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命科学复习资料三章

初中生命科学复习资料三章

第三章、健康与疾病
第一节、认识健康
1、健康标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2、青春期心理健康:
生理变化:1) 形态: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2) 功能发育:肌肉:肌力突增;心肺:心脏的收缩能力大为提高;肺活量增大;脑:体积增
加,单不多,内部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发展,调节能力大大增强,更加准确、协调。

青少年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加营养
心理变化
心理特点:有童年期的痕迹,又有成年人成熟心理的萌芽。

表现:情绪不稳定、好兴奋、易激动。

此时期是学知识、长才干、树立远大理想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同学间要互相帮助、师生间,父母与子女间,要互相沟通。

3、生命自我管理——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综合计划和管理
重要观念——我是健康生活的主人
实验与实践:制定健康计划P76
第二节、常见病及其预防
一、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的定义——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由各种病原体引起,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

病毒(无细胞结构,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轮状病毒、艾滋病病毒、T4噬菌体病毒)、病原体细菌(无细胞核,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伤寒细菌、喉痛细菌)、
真菌(有细胞核,如引起体癣的真菌)、
寄生虫(蛔虫、虱子、猪肉绦虫)等
举例:乙肝——病原体: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血液、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母婴。

根本预防措施:接种乙肝疫苗艾滋病——病原体:人免疫缺陷病毒;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预防措施:从切断传播途径入手。

肺结核——病原体:结核杆菌;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染;主要预防措施:不随地吐痰等。

2、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

3、传染病的3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源管理:对传染源病人的管理、对接触传染者的管理、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水环境监测、食物监测、消毒和垃圾无害化处理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传染病监测和预测预报、健康教育
5、个人预防传染病措施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勤洗手
经常打扫卫生
按时预防、接种,发现情况早报告
积极锻炼身体、注意营养平衡,增强体质。

二、人体的免疫功能
1、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以下帮助记忆:
避免感染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阻挡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内。

物理屏障——皮肤和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表面的)。

化学屏障——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表面粘膜分泌物的杀菌作用。

如:皮肤分泌物的功能:汗液中的乳酸和皮脂腺分泌的不饱和脂肪酸具一定的杀菌作用;
鼻腔粘膜中腺细胞分泌液功能:抗细菌和病毒;粘住细菌、随着呼出的气体带出体外或随粘液排出(鼻涕);
2、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等以及炎症介质组成。

举例:手割破后不消毒结果会怎样?1)体液有溶菌酶等多种杀菌物质,能将细菌杀灭、溶解。

2)体液中的吞噬细胞(通常存在于血液、淋巴液、组织液中,如单核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
发现(体内衰老、死亡、突变细胞)—吞入—溶解—清除。

3、非特异性免疫——第一、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
防御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
第二道防线:巨噬细胞和炎症介质
当先天性的免疫不能清除入侵的微生物时,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开始起作用。

4、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免疫反应的开启
a) 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b) 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B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c) 抗原——引起人体(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不同的抗体与不同的抗原结合,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其失活。

有的抗原被清除后,产生相应抗体的淋巴细胞寿命较长,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这些淋巴细胞会立刻产生抗体,使你不再生病。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

当人体和环境中的某种病原生物接触后,会产生对该病原生物的特殊免疫力(抵抗力),把专门对某一种病原生物有识别和杀灭作用的免疫功能,称作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比较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就有的天然的免疫功能;对病原生物无针对性和特殊性。

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出生后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人体第三道防线
三、生活方式与常见非传染病
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健康密切相关。

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不是传染病,而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慢性疾病。

这些疾病与生活方式有关。

所以,我们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实验与实践: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P87
结论:水蚤的心跳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减少,显然,水蚤的心跳容易受到酒精的影响。

原因:酒精具有麻痹作用,所以会减缓心脏的跳动
第三节、医药常识与医疗技术
一、医药常识
1、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凭职业医师开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就像在医院的药房一样。

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

非处方药(OTC):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就可以购买,然后按照药品说明使用。

这样,就要求大家都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和药品的常识。

2、学会看药品说明书P96
1) 作用与用途或功能与主治:说明该药对哪些病起作用,即能治疗何种病症。

使用时要结合病情,对症下
药。

2) 用法用量:用法:主要说明药物的使用方法,有些药物不是口服的,可能是外用或含片。

用量:指出用药的多少,有些时候必须与规格结合起来看,例如,感冒冲剂为袋装,在用量
上写明:“每次12克”,规格上写明:“每袋6克”,因此,实际上每次应服用2袋。

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或说明书上的规定执行。

不能擅自加大、减少剂量或改变用法。

3) 有效期:药物的有效期是关键,请学生注意看清楚,上面标明的是生产日期,有时需要依此来推算有效期。

药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有时有的药物即时还在保值期内,外观发生明显变化,也不能使用。

4) 适应症
5) 禁忌症:
6) 副作用:出现不适症状要向有关部门反应。

7) 注意事项:药品说明书上特别标明的内容:如幼儿、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须严格遵守。

8) 贮藏方法:不同药物贮藏的方法不同,贮藏方法不当会引起药物的变质。

9) 批准文号、制造单位:说明该药品经过国家检验合格,否则为非法药品,不能使用。

3、配置家庭医药箱P98
1)家庭医药箱内的物品:医用器具(体温表、血压计、纱布、绷带、酒精棉球、镊子、小剪刀等
外用药
除常见药物、根据实际情况配置
内服药
2)注意事项:
药物选择时要避开家人对某些药物过敏的药品。

药物的贮藏:根据不同药物对光、热、水分、空气等要求贮藏。

如:棕色玻璃品存放药物,拧紧盖,置于蔽光、干燥的阴凉处。

受温度影响的药物,存放在冰箱冷藏室里。

酒精、碘酒等制剂,密闭保存。

内服药、外用药要分开存放,以免误拿误用。

药物的备量:不宜过多,三五日剂量。

定期清理清理药箱:3-6个月清理一次,处理过期药物。

4、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成就
秦汉黄帝内经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和生理,介绍了疾病有关的知识。

汉代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
唐朝孙思邈千金药方创立了脏病、腑病分类。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录了所有诸家本草所记载药物1518种,新增药物374种。

总结了16世纪
以前我国人民丰富的药物学经验,对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意外伤害与急救
1、基本的急救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外伤止血、伤口包扎、骨折固定。

2、心肺复苏:
内容:开放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作用:对呼吸和循环进行有效的人工支持,保证对脑、心和其它重要脏器的供氧,提高心跳、呼吸骤停后的存活率。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的比例:1:15
3、煤气中毒后的急救方法:
开窗通风
将清醒者撤离现场至无污染的室内休息,注意保暖,减少并发症。

对有意识、精神障碍,心率失常者送医院治疗
对神志不清、昏迷者应密切注意呼吸、脉搏生命体征,保持气道开放
对呼吸浅表垂危者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争取氧气面罩给氧‘呕吐时采用侧卧位,防止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对心跳呼吸停止者按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送医院途中坚持进行。

实验与实践P101
1、模拟现场心肺复苏
判断是否有意识——通过呼唤观察是否有反应
判断呼吸是否停止——看胸廓是否有起伏、或用羽毛在鼻孔前探视是否有气流。

判断是否有心跳——颈动脉测试脉搏是否存在
无呼吸有心跳:人工呼吸
有呼吸无心跳:胸外按压
既无呼吸有无心跳:实施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外按压,比例为1:15
2、模拟伤口处理和包扎
对伤口进行包扎的作用:保护伤口、预防感染、减少出血、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包扎注意事项:不要用手触摸伤口,有条件的要消毒
包扎时伤口封闭要严密,
动作要快而轻、
包扎部位要准。

相关主题