具里,除了汉字工具以外,又多了一套现代化的高效的工具。

所以这是一个彪炳千秋的大事。

在用汉语拼音之前,古人是怎么来给汉字注音的呢?我首先讲第一点:汉字需要注音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世界上各种文字都需要一套注音工具。

为什么呢,因为中文用汉语拼音,英文用音标。

而中国人大部分都学的都是英语,所以这就带来一个误会。

好像文字必须要有注音工具的帮助。

其实不是这样。

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都不另外需要注音工具。

比如日文,日文是假名加用汉字,他的汉字需要用假名来注读读音。

但是假名并不另外需要什么音标来注明读音。

日语在读到假名部分时,照着假名读就可以了。

俄文也是这样。

俄罗斯人口头说的是俄语,书面上读照着斯拉夫斯语读音就行了。

其他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芬兰语都是这样。

为什么英文需要国际音标?因为英文是一种老化的拼音文字。

从莎士比亚以后有五百年时间没有进行正词法的调整。

拼音文字的特点就是在一开始字母的发音组合跟口语是一致的。

经过了几百年以后由于口语发生了变化,而文字书写形式是固定的,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字母及其组合和实际口语读音不吻合的问题。

比如说像“W”“H”组合,有时“W”不发音,有时“H”不发音。

“bridge”中间的“D”就不发音。

统计下来,英文的单词有四分之一不符合拼合规律。

在20世纪初,英国有个戏曲家“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留下遗嘱,把全部稿费捐献出来奖励给那些调整英文正词法获得成功的人。

可是差不多一百年了,奖金还是没有发出去。

俄文为什么照着斯拉夫字母读就得到俄语的读音呢?因为俄文在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之后进行了一次正词法的调整,对字母进行组合调整,使他完全符合俄语口语。

就像我们现在汉语拼音方案完全符合咱们北京话的口语。

所以不是所有文字都需要一套注音工具。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音文字,表意文字,记号文字。

表音文字就是用书写符号直接表示词的读音,间接地表示词的意义。

比如英文“classroom”。

细分呢,表意文字又分为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

音节文字典型的代表就是日本的假名,音素文字占表音文字的绝大多数。

拉丁字母的文字,斯拉夫字母的文字,希腊字母的文字都是因素文字。

所谓音素就是一个字母代表的语音当中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表意文字是直接显示词义并且进而获得词的读音,例如古汉字。

记号文字就是这个书写符号和词的读音、意义都是靠规定关系去沿袭的。

没有一种自然地,依据性的东西。

比如“为什么三横一竖就是“王”?”这就是约定俗成。

要问这个字的字理,必须回到古汉字中去。

在古汉字里,上面两横是在一起的,下面一横是远一点的月牙状。

上面表示提着的手柄,月牙状表示月牙斧而专门用来杀人的。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成了现在这样,这没办法解释为什么。

现在语言学界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纯粹是一种刻舟求剑式的表达,不符合科学原理。

举例说明甲骨文怎么从古汉字的表意文字演变到现在汉字的记号文字。

“鱼”“撬”“牛”“女”。

“女”字反映了已经从母系社会转变到了父系社会。

“日”它类似一个六角变形。

他本来想刻一个圆,但在甲骨上刻不出那么规矩的圆。

中间加一个点表示是造字不是画画。

不代表古人发现了太阳中间有黑子。

汉字从表意文字演变到记号文字时就要注意。

有人说汉字有许多形声字,可形声字80%跟声
符读音并不一致。

比如“澡”“蝶”右边为什么是那样说比清楚。

还有汉字的多音字特别多,多音字占通用字大概10%。

比如“乐”“长”“和”。

另外读错字也经常出现,古人就有把苏东坡读成苏东皮。

汉字注音的历程,这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我们中国人才找到了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的注音方案。

历史上种种注音方法的缺点都太多。

要描写汉字的读音,严格来讲,并不算一个注音方法。

东汉时代刘熙解释铅说在这些方言区用舌头的腹部来读,青州一代用舌头的前部来读,这就说明声母的发音部位。

很难体会。

该法就是用读音相同相近的字来注用同音字注音叫法,但这有个缺点,有的字没有同音字。

有的同音字本身就是个冷僻字。

有时不说还明白,越说越糊涂。

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

反切法从三国时期发明到20世纪初,实在跟不上形势。

1903成立了一个读音统一会,章太炎、鲁迅都参加了。

但是由于章太炎复古保守主义思想占了上风,最后决定不用拉丁字母,而用类似于日本假名的汉字笔画式的符号。

有的是已经不用的古文字。

比如表示“b”就是包的最早的写法。

表示“s”就是用“私”的右边做注。

这就是国语注音第一式。

在这之后有个喝了洋墨水的钱全同和语言学家赵元任、黎锦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