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复习资料第一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体液:机体内的液体,是由水和溶解于其中的电解质、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组成。
2.正常成年男子的体液约占体重的60%,瘦人对缺水有更大的耐受性。
3.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是Na+,阴离子是Cl-;细胞内液主要阳离子是K+,阴离子是HPO42-和蛋白质。
4.电解质的主要功能:①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②维持神经、肌肉和心肌等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③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5.正常成人每日至少需排出500ml尿液才能溶解并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
6. 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K+多吃多排,不吃也排。
7.高渗性脱水㈠定义:体液容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的病理过程。
㈡原因及机制:A水摄入少①水源断绝②不能饮水③渴觉障碍B水丢失过多①经呼吸道失水②经皮肤失水③经肾失水④经胃肠道丢失㈢影响:①口渴②尿少及尿钠变化③细胞内液→细胞外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⑤脱水热8.低渗性脱水㈠定义:体液容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的病理过程。
㈡原因及机制:A大量体液丢失而只补充水分B肾失钠①长期连续使用排钠性利尿剂②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减少③肾实质性病变㈢影响:①易发生休克②有明显的脱水症③尿量和尿钠变化9.等渗性脱水㈠定义:体液容量减少,水和钠等比例丢失,而血清Na+浓度维持在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280~310mmol/L的病理过程。
㈡原因及机制:①呕吐②腹泻③胃肠减压④大面积烧伤⑤大量抽放胸腔积水、腹水⑥麻痹性肠梗阻大量体液潴留于肠腔㈢影响:①丢失细胞外液②ADH和醛固酮分泌增多③肾重吸收水和钠增多10.水中毒㈠定义:由于水在体内潴留,体液容量增多,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钠总量正常或增多的病理过程。
㈡原因及机制:①水的摄入过多②水的排除减少㈢影响:①细胞外液↑②细胞水肿11.水肿:㈠定义: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㈡原因及机制:A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③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胶体渗透压增高④淋巴回流受阻B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②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③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④经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㈢影响:①抗损伤作用②细胞营养障碍③不适应及代偿功能障碍㈣特点:①水肿液的性状:漏出和渗出②水肿皮肤的特点: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③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最先出现部位)心—下垂;肾—眼睑/面部;肝—腹水12.钾的生理功能:①维持静息膜电位②参与多种新陈代谢过程③调节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13.低钾血症㈠定义: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㈡原因及机制:⑴钾摄入不足⑵钾丢失过多①经消化道失钾②经肾失钾A长期大量使用髓襻或塞嗪类利尿剂B醛固酮分泌过多C各种肾病D肾小管性酸中毒E镁缺失③皮肤失钾⑶钾转入细胞内①碱中毒②糖原合成↑③β手提活性↑④某些毒物中毒⑤低钾血症型周期性瘫痪㈢影响:⑴神经-肌肉①急性低钾血症:兴奋性↓、腱反射减弱/消失、肌无力/麻痹累及平滑肌引起恶心呕吐腹胀②慢性低钾血症:兴奋性无明显变化③横纹肌溶解:肌痉挛、坏死⑵心脏①心肌电生理改变A兴奋性↑B自律性↑C传导性↓D收缩性改变:轻+重-②心电图的变化a.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b.S-T段低压,T波低压,U波出现③心肌功能的损害Ⅰ心律失常Ⅱ心肌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的敏感性增加④肾损害⑤酸碱度改变:代碱14.高钾血症㈠定义: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㈡原因及机制:⑴钾摄入过多⑵肾排钾减少①肾衰竭②盐皮质激素缺乏③长期应用潴钾利尿药⑶钾转移到细胞外①酸中毒②组织分解③高血糖合并胰岛素不足④某些药物的使用⑤缺氧⑥高钾性周期性瘫痪㈢影响:⑴神经-肌肉①急性高钾血症:a轻:感觉异常、刺痛;兴奋性↑b重:肌肉软弱无力弛缓性瘫痪、不能兴奋②慢性高钾血症:很少出现神经-肌肉方面的症状⑵心脏①心肌电生理改变A兴奋性改变:急轻↑急重↓慢不明显B自律性↓C传导性↓D收缩性减弱②心电图的变化a.P波压低增宽消失、PR间期延长、QRS综合波增宽b. T波狭窄高耸c.QT间期缩短③酸碱度改变:代酸15.输液原则: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浓后淡、见酸补碱、见尿补钾、见惊补钙。
16.补钾注意:不宜过早、不宜过快、不宜过多、见尿补钾。
第二章酸碱平衡失调17.酸碱平衡:机体维持体液酸碱度相对恒定的过程。
18.正常人的动脉血PH为7.35~7.45,平均为7.40。
19.酸碱失衡:多种原因引起酸碱过多、严重不足和(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机体内环境酸碱度稳定性被破坏。
20.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①血液的缓冲系统②肺的调节作用③肾的调节作用④组织细胞的调节作用21.血浆H+浓度主要取决于[HCO3-]/[H2CO3]的比值。
22.PaCO2是反映呼吸性因素的最佳指标,正常值为33~46mmHg,平均值为40 mmHg。
23.标准碳酸氢盐(SB)正常值为22~27 mmol/L,平均值为24 mmol/L。
实际碳酸氢盐(AB)阴离子间隙(AG)的波动范围是12±2 mmol/L。
24. 代酸中毒㈠定义:由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失调。
㈡原因及机制:A酸过多①乳酸中毒②酮症酸中毒③肾排泄固定酸障碍④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B碱过少①肠道丢失②肾丢失③烧伤C其他㈢代偿调节:①血液和细胞②肺(急性代酸)③肾㈣影响:⑴心血管①心肌收缩力↓②心律失常③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⑵中枢神经⑶呼吸:加深加快⑷骨骼:骨质脱钙25. 呼酸中毒㈠定义:指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失调。
㈡原因及机制:A CO2排除障碍①呼吸中枢抑制②呼吸道阻塞③呼吸肌麻痹④胸廓病变⑤肺部病变B吸入气CO2过多①坑道②矿井③通风不良㈢代偿调节:a急性①离子交换②缓冲系统b慢性:肾㈣影响:⑴中枢神经①血流量↑②颅内压↑③持续头痛⑵心血管①心肌收缩力↓②心律失常③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26. 代碱中毒㈠定义:由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失调。
㈡原因及机制:A酸过少①经胃液丢失H+过多②经肾丢失H+过多③H+转至细胞内B碱过多①碱性物质摄入过多②肝衰竭㈢代偿调节:①血液、细胞②肺③肾㈣影响:⑴中枢神经障碍⑵神经-肌肉兴奋性↑⑶氧离曲线←⑷低钾血症27.呼吸碱中毒㈠定义:指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增高的酸碱平衡失调。
㈡原因及机制:A低氧血症和肺部疾病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②肺炎、肺水肿③肺泡通气过度B呼吸中枢直接受刺激①中枢系统疾病②某些药物③精神性通气过度④高代谢状态C呼吸机使用不当:CO2排除过多㈢代偿调节:a急性①离子交换和细胞内液缓冲b慢性:肾㈣影响:①烦躁不安、谵妄②四肢颤动、手脚抽搐③头痛头晕④四肢、口感异常⑤意识不清28. CO2麻醉:PaCO2〉80 mmHg,出现精神错乱、震颤、谵妄、嗜睡甚至昏迷的现象。
29.纠代酸中毒首选的碱性药物是Na2CO3,纠代碱中毒可用等/半张生理盐水。
第三章缺氧30.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异常改变的病理过程。
31. SO2=(血氧含量CO2—溶解的氧量)/血氧容量CO2max X100%32.正常成人的P50正常值为26~27mmHg,正常动脉血与混合静脉血氧差约5ml/L。
33.低张性缺氧:指由于肺泡氧分压降低、外呼吸功能障碍或静脉血分流入动脉,以致动脉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34.发绀: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超过50g/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的现象。
35.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结合氧的性质发生改变,导致血液携氧能力降低,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与氧的亲和力增高,使结合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
36. 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是氧的210倍。
37.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或血流速度减慢所致的缺氧。
38.组织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39. 缺氧时组织细胞的变化:①利用氧的能力增强②糖酵解增强,乳酸生成增多③肌红蛋白增加④低代谢状态⑤细胞膜的变化:Na+、Ca2+内流K+外流⑥线粒体的变化:轻+重-⑦溶酶体的变化41.缺氧机体的变化㈠呼吸:⑴代偿①中枢兴奋,通气加强②加深加快,加速弥散③胸廓活动增强,回心血↑⑵损伤:呼吸抑制,频率节律不齐㈡循环:⑴代偿A心排血量增加:心律、心肌收缩、静脉回流量↑B血流重新分布C肺血管收缩D毛细血管增生⑵损伤①肺动脉高压②心肌舒缩功能降低③心律失常④回心血↓㈢血液:⑴代偿①红细胞增多②氧解离曲线→⑵损伤①红细胞增多②氧解离曲线→㈣中枢:①头痛②昏迷③不可逆损伤42.肺通气量每增加1L,呼吸肌耗氧增加0.5ml。
43.脑重占体重2%~3%,脑血流量占心血流量15%,耗氧量占总耗氧量23%。
44.大脑是高供血、高耗能、低储备气官,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及为敏感,临床上脑完全缺氧5~8分钟后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45.肺性脑病的主要原因是缺氧和酸中毒,氧疗是治疗呼衰的关键措施。
第四章发热46.发热: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时。
47低热:不超过38℃,中热38~39℃,高热39~40℃,超高热:超过41℃。
48.过热: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49.发热激活物:指作用于机体,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物质。
50.发热激活物A外致热原:⑴细菌及其毒素①革兰阴性菌与内毒素②革兰阳性菌与外毒素③分支杆菌⑵病毒⑶其他病原微生物B体内产物⑴抗原抗体复合物⑵类固醇⑶致炎物质51.内生致热原: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52.内生致热原①白细胞介素-1②肿瘤坏死因子③干扰素④白介-6⑤其他:白介-2、853.发热体温调节中枢是由正负调节中枢构成的复杂的功能系统。
54.发热时相㈠上升期:产热〉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皮肤温度↓㈡持续期(高峰期):产热=散热,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量增加,皮肤温度↑㈢下降期(退热期):产热〈散热,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大量出汗甚至脱水。
55.稽留热:体温持续高达39~40℃,24h内波动小于1℃。
56.弛张热:体温持续高达39以上,24h内波动大于2℃。
57.一般认为,体温每上升1℃,基础代谢率提高约13%,脉/心率平均增加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